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知恩师去世的消息,我们20几位同学从全县各地赶到寿县。我们在恩师的遗体前叩拜、瞻仰,心如刀绞,泪如泉涌。我们凝视着仿佛安详熟睡中的恩师,20多年前的往事不禁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r6 n& w4 K/ g4 P3 \$ ]- J) q
& F3 v5 n m9 Z! `* X' m K4 @8 R5 h$ f, b1 U5 x
1985年秋,我们一群农村孩子经过努力考入了寿县师范学校,从而成为寿县师范第一届师范生并有幸结识了恩师朱多桢先生。
/ ] F, m$ N! Y7 @ * ^$ ?( `9 E. H$ h/ ^
\9 \: E) f. w记得上师范第一堂课的上课铃响后,在全班同学期待而又新奇的目光中,教室里走进一位年龄50岁上下,身高1.8米左右,皮肤微黑、身体健壮、双目炯然有神的老师。同学们都齐刷刷地站了起来,(因为当时还没有选班长,没有人喊起立坐下),老师没有走上讲台,而是让我们坐下后,径直走向同学们中间,用十分温和而又关切的目光看了看每一位同学(那一届共招3个班,我们(三)班有52位学生),然后说了三句话。“学校正在建设中,条件比较差,好在你们都是农村孩子,我相信农村的孩子能吃苦;我叫朱多桢,是师范学校的体育老师,从今天起,我就是你们的班主任;俗话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自身,希望你们都能好好学习,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此时此刻,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再次站了起来,教室里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9 d! F+ l* d" m" \+ J
4 [& `0 z& ~: J# C8 r8 b- X0 j) U5 r% L" f, [% ]
三年寿师生活,朱老师像父亲般关爱、照顾着全班每一位学生,为我们付出得太多太多。我们也十分爱戴尊敬老师并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感情。如今,恩师您虽然离去,但我们不会忘记您常常深入学生中间,嘘寒问暖、促膝谈心的每一个场景;不会忘记您陪伴我们上晚自习到深夜,然后还要到寝室查看,直到寝室熄灯,您才肯离去的熟悉背影;不会忘记您体育课上每一个规范、标准的示范动作和手把手的训练招式;不会忘记您联欢会上刚劲有力的武术套路和行云流水般的太极拳、太极剑表演,不会忘记与您朝夕相处的点点滴滴和快乐时光……
7 s' l8 H4 t1 r* @% R
$ _) ^) q5 r/ _% X' y& t( d1 Z" k. {3 ?0 k1 o& \% Q, G
先生走了,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太多的“格言、警句”,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奋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严谨治学精神、诚实宽厚的待人方式、刚正不阿的处事风格,都永远留在学生心中,铸成了一个无限崇高的不可磨灭的丰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