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后院

 找回密码
 加入后院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23|回复: 12

春节习俗

[复制链接]
J
发表于 2006-1-30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贴春联

     春聯又名「對聯」、「門對」、「對子」等,是春節時貼在門上或楹柱上的吉祥語,由上聯、下聯和橫披組成,它是中國獨創的一種文學形式。每逢春節,家家戶戶無不貼春聯慶賀。鮮紅的春聯,抒發了人們美好的願望,點綴出一派盎然春色。  

    春聯起源於「桃符」, "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古代詩詞中人們常引用的句子。"新桃"與"舊符",是有一定來歷的,而這新桃與舊符,也就是今日的春聯。

      相傳,在茫茫無邊的大海上有一條名為度朔的山脈,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因為山上有一棵不知道長了多少年的大桃樹。在這桃樹東北處的枝葉中間有一個洞,傳說這個洞,便是所有鬼怪出入的大門。這些鬼怪歸兩個神人管轄,這兩個神人便是神荼、 鬱壘兩兄弟。不論白天、黑夜,他們都守衛在這洞門的上方,專門抓那些出去害人的鬼怪。當時,華夏族的首領黃帝,很重視神荼、 鬱壘捉鬼的故事,便製定了一個節目的儀式:每當除夕時,各家各戶在自家門口立下兩個桃木神像,在門相上懸掛葦子編的繩索,在內門上畫老虎,以此來鎮邪,求得來年的幸福。這個習俗在漢代已經是非常普遍的事。漢代以後,門旁的桃木神像逐漸演變、簡化為桃木板,這就是"桃符"。到五代十國時,後蜀皇帝孟昶,在除夕時,叫人在兩塊桃木板上刻了兩句詩:"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副春聯,也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對聯。由於桃木是紅色的,以後便被用紙寫的字代替,因明代朱元璋十分喜歡春聯,所以朱元璋大力提倡,以後春節貼春聯便成為一種風俗,流傳至今。

      中國人的春聯,一般都喜歡用吉慶的字眼,表答人們希望來年興旺,生活幸福,消災免難的願望。

      春聯最醒目的地方,是在自家的大門上,這是一家人的臉面,一定要選用吉祥的內容,符合本家實際情況的語言來表答對未來生活追求的良好願望。 一般農家人貼對聯,都表答出希望來年風調雨順,糧食豐收,全家安康。而經商人家,則希望財源茂盛,發財致富。那些農村中的教書人,則希望合家平安,子女能在學業上長進,並能才學並茂,在仕途上有前程。官宦人家,當然表現出不同凡俗,力求光宗耀祖、顯赫於人和官運亨通的意願。

      院子裏,有些人家乾脆用個"福"、"壽"、"祿"字貼在一進大門的照壁上,有時還專門把"福"字倒貼,讀為福倒,音為福到,以求吉祥。在豬、羊、雞、鴨的窩、圈內,則要寫上"豬羊滿圈"。在牛圈、馬圈,則貼"六畜興旺"的春聯。

      每到春節,家家戶戶換上新春聯。紅色的春聯,本來就烘托了春節的喜慶氣氛,再加上表達良好祝願的春聯內容,深含的寓意,更從深一層次挖掘了、表達了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憧憬。


[ 本帖最后由 J 于 2006-1-30 13:30 编辑 ]
J
 楼主| 发表于 2006-1-30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按照中國古老的風俗,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精心美化自己的住舍,在屋內牆壁上貼嶄新的年畫,給人以春意融融、喜氣洋洋的感覺。  

      年畫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繒畫藝術,它是伴隨春慶祈年和驅凶避邪的活動而產生的。年畫起源於門畫,與桃符有著同樣悠久的歷史。門畫最初的題是門神,據南朝《荊楚歲時記》中記:「正月一日,繒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鬱壘,俗謂之門神。眾所周知,世界上本來就沒鬼,然而人們通過年畫來祈求全家平安吉利的願望卻是可以理解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J
 楼主| 发表于 2006-1-30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春佳節時,許多地區的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

         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為\"窗花\"。

        窗花的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因窗花的購買者多為農民,窗花有相當的內容表現農民生活,如耕種、紡織、打魚、牧羊、喂豬、養雞等。除此,窗花還有神話傳說、戲曲故事等題材。另外,花鳥魚蟲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見。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喜氣洋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J
 楼主| 发表于 2006-1-30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踩高蹺也是我國許多地方流行的另一種節日舞蹈形式。一個個化了妝的人,腳踩三、四尺高的木蹺,手持各種道具,配音樂 、戲曲做表演,也可集體對舞,或三人起舞,或以啞劇的方式,表演某一段戲文。精彩的表演往往把節日氣氛推向高潮。

                  相傳很早以前,天下一連三年大旱,顆粒無收,餓死的黎民百姓成千上萬。皇帝聞之,即下了一道聖旨,開倉放糧,並令家有存糧者開倉賑濟災民。但有一知府存糧百石而一粒不放,非但如此,還拼命抬高糧價,搶發災荒財。

          當地有一青年,姓高名蹺,天生一副俠義心腸,見知府如此兇狠,決心偷其糧食救濟災民於饑餓之中。然而,知府糧倉週邊盡築高牆,怎樣才能進去?一日高蹺上山砍柴,忽見一棵樹梢上有一團冬青,而冬青則是治凍瘡之良藥,他決心取下。苦於樹高,如何上去,尋思再三,見樹幹上有不少枝枝杈杈即踩踏而上。於是,他也悟出用樹杈用作攀沿高牆之用。他砍下兩根樹杈在山上勤學苦練,終於練就樹丫綁在腳上行走自如、蹦跳如飛的本領。此後,他日復一日在夜間翻過知府糧倉高牆竊取糧食救濟受餓村民。終一日,被知府護衛發現,用繩索將其絆倒抓獲投入監牢,並處以斬首。

         消息傳到鄉鄰中,大家尋思搭救高蹺良策。一老者提議,全村青壯年學成高蹺踩樹杈的本領,行刑之日營救高蹺。數月後,知府揚威耀武將高蹺押赴刑場。誰料,午時三刻未到,場外湧進一大群踩著高蹺的青壯年把高蹺緊緊圍在中間,一邊與劊子手博斗,一邊掩護高蹺逃離刑場。知府見狀,氣得七竅生煙,無可奈何。

         此後,人們為紀念高蹺,即將踩樹杈,取名為\"踩高蹺\"。每逢節日村村寨寨都踩高蹺,扭秧歌,玩雜耍,熱鬧一番。踩高蹺慶節日之風俗世代相傳,久演不衰。而陸河\"踩高蹺\"是隨先民南遷時攜帶而來的。 此傳說來自民間,\"高蹺\"的形成及命名也可說是入情入理的吧。 總之,春節是一個象徵興旺發達、催人發奮圖強的節日,是一個充滿希望、充滿活力的節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J
 楼主| 发表于 2006-1-30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舞龍,又名「耍龍燈」、「龍燈舞」,是漢民族傳統的舞蹈形式之一。每逢喜慶節日,各地都有舞龍的習俗。  

      舞龍起源於漢代,經歷代而不衰。舞龍最初是作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種儀式,後來逐漸成為一種文娛活動。到了唐宋時代,舞龍已是逢年過節時常見的表現形式。  

      關於舞龍的來歷,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一天,龍王腰痛難忍,龍宮中的所有藥物都吃了,仍不見效。祇好變成老頭來到人間求醫。大夫摸脈後甚覺奇異,問道:「你不是人吧!」龍王看瞞不過去,祇好說出實情。於是大夫讓他變回原形,從腰間的鱗甲中捉出一條蜈蚣。經過撥毒、敷藥,龍王完全康復了。為了答謝治療之恩,龍王向大夫說:「祇要照我的樣子紮龍舞耍,就能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件事傳出後,人們便以為龍能興雲佈雨,每逢乾旱便舞龍祈雨,並有春舞青龍、夏舞赤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的規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J
 楼主| 发表于 2006-1-30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舞獅,也叫「耍獅子」、「獅子舞」,它與舞龍一樣,是我國的傳統舞蹈形式,也是一種流行很廣的民間體育活動,又是一種春節的慶典活動。   舞獅開始於南北朝。在我國,舞獅的形式多種多樣,大致可以分為北方舞獅和南方舞獅兩種。北方舞獅的外形與真獅很相像,全身獅皮覆蓋,舞獅者(一般兩人合舞一隻大獅子)祇露雙腳,不見其人。北方舞獅有雌、雄之分,還有文獅、武獅、成獅、崽獅之分。  

      南方舞獅主要流行在廣東。這種舞獅由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獅子的造型、式樣、顏色多與北方獅不同。舞獅者穿燈籠\褲,上穿密紐扣的唐裝燈籠\袖衫或背心,舞獅要使出渾身解數。   

相傳很古的時候,大地上風和日麗,泉水叮咚,山花爛熳,靈芝遍地,佳果紛呈,一如仙境,百獸和睦共處,彩鳳翔集,它們餐果飲泉,自由自在。一天,忽然從天上飛來一隻金毛獅子,獨霸大地,傷噬萬類,飛禽走獸遂饑渴待斃,花萎果落,歡樂的大地頓時陷於死寂。  

 大慈大悲的西天佛祖見狀,為了普救眾生,指派沙和尚下凡,施展神通,制服金獅,命令它皈依佛法,為眾生造福。金獅依法,與靈猴為友,每年春節前夕即至。為眾生驅除災病瘟疫,歲歲如是,萬眾皆樂,遂成風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J
 楼主| 发表于 2006-1-30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年夜飯
         除夕晚上 ,中國人會全家團圓一起吃年夜飯,又稱圍爐,起源於古人皆圍著爐子吃飯 。圍爐時不分長幼皆一起吃 ,在家的成員一定要等到全家到齊了才可動手,也要為未能回家吃團圓飯的家人擺碗筷,以表示全家團圓 , 在人際關係流離的現代社會中,象徵團圓的年夜飯尤為重要 。年夜飯要吃得愈慢愈好 ,每樣菜都要吃一口。有幾道菜肴 , 因含有吉祥意味,在年夜飯中是不可少的,如:「長年菜」(芥菜)要一根一根從頭吃到尾,年壽才能長長久久;「菜頭」表示好彩頭;「全雞」象徵全家福 (「 雞 」與「 家 」 諧音) ;吃「 蚶 」與「 胖 」諧音 ,取其發福之意 ;吃魚丸、蝦丸、肉丸,乃指「 三元及第」之意 (即狀元 、會元、解元) 。餐桌上唯有魚不能吃,表示「年年有餘」之意 。
餃子
        正月初一吃餃子,在我國北方,幾乎家家如此。這一頓餃子與一年中的其他餃子不一樣。這頓餃子要求除夕晚上包好,半夜十二點開始吃。吃餃子就是為了取\"更歲交子\"的意思。這個風俗開始於明朝初年,原來\"交子\"的諧音便演變為\"餃子\"。 初一破曉,北方人家家戶戶吃餃子,為了討吉利,北方人往往把硬幣、糖、花生仁、棗子和栗子等和肉餡一起包進新年的餃子裏。吃到硬幣的人,象徵新年發財;吃到糖的人表示來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仁的象徵健康長壽等。
年糕
         全國各地幾乎都用江米麵和黍子黏麵做成黏糕(也叫年糕) ,寓意\"年年高”。春節吃的食物大部分是節前準備好的,北方人大多吃饅頭。南方是頭幾天淘米,名叫\"萬年糧米\",意思是年年有餘糧。年糕也是漢族過新年的必備食物。做年糕的穀物有多種,各地作法不盡相同。其中以江南的水磨黏糕最為著名。北方則吃白糕或黃米黏糕,西南少數民族習慣吃糯米粑粑。


[ 本帖最后由 J 于 2006-1-30 13:28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J
 楼主| 发表于 2006-1-30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安爆竹  

      春節期間,無論是繁華的城鎮,還是偏僻的鄉村,「辟辟叭叭」的爆竹聲此起彼伏,給節日增添熱鬧的氣氛。  

      鞭炮又叫「爆竹」、「爆仗」、「炮仗」。放鞭炮慶賀春節,在中國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鞭炮起源於\"庭燎\"。所謂\"庭燎\"就是用竹子做成的火把,由於竹節裏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就會發出「辟辟叭叭」的響聲,古人稱之為「爆竹」。最初燃放爆竹是為了驅逐山妖惡鬼,後來,人們為了過一個平安年,便於「正月初一」雞鳴而起,先於庭前放爆竹,以避山妖惡鬼,稱為「平安爆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1 0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G持 。。。又学到了不少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8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

天增岁月人添寿,

春满乾坤福满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8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见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8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哦!

我刚发那对联:

天增岁月人添寿,

春满乾坤福满堂。

——-------------------
应改一个字,“添”改为“增”比较好!

成为: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13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点在想,其实这贴有点没必要高亮,毕竟不是什么精华贴

我个人对什么过年有点觉得无聊,中国人喜欢没事找事干,一家人忙死忙活,有时还会因为分工不均吵一架,忙死忙活就是为了一餐饭,还喜欢吃不完剩下的,美其名曰:年年有余,中国人千百年的憧憬是年年有余,而年年这样做了似乎效果不大,有时还一不小心吃了变质的食物而闹肚子,受苦不说,还要花了年年有余余下来钱,就算不闹肚子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浪费,而年年有余从何说起?

本来禁放烟花炮竹是个好决定,消防工作也省下不少,这本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有人不乐意了,他不以绝食抗议,他以狂食来抗议,然后不少人因暴饮暴食而CALL白车,政府妥协了,重开绿灯,但消防队又忙了起来,不知是扩大内需还是为了让消防队不闲着!

一个结论:人们喜欢烧钱

[ 本帖最后由 捕蛇者说 于 2006-2-13 21:20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后院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广告业务Q|工大后院 ( 粤ICP备10013660号 )

GMT+8, 2025-5-16 05:1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