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曾经在去年几次一个人到梅州的梅江边的沿江金岸听一个弹筝名家演奏,也曾经在一个书店看过一幅仕女弹筝图,感觉筝也是一种能表达情感的东西,趁头脑清晰,梳理一下思路,遂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梅江的城池,杨柳堤岸,有月更有盏盏渔火;小轩绵廊,有乐更有默默赏心。
拈一杯首沏的香茗,轻闻散韵,安望筝之舞姿。
意念中,筝是空悬的弦,不依托任何俗物,而能自响。沾尘的手不配舞它,落埃的心也不配听它。只有睿智或深情的人,才可靠近,但也只能是隔案的静赏。
筝乐如酒,慢慢的品方觉郁香。如丝,似水的音轻轻地洒在空气里,再一点一点地沁透心肺。不见昙花,却也悄然绽了淡雅的娇容;不是彩蝶,却也寻香缭绕了一园的炫色。薄薄地就醉了,在这溢情的软夜,在筝的柔怀里。
筝也有如杂文般的犀利。一些片段,篆刻在琴弦上,隐藏在板身里,待一人拨起。春秋的兵戈铁马,唐宋的英雄当哭;在五指的律动里浩荡着迎面而来。不能躲避,也无处躲避,直直地就正视了一次历史的淋漓。
一壶茶早已冷了,筝音犹在。恍然就明白:有一种声音,是可以用来当酒喝、当诗吟的;甚或这声音嵌入骨髓,还可以为心照明与人修颜。
忆起许久以前看过的一幅画,只简单的勾勒了一个在远山下舞筝女子的身影。让我忘不了的,除却图,还有角落里的题字:素手弄筝,春山黛眉低。芳音妙,清月共婵娟。这般情景,再附上“且到终南山下,燃一缕饮烟,开两亩薄田,垦三畦菜蔬,植四棵杨柳,种五株海棠,栽六丛湘竹,垒七星茶灶,摆八仙木桌,作九曲神谱,弹十面埋伏。”也不足为过吧。
清风甲申年丙寓月乙未日书以广工本部学生宿舍九楼
(后记:本人一直希望能学会一两样乐器,在龙洞的时候学过横箫,在本部学过吉他,可惜都是一知半解,至今还只能吹弹噪音,但是这不妨碍我欣赏乐器奏出的音乐。哪位后院达淫有机会教我一下,吉他也好,口琴也好,打鼓也好,纯粹一种爱好,切磋切磋,哈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