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上海的印象于我这个年龄最初来自电视《上海滩》,看许文强、冯程程、丁立……看那个时代的爱恨情仇。印象最深的还是电视《陈真》,那个写着“东亚病夫”的牌子曾无数次激起我的热血,那些日子在我的乡人间习武热潮大兴。我也曾在有月亮的晚上随着陈姓师傅的指点和一些差不多年龄的孩子在打谷场里滚爬,无奈生性愚笨且身体条件不行,终于放弃,而一份热血依然会汹涌。于是转向武侠小说,在《七剑下天山》、《射雕英雄传》、《小李飞刀》里做着自己的英雄梦。
在图书馆看到宣传说在春申文化广场有上海历史博物馆和闵行区博物馆联合举办的《老上海人文图片文物展》,心下甚喜,决定一看。
历史不是像雨像雾又像风,而是太多真实的实物和图片的定格。
不长的走廊上,看到“发嗲,大班、老克拉、提领子、门槛精、嘎三壶……”这熟悉或不熟悉的上海哩语于我这个后来者依然是新鲜的,有趣的。
“迪额礼拜天,阿拉一道起南京路白相白相”,我想今天这句话依然可以说是沪上流行语,尽管东方明珠等后来居上风头正健。
最好玩的是一张图片展示的是小宝这些日子学会的童谣:“笃、笃、笃,卖糖粥,三斤蒲桃,四斤壳,吃侬肉,还侬壳,张家老伯伯,问侬讨只小花狗。”
这不长的走廊,是渐近的民间的亲切。
前言是概述今日之上海中西合璧的海纳百川的。我更感兴趣的是:在这里,让我们通过一栋楼房,一个角落,一长串人物,去讲述一个个故事,展现人们在这变幻空间中留下的定格。让我们回味这里曾经淡淡的云、咸咸的水、川流不息的车辆人群……
是黄浦江和苏州河哺育了这个城市,我的一位好友有一次陪我逛城隍庙、走九曲桥……他说到他的童年,宛然如下所述:“苏州河与黄浦江相连,拥挤蜿蜒的河道穿过这个城市,无数漂泊在上海的人家便在河上定居。他们与此地相伴终身,最后和这污浊的河流融为一体。”
不能不提到租界,每次到外滩,站在情人墙边都会感叹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的璀璨,感叹黄浦江上的穿梭的游轮演绎着世事沧桑。只是转过身,我们的心里又会黯然,我们除了感叹这万国建筑的博览,更会感叹“租界”这个词给中华民族带来的伤害。当年,英、法、美等在中国的土地上享有着特权,奴役和压榨我们的同胞,那时我们的国民该是怎样的苦不堪言?
内心涌上丝丝茫然。
也就是从那个时代起,“中国人在英语方面显示出强大的适应力。为融入外国人的活动圈子,学开洋车、穿洋服、听爵士乐、打高尔夫……兴起‘洋泾浜英语’”。我们不禁感叹中国人的应变和适应能力。
也是从那时起,西风渐进。无论从服饰、语言还是建筑,看到那里的一张张图片,一百年已是沧海桑田,风云变幻。
我特别感兴趣那些旧杂志《小孩月报》、《上海画报》、《中国女报》……还有那时大光明、国泰大戏剧的海报总让我想起那个时代的作家张恨水,歌唱家金嗓子周璇。
有一种说法叫“海派文化”,这应该是海纳百川的产物,毕竟黄道婆的纺织纺不成一个繁华大都市。上海的当年或许就如今日之深圳,只是今日之深圳幸运得多。因为它是中国自主改革的象征,是特区,是中国人自己的智慧的凝结。
想起《上海滩》里冯敬尧多次提到的工部局,今天看到当年“工部局”牌子的图片,感慨万千。晚清的时候,我们的“四大发明”终于敌不过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开始了在中国疯狂的掠夺与瓜分,所以也才会有我们忍无可忍的五四运动,也才会有**的军事路线解放了中国人民,**用他摸着石头过河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富裕了中国人民。如今我们更重要的是富裕我们的头脑,以更强大的底气应对依然虎视眈眈的外部世界。
我们活在和平的时刻,望着这些远逝的背影,看着那时的人、那时的楼、那时的物、那时的耻辱与尘嚣,我们更应该坚定“上善若水,海纳百川”的信念,而不能让世博会仅仅成为一个宣传。我们不应该只陶醉在“清明上河图”的生活盛典,我们更需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