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后院

 找回密码
 加入后院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75|回复: 1

远去的鼓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13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雾霾的天气,阴凉的早晨,走过街边那个修车摊,修车摊上的收音机里传出的是张明智的湖北大鼓,听不真切词句,我只是一晃而过,那些声音在空气里撞击,然后无奈的远去。) M0 l3 f/ e, ^0 m7 C- _3 a
, D, x! Y+ N% S6 q5 d" ]* T/ J
张明智还没老吗?据说张明智很小时就喜欢湖北大鼓,模仿着就模仿进了曲艺队,16岁就开始登台演出,如今怎么着也得七十多岁了吧。幸好现在科技发达,留不住岁月却能留得住声音。这韵律从我小时候响起,三十多年,一直飘到今天。5 _8 ]) a; v" i% V

) J- m9 ?# L1 k) G8 n这种地方性的声音,已经日渐远去了,不只是湖北大鼓。
2 T* `4 x! v6 w2 N
- _- G* {" P6 K5 d! s黄石建市时间短,外来人口多,就像我父亲,是鄂州来的。还有很多省内别的地方来的人,但最多是来自武汉三镇,于是最初城市里便迷漫着汉腔和本地的大冶话,这两种声音撞击,最后就形成了黄石话。随着汉腔流入黄石的就有这种流行于武汉和黄陂的湖北大鼓。唱词诙谐,在加上韵味十足的鼓声,让那时候贫乏的日子多了些会心的快乐。1 V5 T9 q/ I  N8 c' y! r2 q9 T" J
) f, E4 y6 z9 N  d
小时候,我的玩伴中黄陂后裔很多,黄陂人不但爱听,还爱唱,张明智就是这样敲打着大鼓萦绕着我们少年的生活。! ?; W/ A, H# q
& ~6 e# O+ G4 _' n( m& c8 }3 x- X
玩伴中有个彭姓小孩极善模仿张明智,学得惟妙惟俏。我们也模仿,但始终少点韵味,湖北大鼓天生就是要标准的汉腔才唱得有味道,就像南橘北枳的道理,其实语言也是水土。# d  N5 ^0 z% G1 u

  f; ]1 J: |8 Q! \9 Z4 G小孩心性,就喜欢人夸,大人夸,小孩夸,一夸彭姓小孩就更得瑟,模仿的更加起劲,整天把这当成个事了,抱着收音机模仿。我不记得那个伟人说过,学习就怕认真,一认真肯定就会出名堂。岁月悠悠,斗转星移,后来我们都进了工厂,后来就流行走穴了,人家有特长就跳出了工厂,再后来只听说人家有了自己的小剧团,走南闯北到处演出……2 E! h  ^& e% ?0 }0 q: J

! {. J: x  H; w, |8 x有时我想彭姓小孩是不是就过着我小时候看的印度电影《大篷车》里的生活?行走的路上动不动就下来扭一扭,唱一唱?那倒是很浪漫的,我还很向往呢。& i5 R2 s3 Y0 i  Z( Y6 E  e
3 U' N' }9 D. ?3 V1 s' }
其实怎么可能,人家早已经宝马香车,机来机往了。不过他演的应该不是湖北大鼓了,为了生活,或者说为了金钱吧,我只知道他成了一个小品演员,善于模仿,学什么都像,也许这就是他小时候模仿湖北大鼓的收获。
. T3 V) S$ v: e8 b! G; @2 I% X) B. O& p
生活从来不辜负勤奋的人!9 M7 b) ^4 K6 k9 v2 u& Q

. }5 s% p7 b  r1 d5 I( U6 S这十几年,社会发展了,生活越来越丰富,到处开始灯红酒绿笙歌艳舞了,湖北大鼓却日渐式微,有年偶然看到电视访谈张明智,张明智说想招徒弟,张明智说传统的艺术没人继承,那时候我甚至想去跟他学唱湖北大鼓,那时候年轻,冲动来得快,也消失的快。现在想想,我不是汉腔那片土壤养育的,怎么可能学得好?语言必须根植在骨子里,就像小时候,就是模仿,也模仿不过流着汉腔血的人。
  d7 U: X$ H) J! U
" N( B& f* U" ~- ~: I$ h张明智的声音越飘越远,但咚咚咚咚咚咚咚的鼓韵却敲在了迈出的每一个步点上。这样的一个早春,想起一些久远的事,想起一些久远的人,然后看看满枝的嫩绿,恍恍惚惚,就像身边流过的人潮定格了,我走在的不是一条早春的江南小巷,而是一条时空的遂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后院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广告业务Q|工大后院 ( 粤ICP备10013660号 )

GMT+8, 2025-8-9 10:0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