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分析题: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 R0 |9 A" w# t1 o/ a; T34.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10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之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其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旅游管理考研找得到呢?旁人听来,此言有理。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这可能吗?老兵解释道:“我等长年守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众人听后,无不服膺。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头石兽。
% C% [) k; p' ]$ r X* D* m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2 v) r, `' d) G ?# W E6 |* n# j (1)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8 v2 [5 [' _4 Z4 l" O$ P
(2)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辩证地思考问题有何启示?并举一例说明之。
n# ?* J+ |) q) J$ Q9 V" d 【答案要点】
' L, f; ^; P( V6 r$ _/ ^/ \2 ] (1)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抽象的真理是没有的。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河水东流,石兽顺流东下,这是常理,但它在一定条件下才是有效的。庙僧的失当之处在于离开了一定的条件,抽象地对待常理,因而判断失误。, N6 b7 [$ h6 L" k
(2)所谓辩证地思考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守河堤老兵不受已有的思维定式的束缚,根据实际中的具体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其见解医学考研论坛对我们的启示是:对任何问题都要辩证地思考,多角度地或从相反方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举出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关逆向思维和“换位思考”的一个事例(故事亦可),说明所蕴含的辩证思维特征。 2 `6 E9 }% b1 _4 x' g+ v
注:如果考生从辩证法的有关原理加以分析,言之有理并举例得当,可酌情给分,不超过4分。1 Z5 u% Q, h/ b, V7 Z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真理的具体性和辩证思维方法”。/ }/ e! q2 M7 \* F: J) Y! C8 s
答题提示:
& Y. P, s9 e6 \2 L {# U2 y. o. U. h 第一问,要求考生运用真理的具体性原理分析庙僧的失当之处。考生回答此题,首先要阐述真理的具体性原理内容;然后,结合题中材料说明庙僧的失当之处就在于离开了具体事物、具体条件,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从标准答案来看,真理的具体性原理在答案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考生在分析此题时关于原理的内容一定要阐述得清楚、明白。
% U) K7 ^! V4 A 第二问,要求考生回答守河堤老兵的见解对我们辩证地思考问题的启示并举例进行说明。考生先简述何谓“辩证地思考问题”,然后结合材料说明守河堤老兵见解的“高明之处”,再分析对我们的启示,最后举例。根据题目要求,回答此题包括四个层次。; R& H6 S8 J: ~! @
8 y! v( q; Y0 Y$ {& B
35.自2002年以来,南京、成都、石家庄等地相继发生奶农把鲜奶倒入下水道的事件。另据2004年7月15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报道,进入夏季之后,浙江某市160多户奶农也频频把鲜奶倒入水沟,有时在一天内倒掉14吨。倒奶那几天,畜牧兽医站的工作人员分头外出,帮助奶农联系收购鲜奶的企业,但收效甚微。时2014考研隔一年,这样的事件又见诸媒体。2005年8月11日新华网报道,陕西某村十几家奶农无奈把鲜奶倒进污水沟。为帮助奶农售奶,当地政府联系了一家公司,收奶价格是每公斤1.2元。可就是这样的低价,该企业后来也不收了。
/ H1 j# D5 F% i E0 n 人们不禁要问:如今牛奶多得喝不完了吗?! R9 u; i! h+ q
其实,全球年人均奶类消费量为93公斤,中国仅为7.2公斤。奶农倒奶固然与牛奶易变质且不能大量贮存有关,但前几年一些地方农民一窝蜂地饲养奶牛,鲜奶的供应大量增加。同时,很多企业纷纷介入乳品加工业,有些产品尚未达标就上市,消费者不敢购买。当乳品销路不好时,企业便限量收购鲜奶。: L; [6 S7 p% R, S, s1 \7 R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 e; H2 _3 V( I (1)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时农场主把牛奶倒入大海的现象,与材料中的“倒奶事件”有何本质区别?* V7 |. F( R% l, ]
(2)“倒奶事件”中隐含着什么样的经济规律?
4 w6 L7 ~6 ?% P% R# M6 p. a (3)为避免发生类似的“倒奶事件”,你认为地方政府应如何作为?' C4 E1 k6 i- F# G" S: a
【答案要点】
# q' G0 n, B' @/ j# w- d9 g (1)从表象看,两者都是牛奶供给过剩。但是,前者反映的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的体现;后者主要是市场体系不够完善,鲜奶销售渠道不畅导致的结果,不是经济危机的征兆。7 t* k4 H, l& i+ u
(2)这个案例说明,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通过市场机制自发地起作用,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人们过多、过快地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到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行业,一旦供过于求,企业就会压缩鲜奶收购量,奶农只好倒奶。这个案例还说明,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导致了资源的浪费,政府有必要对市场进行适度干预,逐步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9 h# W+ R F) W2 {7 k
(3)由于奶农和企业往往缺乏充分的信息,对市场风险也没有足够的认识。因此,地方政府有必要予以引导和服务。如着力帮助奶农和企业进行市场预测和分析,开展事前的供需调研;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形成较为完善的窗体顶大学考研端农业产业化链条;采取优惠措施,帮助企业和奶农开拓乳品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扩大内需;监督奶农和企业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标准,促使其改进生产技术。
8 U9 a* j: ^/ X# L3 n 注:如果考生提出的措施符合题意,可斟酌给分。
( N5 B8 X- ^8 C3 J5 e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三个:“一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根源;二是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转变”。6 `( l3 [0 F* l9 k2 I7 E! A
答题提示:% a# R0 b* B, l5 ?
第一问,先简单地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时倒牛奶的现象和目前我国的倒牛奶事件的相似之处。更重要的是,考生要从社会制度的根源分析指出二者的本质区别。考生是否能够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时倒牛奶的现象和目前我国的倒牛奶事件”的社会制度根源是回答此题的关键。
& ~7 r( Q8 c* F' h2 D, i2 _ 第二问,要求考生回答“倒奶事件隐含的经济规律”。从材料中可以分析出“倒奶事件”隐含有两重经济规律,一是价值规律;二是市场和计划的关系。结合材料,分两个层次进行剖析。
" g- w) X, ]* \2 D 第三问,从政府作为的角度来讲,应想到是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宏观调控职能,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来规范社会市场秩序。此问显然是第二问的进一步延伸。因为,从第二问我们已经看出市场调节本身的缺陷,这一问主要是结合材料阐述计划调节的长处。" z/ `: i6 z4 b
7 f9 P: f; }/ p, t36.新中国成立前夕,朱德在全国工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职工,他们在经济上还没有获得完全解放,他们还受着资本家剥削,这种剥削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只能够受到限制,而不能够消灭”;为了工人阶级根本的长远的利益,还必须“在现阶段自觉地忍受资本家之一定限度以内的剥削”。
. m* ~$ O! \- X3 I& d2 z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9 V0 w( p- N# d6 A% K$ e0 t
(1)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成了国家的主人,为什么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职工还要“忍受”资本家的剥削?
; ~ d; T" ]7 \0 v8 B: M. @ (2)既然如此,为什么从1953年开始又要对私人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 v) m5 d, ?5 i, J8 W. L" \
【答案要点】, d2 P, _$ q. h# a. O
(1)新中国成立,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具有过渡性质的社会,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既确立了社会主义因素的领导地位,又允许非社会主义因素,包括资本主义因素的存在。允许资本家一定限度内的剥削,对安排工人就业,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具有积极意义,符合工人阶级根本的长远的利益。3 `, q' z! v K5 V& a' ]4 ?
(2)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性和部分资本家破坏经济秩序、危害国家利益的不法行为,表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民经济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国内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越来越不适应国家大规模地、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迅速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必要的条件。 8 X2 S3 A" K' z" q& j9 R) x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GCD对民族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0 `# m" x, N# U' D$ C# w1 Y 第一问,考生应该先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义因素与非社会主义因素都存在,社会主义因素居主导地位,然后指出,非社会主义因素对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积极意义。
! h7 b) ~5 Q& `9 z- @3 i+ t4 b4 P 答题提示:主要回答非社会主义因素,特别是资本主义因素的积极作用。8 y0 [4 S6 @& l' `6 {
第二问,要求考生回答1953—1956年对私人资本主义改造的原因。具体地说,包括两层原因,一是国内的主要矛盾的转变;二是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t: a/ z1 p! h: o* n5 b- A
答题提示:1953年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标志性的一年,从此题的要求看,这一年既是“一化三改造”开局的第一年,同时在这一年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
1 Z- g5 L) A3 M# e * d# e0 ]) ?7 \) b# Y8 ~/ G
37.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是贯彻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 G+ [& D. n/ m& i- m **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要“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切实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 R) r) J; k9 ~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6 n8 ?( I0 z8 @
(1)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说明,为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体现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和核心?/ S* y0 b* {" D5 ]: ?
(2)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从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说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实现公平正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 Z+ z1 z2 _9 J& D* R2 M 【答案要点】0 A. O5 e' u1 f3 N9 \
(1)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等几方面的内容。社会保障的内容与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和切实利益直接相关,是这些需要在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问题。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满足人民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正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这一本质和核心。6 m/ J) P3 c3 k0 M8 R0 R- P
注:如果考生就社会保障内容的某一两点深入展开分析,可酌情给分。
2 f* t8 o+ O+ m8 F& F (2)社会保障体系具有调节收入差距,缓解各种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的基本功能,是经济发展的安全网,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能为维护社会安定提供可靠的保证。公平正义就是要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人民内部矛盾和其它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仅能为社会的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保障,使社会全体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都能够得到考研培训满足,而且能够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公平和正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所需的制度保障。) o: }) C% O7 v( E; x6 g( i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此题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应用能力。+ ?# C. o0 W# A5 f; l
第一问,要求考生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着手,进一步回答出社会保障的含义与意义、以人为本的含义和两者之间的关系,指出“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体现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和核心”。考生先回答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然后回答以人为本的内涵。# Y; M( C! R6 G9 i) p' M
答题提示:考生对于“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以人为本内涵”的掌握程度是能否回答好此题的关键。. Z" T8 J8 V0 y( S* W) u
第二问,要求考生从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说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实现公平正义之间的内在联系。考生结合试题要需回答出:社会保障的作用、公平正义的含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对公平正义的作用。+ J; [0 R; D! R. I
答题提示:依照题目要求,分层回答即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