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通常所说的上火的火是如何产生的呢?这个火是哪里来的?中医认为“热自外受,火自内生”。邪火大部分是由内而生的,是机体内存在的,能推动生命机能而看不见的“火”,失去了正常潜藏功能,而引起“上火”的症状;外因是一种诱因,有直接受“火热之邪”侵袭而引起“上火”的;此外情绪波动,压力过大、经常熬夜、睡眠不足;嗜烟酒以及过食葱、姜、蒜、辣椒等辛辣厚味之品,贪食羊肉、狗肉等肥腻之品等都会“上火”。总的说来是身体的阴阳失调引起的。
按照部位来分,中医一般把头昏、咽喉肿痛等偏上部位的火热症状叫“上焦火”,把烦热口渴、胃脘灼痛,有嗳腐、吞酸等中间部位的火热叫“中焦火”,把表现为大便干,小便黄且少等偏下部位的叫“下焦火”。若按脏腑来分,把口舌生疮称“心火”,目赤肿痛称“肝火”,鼻扇气喘称“肺火”等等。不正常的火又分为虚火和实火两大类,症状重,来势猛的属实火;症状轻,时间长并伴手足心热、潮热盗汗等的属虚火。常见的“上火”类型有以下几种:
1 心火:按五行分类,心为火脏。心火有虚,也有实,临床症状不同。
心火亢盛常见的病因是情志抑郁不舒,气郁化火,或火热之邪内侵,或过食辛热、温补之品所致。如出现面赤,心烦易怒,失眠,口舌生疮或溃烂肿痛(反复口腔溃疡),口渴喜饮,小便短黄,便于,舌尖红绛,脉数等症;心火亢盛时,可用导赤散或用莲子心泡水喝。
虚证常由血虚或阴亏所致,心阴不足就会出现阴不制阳的情况,虚热化火,亦称心火,但是为虚火,虚火表现为低热、盗汗、心烦、失眠等。实火、虚火治疗不同。要在实火宜清、虚宜补。(酸枣仁汤,补心丹,朱砂安神丸)现在的人形容心理有很烦的事情,导致六神无主,心烦意乱,都习惯说是“心火太盛”。
2 肝火
古人云“暴怒伤肝,五志化火”,有些人心胸狭窄,遇事郁闷不乐,心烦易怒,从而导致肝郁气滞而肝火上炎,表现为面红目赤、头痛、头晕耳鸣、口苦咽干,胸闷胁疼,用龙胆泻肝丸,当归龙荟丸。
3 胃火
由于饮食不节、嗜酒、过食肥甘辛辣厚味,形成“食积”,化热生火,以致胃火炽盛,表现为胃部灼热疼痛、口干口臭、牙龈肿痛、腹痛便秘等,多用清胃黄连丸等;虚火表现为饮食量少、便秘、腹胀、舌红、少苔;可用糯米、百合、玉竹各适量,用水煮粥食之。
顺便谈谈 “胃热”,可见两种情况:一种是胃炎,感到胃胀、时有口臭,没食欲;另一种胃热的情况则完全不同,患者胃口大开,刚吃完就又饿了。原因是由于胃热过盛,胃蠕动加快,所以食欲增加,中医叫“消谷善饥”。临床检查这种病人很多都属于幽门螺杆菌感染,中医认为一般都是胃火过盛,有时候也表现为肝火过盛。应该注意饮食调理,多饮水,改变不好的生活习惯。如果是胃火可以吃一些清胃火的药,如果出现肝火可以用丹栀逍遥丸等。
4 肺火
由于劳倦过度,烟酒过量,过食辛辣食品而引发肺火,这在老年群体中是比较多见的,主要症状有呼吸气粗、高热烦渴、咳吐黄稠痰,甚至痰中带血,可用清肺消炎丸,兼有便秘的,可用清肺抑火化痰丸。
5 肾火
过去中医有肾无实证的说法(实际肾结石是实证)。多为阴虚火旺的虚证,有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牙疼但牙龈不肿,夜间疼的厉害,或有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尿路感染,腰膝酸软等虚火的症状。可用知柏地黄丸。
夏季最常见的热症,还有中暑,通常都是在温度过高、缺水、闷热的环境下呆的时间过长,然后体温升高。这是一种典型的外感火热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