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十年砍柴
重庆最繁华的解放碑地区,6月12日发生群体性事件(华龙网报道)。据官方发布消息说,今日下午4时左右,解放碑步行街市容执法人员在日常巡视时,发现一位老者占道贩卖灯草。两名执法人员多次对其劝阻。围观者开始误传执法人员打伤老人,致使现场聚集群众越来越多。而有网友说,城管粗暴对待这位80余岁的老者,引起众怒。
发生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的公共事件,官方发布的消息和民间传言,总是相差甚大,而公众却愿意相信“传言”而非官方“权威”说法,即使官方所言更接近真实,也会陷入百口莫辩的境地,这已是当下社会常态,可见政府公信力堪忧。
笔者不想探究官方和民间的说法,哪一个更接近事实,我只想问一下那些“市容执法人员”,一个八旬老翁在闹市卖灯草,对市容有何妨碍,需要动用执法力量?所谓占道经营,影响交通,我的理解是要么在路旁摆摊,要么推着着小车,至少是挑一担货物。而从网友拍摄的照片上看,这位老翁须发皆白,仅仅是一根竹竿的一端,绑着一些轻若棉絮的灯芯草。这样的老人,对其他市民的正常活动根本不可能产生影响,相反,叫卖灯草的老人,倒是重庆闹市的一幅民俗风情画。
灯草乃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的中心部分用做菜油灯的灯芯,俗称灯草。用灯草作灯芯的菜油灯,俗称灯盏。灯草入药,有利尿、清热等作用,百姓家常把它放在牛奶中同煮,据说用来喂小孩可以去火。在重庆这样的大都市里,已无人再用灯芯草点灯了,仅剩下清火一途,一个老头贩卖这样的商品,得利相当有限。我认为,对耄耋老翁来说,与其说是靠卖灯芯草赚钱维生,不如说通过这种劳作的方式,来顽强地延续自己的生命,一如85岁的老布什跳伞庆生。这个浮躁的世界里,还有一个老人在叫卖农耕时代才有的商品,这应该值得城市管理者的珍惜而非驱赶。
陆游有诗曰:“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描写的是南宋都城临安的街市景象。这种景象在上个世纪中叶还存留在中国各个大都市,如北京的小商贩叫卖,千姿百态且韵味悠长,给许多旅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这种叫卖声基本消失了,即使有也无京华传统,不成曲调。于是乎,民俗专家表示惋惜,政府也鼎力支持,希望恢复这种民俗图画。只能将还活着的老人找出来,穿上旧式衣裳,去新盖的仿古建筑中为游客表演。-----靠表演而存活的民俗,哪会有什么生命力?民俗必须活在百姓日用之中。
近十几年来,各地的城市似乎患上两种病:繁华焦虑症和伪文化怀古病。一方面,唯恐都市的楼不够高,霓虹灯不够亮,街道不够宽,大搞旧城区改造,许多有文物价值的老建筑消失了。另一方面像个暴富的人那样附庸风雅,弄出一堆假古董,找人表演一幕幕假场景。两种病病因一样,都是为了钱,前者是为了房地产业圈钱,后者是为旅游业添彩,与文化无关,文化顶多是钱眼外面一点装饰。
有重庆的网友介绍,这位老人在解放碑一带叫卖灯草十几年了,成为一些人童年回忆的一部分。作为最新的一个直辖市,重庆雄心勃勃,总希望别人肯定其繁华。可是,重庆的魅力不仅仅在此,还在于包括江上船夫、闹市小贩、街头棒棒军在内的山城独有的风情。我想买灯草的老人也是其中一部分。
有一天,这个老人故去了,他卖灯草的事业后继无人。那时候或许重庆有关部门才知道卖灯草也是一种有重庆特色文化,没准找出几个人在解放碑一带表演。然后大造舆论,要求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
这个世代,总有一些有权者,把美好的东西毁灭后,再造出赝品来夸耀。
该贴转自
http://bbs.ifeng.com/viewthread.php?tid=3735939
凤凰博报:十年砍柴的博客http://blog.ifeng.com/1218514.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