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后院

 找回密码
 加入后院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341|回复: 29

抗战历史的另一种声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30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六十八年前的7.7,日本在卢沟桥打响了侵华战争的第一枪,之后在整个东亚燃烧起了熊熊战火,千万生命倒在大日本蝗军的刺刀下。

  几乎整个东亚都和日本人交过手、流过血、拼过命,其中付出代价最大的,包括了中国人和各地华侨、美国人、英国人、菲律宾人、马来人、印尼人,甚至连太平洋岛屿上的土著人都曾经勇敢地用自己的锈刀,切开过日军的喉管。

  那场曾经的流血梦魇,数千万尸体枕籍的历史多棱镜,可以随着时代不同,政权的需要不同,而折射呈现出不同面貌。

  在中共曾经的教科书里,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向来是“消极抗战、积极剿匪”,对日抗战的胜利,当然要归功于共产党的牺牲与指挥。

  挤上大陆抗日名将排行榜的国军将领常是经过挑选的“政治正确”的选择,其中有的是在抗日战场上献身,未与共军交手;有的是在国共战争中的降将,后来加入了政协;也有不堪老蒋在台湾高压辗转回大陆的落叶,让人总有点“管中难窥全豹”的感觉。

  有两百个将军在抗战中阵亡的国民党的抗日功绩,在蒋介石的一句“攘外必先安内”被不断地放大下覆盖。谢晋元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李宗仁的60万大军血战台儿庄、孙立人率领孤军鏖战缅北等等显露中华男儿铮铮铁骨的战绩,却只是在近年来才见诸笔端。

  当然,看国民党书写的抗日历史也有灌水夸大之嫌,击毙的日军加起来,占了日军二战伤亡的大半,而且对共产党在抗日中的作用,也是只字不提。

  此一时,彼一时。

  近年来两岸政治势力消长,国共两党在对抗绿色势力时的心心相印,让抗日成为了两岸关系中的新历史资源。在7.7纪念日的前夕,大陆今年扩大纪念对日战争六十周年,国共合唱一首抗日歌的颇让人有时空倒流的错觉。共产党也在今年开始调整自己的历史观点,肯定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中的贡献,将抗战胜利更多地让给国民党分享。

  新党今天用“民族之旅”为名访问大陆,以抗日六十周年为主轴贯穿行程,造访南京、北京、东北等几个有象徵意义的地点,也反射出当前台湾政治光谱与两岸关系的氛围。

  大陆今年扩大纪念抗战,当然也有警告日本,小心军国主义抬头的意味。对当前紧绷的中日关系来说,这是中国大陆再度可以利用的一张历史牌,左打日本,右压台湾的泛绿阵营。

  反观台湾,台湾官方对於七七抗战只字不提,而在泛绿阵营执政多年后,“去中国化”的趋势已经非常显著。以亲美亲日仇共为主导的“台湾主体意识”在快速滋长。在这样的思维下,也就不难解释台湾政府对於钓鱼台主权问题上摇摆不定的立场和对于抗日历史可以视若无睹。

  抗战纪念日已完全地被台湾政府有意忘却,只有萎缩的国民党在孤单地继承着这个历史,并把它作为炒不热的政治炒作课题。

  遥想在东亚大地上,历史曾经记录下死伤枕籍的战场、屠戮殆尽的村庄、坐在母亲血泊里的婴儿、英雄的呐喊、锃亮的大刀、嘹亮的军号、政治家的阴谋阳谋、军人的忠勇顽强,一幕幕的战争画面,都在政治的纷争和对历史的剥削中逐渐淡去。

  眼前交杂的是一个腾飞中不再积弱的中国大陆、一个主体意识抬头却在中美板块推挤的空间里颠簸的台湾,一个不断要摆脱杀人者的血污,期望重新坐上联合国版的梁山聚义堂,参加制定瓜分国际空间的规则的日本,一个以独霸世界为己任的美国。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全球如此,无可厚非。

  但是如果任何人因为政党的私利,而有意冷藏这历史用浓浊血污和呛人硝烟写下的沉重回忆,不单是对那些挥着大刀冒死冲锋的先人的不敬,更是对受到误导的今人的罪过。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骗人可以,但是不要骗自己。
发表于 2006-5-5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到中国共产党也越来越开放了,
越来越正视国民党在抗日中的作用了...
觉得这是好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6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恩。。这是正确的对待历史的态度。不过在对待自我历史的态度上还有待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5-7 0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八·九”民运,还要等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8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四屠杀,还要等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6-5-8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9 02: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个好兆头,以前我们看这些片子,那些的军人,斯文得不行
现在看亮剑,那里面的人都是有粗口,这是很好的一个兆头

至少是一个进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5-10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应该有看香港拍的 黑社会2 --以和为贵,里面的那句话,一针见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11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林彪部队在抗日战争中
发挥很大的作用
教科书基本都是无视他的存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11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能否贴点资料出来?林善战闻名已久,不过说到抗日战争里面除了平型关大捷倒真还没怎么听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5-11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想看看关于林彪的军事历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11 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是有人说当年朝鲜战争点将时,毛本属意林彪,不过林彪怯战,只好让彭德怀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5-12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彪是以智取胜,个人思想更是更神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15 03: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也是中国的一大弊病,一个只要犯了事,他做过的事情就只有坏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5-15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是一千多年来的习惯很难改,外因是这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完美被提升到绝对的高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23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彪是共军里面最擅长打仗的人了,虽然现在不提,大家都清楚。他带领的四野是共军里面战斗力最强的。

[ 本帖最后由 大漠孤烟 于 2006-6-23 15:43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9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听说论军事才华,林彪足以排第一,只是资历太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9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须知,无论在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军界,都是很讲究资历的。
---------蒋介石在国民党的资历很老,党内有三系,分别为“保定”系、“日本士官”系和两系培养出来的“黄埔‘系。他横跨三系,在党内资历都是最老,是首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9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国民党军界中派系众多,仅中央军里就有“保定系”、“日本士官系”、“黄埔系”三大系统,另外还有东北军、西北军、川军、粤军、晋系、桂系等等。其中中央军代表国民党军队的嫡系,其余被称之为“杂牌军”。而“黄埔系”则为嫡系中的核心与骨干,是国民党在历次战争中,特别是蒋介石实行军事独裁的重要支柱。
  在“保定系”和“日本士官系”中,蒋介石可算得上是资格最老的一个。他1907年7月考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学习,次年2月留学日本振武学校三年,1911年以士官侯补生的资格在日本陆军炮兵部队实习,即将期满时,辛亥革命爆发,因此他擅自离开日本回到中国,在江浙一带领导起义,被日本方面开除,失去进入日本士官学校学习的机会。但也勉强算得上是“半个士官生”。蒋介石作为“保定系”和“日本士官系”的首领是当之无愧的。他凭着这两大系又培养出庞大的“黄埔系”,为他的政治起家打下了坚实基石。


“黄埔系”因黄埔军校而得名。1924年6月16日,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帮下,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在广州黄埔岛开学,简称黄埔军校,蒋介石任校长。以后该校几易校名。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改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仍由蒋介石任校长。抗战爆发后,军校迁到四川成都,1946年初迁回南京,又改名陆军军官学校。到国民党政权在大陆败退时,军校第二十三期学生3000多人随胡宗南撤退到西昌一带,除投诚被俘外全部被歼。至此,军校不复存在。
  军校共有洛阳、武汉、成都、广州、昆明、南宁、西安、迪化等九所分校,起止时间为1926-1949年不等。从第一期到第二十三期,军校共培养32万余人。其中1924年到1929年共培养了七期13000余人。这些人中的多数形成了国民党中央军的骨干——“黄埔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7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如果任何人因为政党的私利,而有意冷藏这历史用浓浊血污和呛人硝烟写下的沉重回忆,不单是对那些挥着大刀冒死冲锋的先人的不敬,更是对受到误导的今人的罪过



这何又不是每个政党利用的一张牌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后院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广告业务Q|工大后院 ( 粤ICP备10013660号 )

GMT+8, 2025-5-18 19:5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