最近常去唐宁书店看书,每次都是先去看新书上榜。我发现一种现象。现在的文学作品都有一种时代的归类性。如《50年代看过来》《看,60年代》《70年代的日子》《闪开,让我歌颂80年代》等。不是抄作,那确实是故事了。007就是这样说的:他杀死了那么多无辜者,而对于最大的刽子手,却心甘情愿地看一场故事。所以这类型的书籍都很有针对性,特别能引起某个特定时代受众的震撼和共鸣。让他们再一次重温那个年代的酸甜哭辣。时间过去的不快不慢,但关于过去,无论是辉煌还是疼痛,都以碎片的形式存在。希腊哲人曾经说:时间在背后,未来其实在过去。我羡慕一切有故事的人。我也羡慕一切有记忆的人。这个世界有无数的人,无数的悲欢离合。有一些与人们的经验相关;而另外一些,迷离得就像考古的宫殿。
对于正在成长的“80后”来说,成长的历程绝对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他们思考的理论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了同一时代的父辈们。特别是在他们否定上一代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情况下,真正的生活需要他们自己亲自去探索。这时,离他们最近的70年代生人提供了一种最接近的范本,“安妮宝贝在水中编织了一座空城,而我仓皇地站在这个城中,像个迷路的孩子。”他们跟得过紧的步伐使得本身出现了一种与年龄极不相称的成熟,这就使得年轻的“80后”可能如同他们在作品叙述的那样,十六七岁的少年开始体验爱情,酗酒,怀孕,独自出走,种种成年人的恶习如镜子般反射在年轻一代人身上。“你想不明白,这个世界哪里伤害了他”它在某种程现度上反映了代社会在物质文明极大丰富后精神来不及填补的真空状态,也是后现代意义上混乱、无序,找不到精神归依的另一种表达。
“看见的,熄灭了;消失的,记住了。我,站在海角天涯;听见,土壤萌芽。”王菲的《彼岸花》唱出了一种新时代的精神:颓废,漂泊,空灵,寂寞。安妮宝贝的《彼岸花》秉承这种精神,描写一代人陷入虚空的情感状态。身陷于巨大的虚空之中,性格分裂,生活混乱,有意或无意地与人群疏离,这种上世纪末在网络和时尚杂志上开始流行的文本形式描绘了一种小资情调的生活方式。不管现实主义者是否承认,彼岸花精神正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的梦幻。他们习惯的生存状态是“住在山脚下的一幢小公寓里,外面有很多的竹子和野猫……写得倦了就去床上……除了接几个电话,一天里我不必说话,渐渐陷入一种失语的状态”
“80后”毫不掩饰对摇滚的热爱,在影视、音乐等各种声像资讯任意选择的情况下,他们不会再像60年代《青春万岁》中的中学生那样虔诚地捧一本《简·爱》,也不会再像刘索拉《蓝天碧海》中的女主角那样唱几首流行歌曲就算是叛逆。他们在作品中历数他们喜欢的摇滚乐手——郑钧、许巍、张楚……从西方摇滚史来看,摇滚从60年代起就在学生运动和社会改革中发挥着精神鼓舞的作用,直到现在,摇滚仍代表一种社会边缘的愤怒力量。当代中国的“80后”年轻人迷恋于摇滚的坚定、叛逆、另类、边缘,并希望这种精神能带领他们走出青春的迷惑与无助。对于他们来说,这种不被上一辈接受或者说来不及被上一辈接受的音乐形式比任何音乐都恰当地表现出他们的性格特征和生存状态。
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这个时代的荒唐与混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