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沙河镇有个名牌菜式叫白云猪手。它把猪手猪脚煮熟,经白云山水泡浸,再用白醋、糖等佐料浸制而成,酸甜爽口,十分好吃。
古时白云山有座寺庙,其中有个做饭打杂的小和尚,调皮活泼又馋嘴,不信佛门清规戒律那一套。他出身贫苦家庭,从小喜欢吃猪肉,但家里没钱买,他出家后做杂工,为和尚煮饭。小和尚趁此便利,上街买菜时省下一些银钱,买些荤菜回庙偷偷煮着吃。他因银钱不多,只能买些最便宜的猪手、猪脚之类,在其他和尚出门时,他便可以开荤了。
有一天,师父和几个师兄下山做法事,小和尚十分高兴。等他们一出门,便偷偷下山买了几斤猪手、脚放在锅里煮,准备美美地吃上几天。谁知有个大和尚拉肚子,突然回来了,小和尚心里一慌,于是连锅端起,哗啦一下子全倒在后门的山涧中去了。幸好扔得快,那个大和尚也没发现什么。
又过了几天,大和尚病好了,又出外去了。小和尚想起扔到山泉里的猪手、猪脚,捞起来一闻,没有变坏。小和尚想,猪手、脚在水里浸了这么久,虽然没臭,也肯定不新鲜了,可是扔了又太可惜,于是买了些糖和白醋,把从泉里捡起的猪手、脚重新煲过,岂知猪手脚被山泉泡了几天,把油都泡净了,煲好一尝,不肥不腻,又爽又甜,醒胃可口,小和尚又惊又喜。于是,凡寺庙和尚外出,小和尚都在庙里大饱口福。
后来,这种制作猪手、猪脚的方法传到民间,人们便如法制作,成了很有特色的“白云猪手”了。
白云猪手这道历史名菜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古时候,白云山有座寺庙,寺庙后有一股清泉,那泉水甘甜,长流不息。寺庙有个小和尚,调皮又馋嘴,从小喜欢吃猪肉。出家后,他先打杂为和尚煮饭。有一天,他趁师父外出,偷偷到集市买了些最便宜的猪手,正准备下锅煮食。突然,师父回来,小和尚慌忙将猪手扔到寺庙后的清泉坑里。过了几天,总算盼到师父又外出了,他赶紧到山泉将那些猪手捞上来,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些猪手不但没有腐臭,而且更白净。小和尚将猪手放在锅里,再添些糖和白醋一起煲。熟后拿来一尝,这些猪手不肥不腻,又爽又甜,美味可口。小和尚又惊又喜,此后他不但自己开了荤,引得其他和尚也破了戒斋。后来,白云猪手传到民间,人们如法炮制。
相传在很古老的年代,白云山寺院的长老下山化缘,命小和尚看管寺院和清扫卫生。这个小和尚心想:整年吃素,可苦死人了!师父下山化缘,这回可没人管了,何不借此解解馋。于是他就偷偷地到山后的一个集市买来一个猪手,想要解解馋。他从寺院的库房里找到个瓦罐,拿到寺后山门外,舀了些山泉水,就地垒灶烧煮。不巧,猪手刚熟,长老就因没有带度牒而提前回来。小和尚必被长老看见,触犯佛戒,就慌忙的将猪手藏在山下的溪水石卵丛里。
午后有个上山找柴的樵夫,到山溪边喝水,发现了这个瓦罐,里面还有个猪手,就将瓦罐和猪手带回家中。樵夫的妻子在瓦罐中加了些糖、盐、醋和其它的作料,再炖煮了一会儿,香气扑鼻,吃到嘴里觉得皮脆肉爽、甜酸适口。后来,这种炖煮猪手的方法,一传十,十传百地在当地流传开去,就成为当地人们非常喜欢吃的美食。因它最初起源于白云山,人们就称它为“白云猪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