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冬,那冷风阵阵的夜晚,尚有一丝冷意侵入心低。喧闹的广州城,似乎在拒绝这一切,旁若无人的打起了美妙的鼾声。然而,宿舍区外面那条川流不息的大路的汽笛声,却趋走了我的睡意:一个人独自登上宿舍十楼吧,与李贺共饮畅叙,与王勃同游滕王,与晏殊同享“一曲新词酒一杯”的清新吧!
我不后悔在此时登上楼顶,虽不见缥缈的星空不见皎洁的月色,不见前面的古人不见后面的来者,但陈子昂他登上幽州台一定在这个时候,天地正是一片悠悠。我想,此时王勃他一定不明白没能目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愦憾吧?谢灵运他一定不知道倾耳聆不到波澜,举目眺不见曲曲的无奈吧?但假使有些月色的话,那么,李贺一定正与洛夫一起畅饮,张若虚一定还在那春江花月夜下漫游,朱自清还在那河塘的月色之中徘徊呢!
今晚没有月色,黑夜中倚着围墙让思绪驰骋。试想,古代文人怀着怎样的一种心情,游大江南北,登各色名楼?他们又抛下了多少的千古绝唱?王粲满怀悲愤登上麦城城楼,留下了《登楼赋》,埋下了无限的乡土之思与怀才不遇之感;李白辞孟浩然于黄鹤楼,奏出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深沉与广袤;柳宗元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于柳州城楼,感悟了“惊风乱颤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的深刻;李煜无言独上西楼,低吟着“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无奈,给历史划上永久的伤痕;苗家姑娘翠翠倚在沈从文笔下的吊脚楼,摄下了一道凄美、迷人的湘西风景。漫目流观,纵览古今,有多少凄怨的目光在那“楼”萌生!有多少思念的情感从那“楼”传恨!女主人公在《诗经*氓》里 “乘彼诡垣,以望复关”, 回报的却是“泣涕涟涟”(虽然乘的不是楼,但我想会是倒塌的楼墙吧);闺中的少妇在王昌龄笔下钩出了的怨,她们上翠楼看到柳色,从而“悔教夫胥觅封候”;李益在受降城闻笛,绘出了 “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故园心。
登临抒怀,已成了一代文人的寄托,也使他们成为了千古的导游。且不说范仲淹带来了多少仁人志士游历岳阳楼,也不提陈亮登上的名景楼游过哪些文人墨客。但我想,王粲也许没想到,他和六百多年后的李商隐抒发的却是同样的情怀;谢眺也一定不会想到,二三百年之后,李白会在谢公楼上抽刀断水举杯消愁;而太白先生也许也不会料到,八百多年后的王世贞居然登上太白楼来咏颂其精神气质呢!然而,历代文豪又岂能料到,在这个没有月色的夜晚,在普通的广工大的宿舍楼顶层十楼上,却有个小书生举杯邀饮、共闻哇声(好像是汽车刹车的声音多点?)、同游神州呢?
(临下来睡觉的时候,偷偷跑到可以看到对面女生宿舍的地方,看看能不能见到哪个怀春的女生,结果希望而去,失望而归,只有漆黑的房间和紧闭的宿舍门在默默的看着我^_^)
[ Last edited by 清风逸士 on 2003-12-18 at 02:50 P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