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后院

 找回密码
 加入后院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44|回复: 1

2014考研英语:近5年试题命题趋势深度分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20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考研英语试卷都是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英语考试大纲》进行命制,近5年来的试卷一直坚持“突出语篇、强调语言知识、注重语法技能”的设计原则,无论是在测试题目、题型设计上,还是在知识的覆盖面上这5年来均保持稳定一致。: N% i% T; k% J. F
一、试题命制原则% F6 Q7 v" E& i4 j5 _! r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是为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其中,英语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它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有利于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 @# U* f/ q+ L' C6 a! _
基于这样一个总的命题原则,试题在命制时必须体现三个特性:1.整体性:考生要达到的知识、能力和水平目标应该是全面和完整的;2.系统性:这些知识、能力和水平目标的布局安排彼此间密切关联并且具有次序性;3.这些知识、能力和水平目标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 F+ J9 ~. f3 T) d1 \  R4 z一份考研英语试卷看似只是设置了各项测试题目,可实际上这份试卷承载着两个重大的功能:1.遴选作用——“保证录取者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便于相关机构或单位的下一步工作或运作;2.引导作用——指导或引导考生2014考研及相关类别和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如何学习。8 @- F$ i8 [# W0 v/ t; C+ ?
因此,一份考研试题的命制汇聚了英语学术界大量的泰斗与名师,他们组成命题专家团队,经过好几轮的研讨会,倾注了历时近一年的时间和心血才使一份有信度、效度、区分度的考研试卷呈现在考生面前。
1 s; g. N+ z5 s1 G- g二、试题考查的核心内容
8 p) T* L2 f: d/ h. X9 p试题核心考查下列语言知识和技能:
1 u8 v5 z) H; s9 x (一)语言知识( |5 k: ]& N' [) x
  1.语法知识
. z9 z- `9 }6 R) X$ O考生应能熟练地运用基本的语法知识。
' g: }, d. t- X5 Y+ m. R  考研英语大纲没有专门列出对语法知识的具体要求,其目的是鼓励考生用听、说、读、写的实践代替单纯的语法知识学习,以求考生在交际中能更准确、自如地运用语法知识。' H( K7 Q, m0 R: o0 H8 J
  2.词汇
$ R* J  L# D/ P    考生应能掌握5 500左右的词汇以及相关词组。
6 L! B0 L4 \& `. |" @) N  w    英语语言的演化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动态发展过程,它受到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这意味着需大纲词汇表不断进行研究和定期的修订。
' @1 G5 I( S* K6 [" \" Z    此外,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统一考试是为非英语专业考生设置的。考虑到交际的需要,考生适应自行掌握与本人工作或专业相关的词汇,以及涉及个人好恶、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词汇。( u1 _8 c- s: _
(二)语言技能      
" I- A% c7 `2 Z" I, k l.阅读9 C4 _. l, G$ i( L
    考生应能读懂选自各类书籍和报刊的不同类型的文字材料(生词量不超过所读材料总词汇量的3%),还应考研 钻石卡能读懂与本人学习或工作有关的文献资料、技术说明和产品介绍等。对所读材料,考生应能:
0 m* D2 ~* N/ B+ y    1)理解主旨要义:* g  J3 V3 Z9 m" D& O" i$ B
    2)理解文中的具体信息;/ a: Q8 w6 q+ D* C' \6 r
    3)理解文中的概念性含义;
" V3 B) o, @3 W6 r    4)进行有关的判断、推理和引申;5 D" T* A7 J0 H
    5)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的词义;8 `  p- E) w- ?) {
    6)理解文章的总体结构以及上下文之间的关系;1 E5 E" p- G" {
    7)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或态度;
: q5 T5 E6 w. B- y7 O! ?( I  C    8)区分论点和论据。1 \& f3 N9 l) M9 d- d) E
  2.写作
/ J, J# S$ y( N, D+ m. ~    考生应能写不同类型的应用文,包括私人和公务信函、备忘录、摘要、报告等,以及一般描述性、叙述性、说明性或议论性的文章。写作时,考生应能:
# k6 D3 c7 ^4 V+ p3 x    I)做到语法、拼写、标点正确,用词恰当;* k  ^8 c: p% K  ^; ~3 ]
    2)遵循文章的特定文体格式;. r* e, B2 I" J* s2 |
    3)合理组织文章结构,使其内容统一、连贯;- f9 m- ~; y& U+ {9 O2 n
4)根据写作目的和特定读者,恰当选用语域。1 D/ M$ f9 l8 t: M: Z6 _$ v' {$ k
三、试卷结构
5 {; E% W9 N% z1 [考试形式为笔试。考试时间为180分钟。满分为100分。
. S6 b4 `1 F8 d2 B% N    试卷包括试题册和答题卡。答题卡分为答题卡1和答题卡2。考生应将1—45题的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1上,将46~52题的答案写在答题卡2上。! E7 u$ U: j9 Y, N
试题分三部分,共52题,包括英语知识运用、阅读理解和写作。# \( k( N* J. K
第一部分英语知识运用
, g5 |( G( V* A/ Q该部分不仅考查考生对不同语境中规范的语言要素(包括词汇、表达方式和结构)的掌握程度,而考研培训且还考查考生对语段特征(如连贯性和一致性等)的辨识能力等。共20小题,每小题0.5分,共10分。
* y( v& J! O! c6 u& T) o/ i在一篇240~280词的文章中留出20个空白,要求考生从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使补全后的文章意思通顺、前后连贯、结构完整。考生在答题卡l上作答。4 s4 i6 O4 e, t% K; Q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
# u/ ?$ K& U! X/ u! E8 \$ I9 `) y 该部分由A、B、C三节组成,考查考生理解书面英语的能力。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U( ?! }6 G6 J; T1 u8 x# v
A节(20小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主旨要义、具体信息、概念性含义,进行有关的判断、推理和引申,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的词义等能力。要求考生根据所提供的4篇(总长度约为l 600词)文章的内容,从每题所给出的4个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考生在答题卡1上作答。
# v, b; K/ |) p4 N2 SB节(5小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诸如连贯性、一致性等语段特征以及文章结构的理解。本部分有3种备选题型。每次考试从这3种备选题型中选择一种进行考查。考生在答题卡l上作答。% G2 y; I* O% v2 b
备选题型有:7 D7 t/ k4 G! t: a3 ^! a) U# ^
1) 本部分的内容是一篇总长度为500—600词的文章,其中有5段空白,文章后有6~7段文字。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内容从这6~7段文字中选择能分别放进文章中5个空白处的5段。
5 n6 d, Q" }4 }' `( Z2) 在一篇长度为500-600词的文章中,各段落的原有顺序已被打乱。要求考生根据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将所列段落(7—8个)重新排序,其中有2—3个段落在文章中的位置已给出。+ z' {: Q  ~7 M' x( ]5 e. x6 t) e
3) 在一篇长度约500词的文章前或后有6~7段文字或6—7个概括句或小标题。这些文字或标题分别是对文章中某一部分的概括、阐述或举例。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内容,从这6~7个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5段文字或5个标题填入文章的空白处。6 g5 }: N& l# G
C节(5小题):主要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概念或结构较复杂的英语文字材料的能力。要求考生阅读一篇约400词的文章,并将其中5个划线部分(约150词)译成汉语,要求译文准确、完整、通顺。考生在答题卡2上作答。    ) A( Q# O' Z4 R2 U0 r5 v% p
第三部分写作
8 [: g& I  t( O7 O% L1 P5 L8 ]" s# u该部分由A、B两节组成,考查考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共30分。
% ^5 w# l8 @8 g% S9 f! p# }/ ]A节:考生根据所给情景写出约100词(标点符号不计算在内)的应用性短文,包括私计算机考研人和公务信函、备意录、摘要、报告等。考生在答题卡2上作答。总分10分。
% v$ \  `' {( K* u1 i0 k6 DB节:考生根据提示信息写出一篇160~200词的短文(标点符号不计算在内)。提示信息的形式有主题句、写作提纲、规定情景、图、表等。考生在答题卡2上作答。总分20分。. J/ a0 j) l; k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要了解,研究一下~!顶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后院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广告业务Q|工大后院 ( 粤ICP备10013660号 )

GMT+8, 2025-9-27 18:1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