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就业的怪圈 替大学毕业生说一句话 5 O0 o& a7 V7 ?2 u' ~# X
1 f3 y5 Q# q" ~6 K6 S: g8 l/ Q
+ d' ^& D$ n4 [ {5 l1 R q# k2003-12-03 12:06:30 新华网 9 d3 N4 R8 h6 P- v
. w8 G. Q; X8 n' u N+ c% s
& w% \! C& I' X7 s: D
; b# d3 f4 i4 c
1 h8 w7 E: K" Q7 f" o$ q1 j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生忙碌时节。各种招聘会层出不穷,机会多多。让我这样的90年代中期毕业生不禁慨叹现在的孩子真的是赶上了好时候。他们有Internet,有移动电话,可以随时收集信息,发送简历,接受面试,通过各种各样的平台将自己推销出去。 % W& p; r7 c; ]/ p
3 a! Q5 {6 f- F' B: q! q 在高校任教多年,每年都可以看到同样的场景。毕业生到处投简历,广种薄收,他们努力展示自己,尽力讨取用人单位的欢心。在我参观过的此类招聘会上,很多用人单位的面前都是成摞的简历堆积成山。我不禁怀疑,他们有时间有精力把这些简历全部看完么? " W4 e# A$ w& z% b1 k7 V1 j
* Q3 t$ q" [. g
真正优秀的大学生在接受用人单位的选择的同时,也在选择用人单位。有些单位似乎缺少这样的自知之明,收了大量简历之后,挑出参加面试的学生名单,其他的简历则弃置一边(甚至个别无良的公司把涉及到个人隐私信息的简历出售给其他公司谋利)。 0 @, G0 m) ]8 N4 I8 w
' D! n( H( G5 R [, N 如果单位确实足够强,为优秀学生提供的机会足够好,也许这个招聘周期也就圆满完成,皆大欢喜。可是正如优秀学生仅仅是所有合格大学生中的少数一样,这样优越的单位恐怕也是凤毛麟角。很多条件一般的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收到了大量简历,就飘飘然起来,以为从中精中选精,一定能延揽贤才。过了两个月之后,突然发现,他们挑选的英才已经琵琶别抱,或者考上了硕士研究生。
& C8 Y" z# `% {* B% G+ U% U. ~+ P1 i: d" y8 Z$ q a& b
然后怎么办?没办法,不进人是不行的。于是他们现在变得积极了,主动联系高校,对高校中尚未就业的毕业生采取了拿来主义,连锅儿端走。毫无疑问,每年五月尚未找到工作的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要比前一年年底或者本年年初就找到工作的毕业生要稍微差一点。但是用人单位没办法了,因为好学生都已经定了,要么不招,要招就只能“捡剩”。而本来他们本来可以找到更好的。这还是运气不错的,还能够招到,有些个别单位恐怕最后只能落一个竹篮打水一场空。 " B2 q9 j' Z- W2 C
/ U0 \8 H- V' f' \) D
而相对来说不是那么优秀的学生呢?在寻求就业的初期,他们的简历被作为烘托明月的星星,铺垫选人分式的分母,最终的命运是成为垃圾桶里的一堆废纸。他们手持精心编制的简历,动辄被拒;空怀一颗建设祖国的雄心,却报国无门。等到好不容易工作找到了,却看到有更好一点的单位在招手,他们不禁心里在想:你们早干什么去了?!
* i& C3 c1 j8 _
) ~% G4 w4 o) V3 Z# e' ^4 ]8 I 这就是一个怪圈。
2 B, X6 C0 q: R1 {0 t/ Q/ ?# @! R- x
" }, r3 z2 n9 P7 j+ }% c- Z 现在的舆论总是围绕着大学毕业生如何眼高手低,对用人单位挑三拣四,高不成低不就的,却很少有人为他们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而毕业生现在忙于奔波,根本没有话语权。 0 ]( B* q6 D' w% z. w5 S& V1 M
* p3 p9 j/ z4 W: J4 ~, ?) ~ 诚然,大学扩招之后,大学已经不再是90年代中期以前的象牙塔。问题是,就业市场准备好了没有?用人单位的心态调整好了没有?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用人单位有没有责任? # S& V( R. R) u( b/ `
( G# ?9 ]8 ^8 H: X
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始终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我们可以责备他们为什么不是最优秀的学生,但是在任何时候,优秀的学生仅仅是少数。 1 g% J! J2 F" {) O- q; Z" v
+ B8 J. s0 U$ M- p: L) L* B' g 用人单位招不到优秀的学生,可以选择不招。可大学生不能不就业。用人单位拒绝大学生只需要两个字,因为选择权在他们手里。而毕业生要拒绝一个单位就要付出违约金,这是否公平? 3 A" d6 E) B( [4 R' P( i. h
" @: m- p7 I! h2 U4 c 某些单位有幸找到了优秀毕业生,却遇到了更糟糕的情形:招来的优秀毕业生在单位干了几个月,户口、档案问题解决之后,他们选择了再次跳槽。
# }$ [+ G5 n& Q+ Z2 t8 A8 l5 T
, P" s% r) f0 e1 y. P" Y" ~ 用人单位拥有话语权,他们责怪这些毕业生缺少品德,缺少敬业精神,对用人单位缺乏尊重,甚至说他们不够自重。这种怪圈现象的存在,归根结底的原因他们却好像从来没有考虑:您这点规模的庙,是不是能够让优秀人才安心念经呢?
1 ^+ W. L, x. d6 ^% g0 G2 a" [# |: J- @, H, p3 e% a e; q) n
现在的大学生哪还有那么多眼高手低呢?假如拿市场作对比的话,毕业生是卖方,用人单位是买方,就业市场的现实就是是供不符求,供大于求,买方市场。 4 s# q9 Q) ? l6 N2 D" i3 n
9 v, E' V9 Y3 E% Q" a- Z( T! L 写出这样的评论,只是借助我自己的话语权,想替毕业生说一句话,请那些责怪大学生眼高手低的用人单位扪心自问,你们是否也摆正了自己的位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