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后院

 找回密码
 加入后院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81|回复: 2

[转帖][影评]中国式“喧哗与骚动”——《孔雀》的一种解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6-10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个月前《孔雀》柏林获奖,这一个月来听到各种关于《孔雀》的声音。始终没看,想留出空白给期待。上周末终于终结了它,唏嘘不已。
  ??影片围绕着一个常见的伟大主题——天真最终成长,在很多美国故事里就是:当天真遇上经验。主题耐人寻味,评论更华丽异常:家族、压抑、变态、挣扎、理想……种种。我觉得依循某个主题的叙事总象把玩咒语,被施咒的如果是个家庭题材,就会产出类似于《喧哗与骚动》中振聋发聩的嗡嗡声。
  ??观影后细想,发现《孔雀》与《喧哗与骚动》竟如此相似!
  ??二者都用了“多角度描述”的分段式结构,子女构成中都有一个白痴孩子,家中的女儿都以不同姿态堕落……哈哈,美妙的堕落,忘了谁说过:这样的家族终究会没落。
  
  ??多角度描述
  ??《孔雀》中的姐姐是《喧哗》中凯蒂的翻版,她们的童年被作者完全忽略,我们直接看到她们的“堕落”:凯蒂的堕落显而易见:婚前幽会致孕不得以早早结婚,被丈夫发现隐情遭到抛弃,单身在城市闯荡,而她的堕落遗传给了私生女,这不无宿命的意味……《孔雀》中姐姐的堕落多少有些隐讳:小树林里褪下裤子这段是最视觉的,其余的就暗了,如哥哥给小流氓买烧鸡赔罪时被告知“你妹妹是个破鞋”,姐姐洗瓶子时被“干爸”子女殴打,骂为“狐狸精”……
  ??我们比较一下:凯蒂是《喧》的灵魂人物,是大哥和白痴小弟最爱的姊妹,同时又是大弟最仇恨的对象。凯蒂的堕落正式宣告了家族走向没落,她成了已然朽透的“家规”的破坏者,回到“天真”的命题,她是“天真”在人间的“浪荡”形骸。她是书中唯一一个没有以她的叙述为中心成立章节的子女,其他三位兄弟各有一章“讲自己的故事”。
  ??《孔》也是这个结构,但较之《喧》嫩多了——三段中人物性格前后不一致。其实我喜欢用反复咏叹来表现家族沉重命运这种艺术手法,但遗憾的是,性格分段造成三个孩子的关系太淡漠了,爱和恨都太浅,远没有《喧》中爱恨达到的高度。
  ??这三段中,姐姐的段落相对完整,耗时最长也最成功。她没有象凯蒂那样退到幕后,而是一个叙事者,经由她口讲了天真死亡、蜕变托生的过程。对姐姐来说,“天真”死亡的过程就是她“堕落”的过程,而天真“死透”那刻,就是“新生”即将来临的时候。她命苦,升腾的期望总会立刻被浇熄,期待越来越小,人越来越堕落,看看这个轨迹:最大期望当伞兵(也包含初恋)——当兵落空(爱情蒙难)——期望的替代品:用自制降落伞骑车飞驰——被妈妈扑住伞被路人冷眼——次级替代品:认干爸拉手风琴——被打骂为“狐狸精”——拯救梦想的遗骸:小树林索要降落伞——被称为“破鞋”——放弃做梦只为换工作而结婚——离婚回家——街头再遇初恋的北京兵——对方已完全忘记她。所有的天真都死透了,她在西红柿摊上泣不成声,当她最后的执迷“那是个永远爱我的人”訇然倒坍的时刻,她已经完成了堕落,此后的她新鲜的重生了。孔雀笼前的她携夫带女,温良平和,她找了个满山遍野都是孔雀的婆家,她的理想从此可以遍地开花。
  ??我们再看“白痴”这部分。《喧》中的班吉是个先天性白痴,和《孔》中的大哥有着绝对意义上的不同。班吉的存在之于《喧哗》是福克纳的天才之笔,三岁智力的他只爱三样东西:姐姐、牧场和火光。一个白痴天性里亦有的温暖性情,让人心疼。对于《孔》中大哥来说,我们先要搞清楚的是他到底傻不傻。看电影时,我几次笑出声来,这大哥不但不傻,而且有时很“鬼头”呢。他只是有点貌似痴呆的肥胖,并非需要家长特殊眷顾的智力缺失儿。看几个片段:大哥跟父母说,我都换了6个工作了,连个朋友都没交下;跟母亲说,有人笑话你,儿子没媳妇......其实,大哥非常懂得自己,因病发胖也好,更多的疼爱也好,他早就坦然接受了,甚至他也知道自己的婚姻最终不能如他所愿,老老实实的还是和金枝结了婚。其实,造成这个所谓“白痴”的正是父母,凡事照顾处处小心反而使他没有获得正常心态的机会。有趣的是,精明的瘸媳妇改变了他,“48条腿”和“小买卖的本钱”让他走出一直被默认为病人的家庭阴影,最终以一个正常人的身份进入社会,过上了三个孩子中最殷实的小老板日子。孔雀笼前即将当爸爸的他踌躇满志,与正常人无异。
  ??弟弟这个角色更接近《喧》中的大哥昆丁,都是理想主义者,敏感脆弱,面对冲突总是选择逃避,不同的是,昆丁是虔诚的理想主义者,最终逃向死亡,投河自尽,而弟弟是个叛变的理想主义者,他逃避的方式是出走,最后不但回家,还主动选择“退休”,心安理得的当起了钢炮的后爸。电影给弟弟的时间还不够长,否则这个角色身上会产生更激烈的冲突。弟弟这段给人印象深刻的镜头很多:用雨伞扎大哥和找个警察冒充哥哥最能体现他强烈的自尊和脆弱,而后面和姐姐联合用耗子药投毒那场戏,则表现了他可畏的偏执。这些都预示了这孩子迟早要出事,所以画裸女、出走、断指…是必然,根本都不用细表。当弟弟架着蛤蟆镜带着钢炮娘俩回家,我们终于看到他以一个嘲笑的姿态完全放弃了理想,同样的孔雀笼前,他没有一点追求,嘟囔着反正是冬天孔雀也不会开屏。
  ??
  ??时代与神话
  ??其实看《孔雀》更大的乐趣是从影片中找出那个时代的细节,我爱七十时代,童年的记忆让我觉得电影特别亲切。
  ??印象最深的就是打蜂窝煤那段,我就见过那种工具,也在巷子里见过刚打出来的蜂窝煤贴墙根整整齐齐的码老远。还有排队蹦刨花、用输液瓶子做西红柿酱……看到这些地方我特感动,没有《孔雀》我几乎就忘了这些——每当巷子口听到“嘣”的巨响时,小孩总会慌忙跟家里要一小茶缸米或棒子,再拿上五分钱,然后顶着个大脸盆去排队,排队的女孩一多了就玩“仙女下凡”:趁蹦刨花的人踩开手摇炉时钻到随着巨响弥散开来的白雾中,争叫“仙女下凡啦”。哈哈,此刻我忍不住咧嘴傻乐,真的,太真实了,回想童年真的好开心。那个西红柿酱我也跟妈妈做过,每年夏天总会例行公事做那么十几瓶,新鲜的西红柿洗净切好放到小口的输液瓶里,在锅里蒸开,塞好密封,这样冬天也能吃上“西红柿炒鸡蛋”了。
  ??公正的说,这个时代是残酷而荒谬的。它制造了无数的“破鞋”“狐狸精”,还有“白痴”“小流氓”。我看到有很多评论说这个家庭“变态、畸形”,其实错了,这是个非常普通的五口之家,故事种种,只因为发生在那个年代。
  ??我总觉得每个时代都对应着一个神话。人们小心谨慎的生存在他的时代里,虔诚的相信当时的神话。《喧哗与骚动》也用了神话模式,小说四章发生的四个日子都是基督节日,福克纳把康普生家族直截了当的处理到基督受难日和复活节里,宗教人物的磨难成了家族颓败的象征。
  ??
  ??孔雀与迪尔西
  ??我爱看家族片,无论看完是轻松还是沉重。影片结尾,孔雀出现了,三兄妹三个家庭依次亮相退场。这并非三兄妹来公园看孔雀开屏,而是孔雀在逐个审视他们。孔雀到底是什么象征呢,看看《喧哗与骚动》中的黑人老女佣迪尔西吧。她是书中最后出现的一个重要角色,是作者“全能角度”描述下的最大好人。她代表“理智”“仁慈”“勇敢”“公正”,作者用她来对照前三个叙述者的病态。影片《孔雀》里最大的公正其实正来自那两只在春天踱步的孔雀,三个子女最终在孔雀面前接受检阅,完成了成长的过程。
 楼主| 发表于 2005-6-10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10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又重新看多一次孔雀
还是很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后院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广告业务Q|工大后院 ( 粤ICP备10013660号 )

GMT+8, 2024-5-18 23:0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