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六十八年前的7.7,日本在卢沟桥打响了侵华战争的第一枪,之后在整个东亚燃烧起了熊熊战火,千万生命倒在大日本蝗军的刺刀下。
几乎整个东亚都和日本人交过手、流过血、拼过命,其中付出代价最大的,包括了中国人和各地华侨、美国人、英国人、菲律宾人、马来人、印尼人,甚至连太平洋岛屿上的土著人都曾经勇敢地用自己的锈刀,切开过日军的喉管。
那场曾经的流血梦魇,数千万尸体枕籍的历史多棱镜,可以随着时代不同,政权的需要不同,而折射呈现出不同面貌。
在中共曾经的教科书里,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向来是“消极抗战、积极剿匪”,对日抗战的胜利,当然要归功于共产党的牺牲与指挥。
挤上大陆抗日名将排行榜的国军将领常是经过挑选的“政治正确”的选择,其中有的是在抗日战场上献身,未与共军交手;有的是在国共战争中的降将,后来加入了政协;也有不堪老蒋在台湾高压辗转回大陆的落叶,让人总有点“管中难窥全豹”的感觉。
有两百个将军在抗战中阵亡的国民党的抗日功绩,在蒋介石的一句“攘外必先安内”被不断地放大下覆盖。谢晋元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李宗仁的60万大军血战台儿庄、孙立人率领孤军鏖战缅北等等显露中华男儿铮铮铁骨的战绩,却只是在近年来才见诸笔端。
当然,看国民党书写的抗日历史也有灌水夸大之嫌,击毙的日军加起来,占了日军二战伤亡的大半,而且对共产党在抗日中的作用,也是只字不提。
此一时,彼一时。
近年来两岸政治势力消长,国共两党在对抗绿色势力时的心心相印,让抗日成为了两岸关系中的新历史资源。在7.7纪念日的前夕,大陆今年扩大纪念对日战争六十周年,国共合唱一首抗日歌的颇让人有时空倒流的错觉。共产党也在今年开始调整自己的历史观点,肯定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中的贡献,将抗战胜利更多地让给国民党分享。
新党今天用“民族之旅”为名访问大陆,以抗日六十周年为主轴贯穿行程,造访南京、北京、东北等几个有象徵意义的地点,也反射出当前台湾政治光谱与两岸关系的氛围。
大陆今年扩大纪念抗战,当然也有警告日本,小心军国主义抬头的意味。对当前紧绷的中日关系来说,这是中国大陆再度可以利用的一张历史牌,左打日本,右压台湾的泛绿阵营。
反观台湾,台湾官方对於七七抗战只字不提,而在泛绿阵营执政多年后,“去中国化”的趋势已经非常显著。以亲美亲日仇共为主导的“台湾主体意识”在快速滋长。在这样的思维下,也就不难解释台湾政府对於钓鱼台主权问题上摇摆不定的立场和对于抗日历史可以视若无睹。
抗战纪念日已完全地被台湾政府有意忘却,只有萎缩的国民党在孤单地继承着这个历史,并把它作为炒不热的政治炒作课题。
遥想在东亚大地上,历史曾经记录下死伤枕籍的战场、屠戮殆尽的村庄、坐在母亲血泊里的婴儿、英雄的呐喊、锃亮的大刀、嘹亮的军号、政治家的阴谋阳谋、军人的忠勇顽强,一幕幕的战争画面,都在政治的纷争和对历史的剥削中逐渐淡去。
眼前交杂的是一个腾飞中不再积弱的中国大陆、一个主体意识抬头却在中美板块推挤的空间里颠簸的台湾,一个不断要摆脱杀人者的血污,期望重新坐上联合国版的梁山聚义堂,参加制定瓜分国际空间的规则的日本,一个以独霸世界为己任的美国。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全球如此,无可厚非。
但是如果任何人因为政党的私利,而有意冷藏这历史用浓浊血污和呛人硝烟写下的沉重回忆,不单是对那些挥着大刀冒死冲锋的先人的不敬,更是对受到误导的今人的罪过。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骗人可以,但是不要骗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