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纪行
施海枫
(二)
南京紫金山东麓,是灵谷寺、八功德水、流觞曲水等众多六朝古迹的荟萃之地。其间古开善寺建于梁天监十四年(公元515年),到明朱元璋建孝陵时,迁寺于此,更名灵谷寺,号称“天下第一禅林”。
我们沿着灵谷寺方向北行,一路上松涛阵阵,深沉有如大海,青草的香味弥漫于树枝上,弥漫于空气里,跌宕一如波涛起伏,随风而去,没有止息。几声清脆的击掌,两旁高大的树木便簌簌地落下叶来,仿佛山灵对我们的回应。
当一步步深入这莽莽苍苍的林海深处时,我却猝然间不得不停下脚步来调整呼吸,眼前——正是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这里,静静地埋葬着1029名在北伐战争及淞沪抗战中壮烈牺牲的将士。
再往北面祭堂,是建于明朝初年的无梁殿,如今已辟为辛亥革命名人腊像馆。以砖石砌成拱券结构的大殿,没有一寸木料,不能不说是一种惊奇。我伸手轻轻触摸四壁,像在触摸自己的灵魂,抬头仰望,一百一十块青石碑上,密密麻麻地刻满了三万三千四百二十四名北伐战争中阵亡的将士姓名。今天,我来看望您们了!民族的英雄们!
连阳光也在这里侧开了她的眼神,寒气森森中,我眼角潮湿,时光倒流,馆内的腊像全部复活,你们并未远去!近代史并未远去!
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革命的画卷再次铺开,林则徐、陈独秀、宋教仁、孙中山、宋庆龄、周恩来、于右任、林觉民、秋瑾、陈天华……虎门销烟的浓焰、《南京条约》的屈辱、《警世钟》的回音、五四运动的怒潮、甲午海战的悲壮……乱世间慷慨赴死的凄忍诀别、挽大厦于将倾的壮志、为天下人谋幸福的信念、歌哭铁血的挥洒、狼烟鸣镝中的朝代更迭……
这一切的眼神,这一切的呐喊,这一切的冲锋于肉搏……全部化成一股洪流,挟裹着我跌跌撞撞地前进。文字是檄文,生命是利刃,你们是我的开始,我是你们的延续,同样的呼吸,使我们以热血划开这无边的浩劫!
环着祭堂,一种沉雄悲壮的气流不住奔突浩荡。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直到1927年北伐成功,我们终于从一种神秘的梦境中回来,巨大的历史震撼化为一种永久的音符,一种永久的凝结。
绿水青山,永埋侠骨;白杨衰草,长葬英雄。风雨之夜,雪月之朝,必有你们的碧血化成星辰闪耀长空。
踏出无梁殿的时候,我回头深深凝望了祭堂内众多眼角的余光,心中默默地祷告:民族的先烈们,请你们放心安歇吧!新青年的身上永远有你们的血脉流传。
经过松风阁继续北行,便可看到气势巍然,直插云霄的灵谷塔。
塔分九层,呈八角形状,以蓝白两种颜色搭建成外观主体,显得大气而素雅。走入塔内,一级级台阶绕着中央一根硕大的红柱盘旋而上,宛若腾龙,围拢在四周的雕梁画栋之中。四周墙壁上,嵌着于右任手书的石碑,融合为灵谷塔矫健多姿的气质。我们一行三人缓步拾阶而上,仿佛一种聆听、一种洗涤、一种升华。登上顶层放眼远眺,紫金山奔腾的气象尽收眼底,天高地莽,只觉山河无恙,岁月悠长。
凝目西南,紫金山的山势有如百川归海,磅礴浩大地汇聚在国父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周围,静默成守护,淡定成拱卫。
再往更西更南边,是紫霞湖,是明孝陵,是梅花山和下马坊……成千上万地梅花,都在这个三月扑向盛大的绽放,浮动的暗香,影影约约地笼罩了整个山头。
钟山龙盘,石头虎踞,这一个古城历史太长,人物太多,她阅尽繁华,看过无数兴废,而钟山底下,更埋葬这近代史上刻骨铭心的耻辱。
那一刻,我的目光穿越了群山,幽幽地落在了水西门外。
悼念国殇。
(待续第三篇 未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