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至今日,圣诞的宗教意味已越来越淡,但圣诞节的热闹却并未退减。最热衷庆祝圣诞的,除了那些还相信圣诞老人的孩子,大概要数商家们了,因为圣诞销售是构成年度销售总量的重要一部份。- y1 V% j( R1 B$ A
0 [/ n3 c/ b! T# t6 ^" H
常常看到财经评论员们为当年圣诞的天量销售额感到振奋。消费自然对宏观经济有着正面的推动作用,然而圣诞消费与日常消费却不能等同视之,因为圣诞消费的重要一部份是礼物消费,即消费决策并不是由最终消费者做出的,决策者购买的礼物,与消费者的喜好常常并不匹配,因此导致无谓损失。
- f4 G" C# Z) R6 C) ~* i- ^/ p- Q3 L , v/ z0 f/ m& ^/ G2 T) v
经济学家乔艾尔•瓦德弗格(JoelWaldfogel)特地做了这一研究。他在学生当中做了调查,要求他们写下自己收到的礼物,估算礼物的价格,并写出他们心中这一礼物的价值(纯从效用角度衡量,去除个人感情因素)。乔艾尔把物品的价值与价格的比例称作礼物产出(giftyield)。礼物产出值越大,就意味着对他们而言该礼物价值越高。
# S1 B, x: F! {/ Z# }: ]
: ~# i$ v7 L& m 然而从实际结果看,平均的礼物产出值为83.9%。显然受调查的学生普遍认为,他们收到的礼物不值那个价格。如果是自己做消费决策的话,他们应该不会购买该物品。送礼物导致了16.1%的无谓损失—这真是一种极为失败的资源分配机制。$ \! d/ q) W- B3 Y. o; \' }9 e
0 t+ A# j( W1 S: M8 P% z9 |& C G 这种损失是基于机会成本而言的。假设,一台平板计算机和一辆单车都价值500美金。收礼物的人,甲,是一个运动爱好者。对他而言,一台平板计算机的效用值100美金,而一辆单车的效用则是800美金。如果他的父母不清楚他的喜好,送给他一台平板计算机,就导致了无谓损失:甲本来可以获得800美金的效用,但实际只获得了100美金,他被浪费了700美金的效用。
" _* Q$ @$ f1 D7 S: U, t # k$ h% ?1 V8 u4 u2 \: g) d
乔艾尔通过更广泛的调查,做出的结论是:礼物消费导致了约10%至33%左右的无谓损失。美国每年圣诞节的礼物消费额约为400亿美元。因此,保守估计,每个圣诞节,美国都承受了40亿美元社会效用的损失。如果这种浪费发生在别的领域,想必十分令人痛心疾首。但在圣诞节,人们带着沉重的责任感,在拥堵的商场里,绞尽脑汁制造了这种浪费。而收礼的一方,不但无法收获与价格等值的效用,还必须表现得很高兴,从而让送礼的一方感到物有所值。; m- U' K" [$ i9 k1 {5 {) X7 A* m
( F' ~( G- f" S$ t( j 当然,经济学模型是一回事,现实则是另一回事。如果你接受了乔艾尔的说法,认为可以不送礼物给妻子的话,那么…祝你好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