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贾德是疯子兼战争狂人,多次口出狂言,抹杀以色列,否认纳粹大***等等,直欲与国际社会为敌云云。作者的观点,我是不认同的,大凡政治人物的话,特别是口头发言,不能只赁字面词句去理解,需要以敏锐的政治鉴别力来判读。诚然,内贾德的言论都给西方听了去,当然带有威胁西方国家的目的,但他的话更多的是说给国内听的,他是通过选举而不是夺权上台的,他要打稳自己的支持基础,说些国内强硬派爱听的话,引起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对他的施政有好处。
伊朗今日面临的形势,可以说是山雨欲来,黑云压城,这种局面,决不是内贾德几句话惹出来的祸!分析伊朗在核问题上为何如此强硬,还得要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与伊朗的历史纠葛谈起。
众所周知,在1953年西方扶植巴列维国王上台后,推行政教分离和“全面西化”的政策,强行要求伊朗人改变自己的宗教传统和风俗习惯。巴列维政权这一亲西方的政策使伊斯兰教什叶派遭受重创,大批宗教人士受到排挤甚至流放。但这些政策正是西方所“喜闻乐见”的,由此开始了与伊朗长达25年的政治蜜月期。期间伊朗的经济、军事实力得到了走向现代化的发展,除了公开的百多架F-14A等战术性武器外,还曾秘密帮助伊朗发展核武器,一心想使伊朗赶在中国之前成为第五个核国家,并以此挤身世界五大强国之一。巴列维曾多次公开表示:“我要将伊朗建设成继美、苏、英、法之后的世界第五大强国,同时我们的军队也将发展壮大成世界第五大军事力量”,他信誓旦旦地说:“伊朗无疑可以在人们无法想象的短时间里拥有核武器”,以此确立伊朗中东霸主的地位,当好美国在中东的“宪兵”。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巴列维国王踌躇满志奔向核武大国的目标之际,1978年底,巴列维错误的政治经济政策,特别是宗教政策导致国内矛盾激化,伊朗国内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国王运动。1979年1月16日,巴列维被迫出逃海外。2月,宗教领袖霍梅尼利用什叶派教士的力量,果断地抓住机会发动政变,创立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又一次在伊朗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神权至上的政权。(附注:对巴列维国王的评价,也应该一分为二来看,事实上,是他把伊朗带上了朝着现代化国家前进的道路,但其“全盘西化”的一剂“西药”,并不完全对得上伊朗这个历史上的波斯帝国所遗留下来的种种问题,比如民族自豪感、宗教地位等等,好的东西不能照单全收,要看看是否水土不服,这个道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霍梅尼正式接管伊朗政权后,美国曾试图拉拢伊朗新政权。但在霍梅尼的眼中,美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邪恶超级大国,是穆斯林最大的敌人,他宣布:“我们决意不与超级大国妥协,我们不愿意受美国的控制。”两国关系日趋紧张。1979年11月4日,以学生为主体的伊斯兰革命武装袭击了美国驻伊朗大使馆,扣押了包括美国外交官在内的近70名使馆人员。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国总统办公室里,卡特总统通过电视屏幕看到了这一切。德黑兰狂热的人群让他心神不宁,他终于得出结论,伊朗新政权是彻底反美的,美国的政策必须改变,而阻止伊朗拥有核武器成为当务之急。
巴列维国王时期的伊朗曾经是美国的重要盟国,但美国在伊朗人心目中的形象却一直很糟糕,最根本的原因是美国历届政府一再干涉伊朗的内政,甚至多次参与颠覆伊朗的政权。伊美关系中的这一伤痕让伊朗人难以忘怀。
美国势力早在二战期间就渗入了伊朗,战时美国人米尔斯曾一度担任伊朗的财政总监,控制着伊朗的经济命脉。20世纪50年代初期,伊朗民族主义领袖、首相摩萨台宣布将伊朗石油国有化,因而成为英美的眼中钉、肉中刺。在英国情报机构的帮助下,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动军事政变,推翻了摩萨台政府,帮助逃亡国外的巴列维国王重返伊朗。20世纪70年代后叶,伊朗国内反国王运动高涨。1977年上台的美国总统卡特,在人权问题上不断向伊朗国王施加压力。而在巴列维政权危机四伏之际,美国又将其抛弃,要求巴列维国王“为了他本人以及伊朗的最高利益”离开伊朗。1979年巴列维国王最终在绝望中离开伊朗,王权宣告垮台。
在与伊朗新政权的交往中,美国的行为也大大伤害了伊朗人。伊朗前总统拉夫桑贾尼曾透露,美国曾与伊朗政府达成协议,伊朗帮助解决在黎巴嫩的美国人质问题,美国则将解除对伊朗的制裁,然而在美国人质问题得到解决后,美国却将自己的承诺忘得一干二净。1998年,伊朗总统哈塔米在接受美国CNN电视台采访时指出,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美国政府对伊朗的外交政策和行为深深地伤害了伊朗人民的感情。1953年美国直接参与了推翻伊朗摩萨台政府的政变。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美国一直对伊朗采取敌视政策。在继1993年推出“双重遏制”政策之后,美国相继对伊朗实行经济制裁,通过“达马托法”,禁止第三国公司在伊朗石油和天然气业进行投资。美国甚至以军事相威胁,国会还拨款2000万美元试图颠覆伊朗政权。美国在伊朗的这些劣迹,加剧了两国之间的不信任感。
随着萨达姆政权的垮台,被美国划入“邪恶轴心”的伊朗越来越认识到“布什主义”的核心内容“先发制人”的危险性。早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前,伊朗领导人和官员在各种不同场合就已经指出,美国要对伊拉克发动战争,其目的并不在于推翻萨达姆政权,而是要进一步控制中东,从而称霸全球。伊朗地处世界两大能源基地海湾和里海之间,扼守海湾的门户霍尔木兹海峡,并横在阿富汗和伊拉克之间,这一地理位置使伊朗认识到,美国迟早要对自己下手。而且鉴于这一地缘政治,美国将对伊朗采取的手段可能会与伊拉克大不相同,会更多地倾向于通过伊朗内部混乱来达到颠覆伊朗政权的目的,而不是通过直接的军事手段。在这种情况下,伊朗的强硬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遏制国内外反政府势力的发展,甚至影响到美国的决策。
追本溯源,内贾德的强硬和“疯狂”,是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以及国内敌对势力的针锋相对,是在目前种种不利形势下最有力的反抗,而决不是有的网友所称的“毁灭之前最后的疯狂”,是美伊双方宣传战、心理战的一个方面。
内贾德的背后,站着的是95%以上支持他的伊朗人民,100%支持他的宗教势力,他也由此有了说硬话、狠话的底气。主题之外,笔者倒还想起一个有趣的对比,内贾德像谁?谁在上个世纪面对西方国家的制栽封堵扼制时发出过“自力更生”的呐喊?谁在面对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时响亮的提出“原子弹一百年也要造出来”?谁在面对超级大国赤裸裸的核威胁时豪情万丈的说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