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后院

 找回密码
 加入后院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453|回复: 17

[轉貼]三國英雄,埋骨何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7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漢,群雄人物
張角墓
位於河北省定州市子位鎮七級村南端,在息塚以東偏南20公里。本有張氏三兄弟墓,現僅存張角墓一座。據傳,該村為黃巾農民起義軍領袖張角的故裡。黃巾起義軍失敗後,張角兄弟被害,其尸體被當地農民偷回故裡安葬,並用道統的喪葬習俗,祭祀七七四十九天,故稱七祭。為避官方查究,隱“祭”為“汲”,後演變為七級。
張角的墓穴已不存在,據張家後人介紹,這片老墳地原先大約7000平方米,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鬼子的炮樓曾修在高地上面;文化大革命期間,將高地的土拉去一小部分。是張家後人據理力爭才儲存下來,幾十年來周遭將墳地蠶食了不少,要不是有張家後人的保護,這片墳地早已成了宅基地。


愍帝陵
位於河南許昌縣東14公里張潘鄉政府院內,東望張潘故城遺址,為東漢獻帝衣冠塚。陵稱“愍”而不稱“獻”是昭烈帝所謚。獻帝禪位給魏王曹丕,丕稱帝後,封獻帝為山陽公(今河南修武縣)。獻帝死後,葬於封地。因曾居許二十五年,後人為表紀念而建陵,陵高15米,面積10000平方米,今僅存一長方形土台。


伏皇后墓
位於河南許昌縣南15公里的塚劉村東北隅,是為漢獻帝的皇后伏壽之陵墓。墓高10米,占地1730平方米,塚前有兩小墓,為二皇子墓。伏皇后在漢獻帝興平二年(西元159年)被立為皇后,建安十九年(西元214年)怨恨曹誅董承,與父伏完密謀曹操,事情洩漏,曹將伏後禁閉冷宮逼其自縊,二皇子亦被鴆殺。伏後死後,曹操宣稱其暴病而死,仍按皇后禮儀濃葬。


董貴妃墓
位於河南省許昌縣內東北,系一土塚,有明顯被盜掘痕跡。


王允墓
位於山西省祁縣西北修善村西,墓長二十五米,寬二公丈以上,今已作為重點文物保護。


華佗墓
位於河南許昌城北15公里蘇橋村南石梁河西岸,墓高4米,占地360平方米。墓呈橢園形,前有清乾隆十七年(西元1752年)立石碑一通,楷書︰"漢神醫華公墓"。墓地六角形,青磚花牆環繞,翠柏青松掩映,1985年中華全國中醫學會河南分會在許昌召開"華佗學術研討會",鐫立"東漢傑出醫學家華佗之墓"石碑一通。
1993年,華佗墓被許昌縣民眾政府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 本帖最后由 zzzs 于 2007-5-7 17:56 编辑 ]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相关帖子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鄭玄墓
位於山東省高密市雙羊鎮後店村西,又稱鄭公墓。東漢建安五年(200年)春,袁紹命其子袁譚逼鄭玄隨軍,行至今河北大名東病故。初葬劇東(今青州市鄭母鎮)。後因墓壞,歸葬故裡。原封土高6米,1993年為砌護牆。
鄭公祠始建於唐貞觀年間,有通德門、享殿、配殿等,規模頗大。後幾經毀壞倒塌,歷代多次重修重建。建國後,於1987年重修,1993年修繕,築院牆環繞。院內有祠堂3間,高8.1米,長9.6米,寬5.7米,磚石架構。從地面到祠宇門口築有台階,內有泥塑坐像。龕門上方橫批為“海岱宗師”,左右楹聯為“含海岱之純異,體大雅之洪則”。祠東南有亭,內立1987年修繕鄭公祠碑。祠前石碑兩座,東邊一座是金承安五年重修鄭公祠碑,額頭篆刻“大金重修鄭公祠記”,記述鄭康成簡歷及其功績;西邊一座是清乾隆六十年(西元1795年)重修鄭公祠碑。

孔融墓
位於山東省淄博市永流鄉范家村東。墓高12米,南北長13米,東西長18米。

檷衡墓
位於武漢市漢陽鸚鵡湖湖心島上。檷衡死後,黃祖懊悔,用濃禮將其禮葬於洲上,檷衡曾作過《鸚鵡賦》,後人遂稱其洲為鸚鵡洲,後原洲沈沒,真墓不存(據《清一統志》載︰“湖北武昌府,鸚鵡洲在江夏縣西南二裡,檷衡墓晨鸚鵡洲,今淪於江。”),光緒20年(1900年)於今鸚鵡洲重修檷衡墓,為石建,呈方形,立“漢處士檷衡墓”碑。可惜遭破壞,僅存墓碑。今湖心島上墓為新建。

劉表墓
位於湖北省襄樊市東,資料不詳。

黃祖墓
位於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沙河鎮聯盟村,有一古墓,碑刻“江夏黃祖之墓”。黃祖系東漢末年江夏太守,擊鼓罵曹操的彌衡就被黃祖所殺。

袁術墓
位於安徽省長豐縣  公  鎮西南3公里處。孤堆回族鄉蔡圩村閻家小集,有個袁氏孤堆,相傳為三國時期的袁術墓。已被考古學家證實。

袁紹墓
位於邯鄲市郊外滄縣前高龍華村,資料不詳。

顏良墓
位於河南省鶴壁市浚縣,資料不詳。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醜墓
位於河南省禹州市,箕山余脈過藍河是三峰山的西峰。西峰西南有寨子賈村。村南有文丑塚,村東有文醜廟,村北有興國寺。
鴻暢鄉東南寨子賈,地處磨石山與西峰山之間。村南有文丑墓,為一碩大之土塚,村東頭有文丑廟,僅有瓦房兩間,碑亭一座。近年來,村舍擴建,廟房已圈至村內,內設村辦面粉廠。村東有大坡,號稱“白馬坡”。傳說為東漢末年關羽大戰文丑處。文醜後裔在此築寨定居,村名文家寨。地處兩崗之間窪地,聚落東西長,不規劃,面積0.21平方公里,有南北街與東西街巷相通,佈局疏散。明朝末年,文姓式微。賈姓從郟縣賈樓遷來多戶,村名易稱寨子賈。
村民反映,文醜塚十分高碩,文醜廟也很靈驗。民國18年夏季,霪雨連綿,山洪爆發,洪水驟至,村寨被湮。村民都跑到文醜塚上去避水,可知文醜塚形體之高碩。民國14年4月,匪首魏國柱率眾千余人,連陷坡街、鴻暢等寨。寨子賈的寨首夢見文醜向其警告。翌日寨首領眾在寨上安好“榆木噴”(即大鐵炮),向北試射,不響,向西南試射,連響兩發。誰知土匪正從西南向寨撲來,這兩炮正好落在匪隊之前。土匪見寨內早有準備,知不可攻,便向西退去。寨子賈得免於難。

劉璋墓
劉璋到公安後,曾出任過縣令一類官職,但最後隱居到離公安縣城(現南平鎮)西25公里處的古堤  。古堤  現屬公安縣章莊鋪鎮指南村,在207國道2181公里處北側。該地一脈青山,兩澗溪水,曾是山青水秀魚米之地。據當地百姓口口相傳︰劉璋隱居此地後,改姓為陳,以農耕為生,後病死於此,其墓就葬於家後。劉璋死後,恢復劉姓,歸葬時,置有雙碑,一銅一石.石碑立於土墓之外,銅碑埋於墓內,石碑刻有劉璋封號及字名,銅碑內容不詳。
現下公安縣章莊鋪鎮,有劉璋的後裔。他們仍沿襲劉璋隱居之俗,生為陳姓,死後恢復劉姓.所謂“生陳死劉”。劉璋後人曾在劉璋墓附近建廟祭祀,廟前有一匾額,刻有道勁有力的四個大字“生陳死劉”,廟內有劉璋的木刻雕像。可惜的是,廟在解放後被毀,其墓在1958年大煉人骨肥時被挖。但其墓中的銅碑未見,石碑現已不知去向。

張任墓
位於四川省德陽縣北外桅杆村,資料不詳。

馬騰墓
位於許昌縣北10公里的蘇橋鄉塚許村。占地半畝,塚高兩丈余,數株翠柏環生其上。馬騰,字壽成,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人,漢靈帝末年,邊民叛亂,州郡招兵鎮壓,馬騰應募從軍,因戰功累累遷為征西將軍。漢獻帝都許後,他接受曹操的綏撫,為保衛關中立下了汗馬功勞,被召入京師,封為衛尉。其子馬超,輾轉入蜀歸順劉備,被封為“五虎上將”,馬騰及其家屬因受到株連被殺,葬於石梁河畔。

張燕墓
位於河北省邢台市內邱縣鵲山下的吳村
張燕被東漢召降後,封為中郎將。死後,葬於鵲山下的吳村,《順德府志》和 《內邱縣志》對張燕墓均有記載︰“張燕墓,在吳村西,俗稱   面台”。墓前有四尊石雕神獸(俗稱四不象)。後經戰亂,現下兩尊收藏於美國費城大學博物館,一尊收藏於法蘭西巴黎吉米特博物館。一尊被當地人藏於地下;戰亂時軍閥多次挖掘均沒找到。1999年在搬遷十方村過程中,挖到這個稀世珍寶。內邱縣民眾政府將這座國寶,移到扁鵲廟內供游人覽望,並作為鎮廟之寶。

韓玄墓
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城南學府坪的現長郡中學內運動場,墓前有“漢太守韓玄之墓”碑。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清汪應銓《韓玄墓記》載;玄“威信智略,足以服人”,“寬濃愛人,玄與三郡俱降,兵不血刃,百姓安堵,可謂知順逆之理,有安全之德。”對韓玄評價甚高,似在為其正名。

蔡邕墓
位於河南禹州,箕山入禹境之第一峰為逍遙嶺,其陰有漢中郎將蔡邕墓。嶺上有摩崖石碑一通,上刻漢隸體字,字大二寸,為蔡邕親書。此碑曾墜入  河,現為白沙楊氏獲之。
蔡邕,東漢書法家,以隸書著稱。架構嚴整,體法多變,長於碑記。熹平四年(175),靈帝詔邕寫六經文字,部分由邕書丹於石,立太學門外,曰石經。董卓當權時,任邕為左中郎將。卓被誅後,邕為王允所捕,死葬於此。其東為白沙鎮,其北為白沙水庫,湖光瀲灩,景色一新,為旅遊勝地。

蔡文姬墓
位於西安城東南藍田縣三裡鎮鄉蔡王莊村西北約100米處。墓封土高約7米,林木蔥郁。蔡文姬,名琰,東漢末年女詩人。博學有才,辨通音律,曾因戰亂沒於匈奴達12年。曹操思賢慕才,用金璧贖回。卒後葬此。蔡王莊村就是守墓人一代代繁衍生息而成為村莊的。1991年建立蔡文姬紀念館,館內陳列著蔡文姬所著《悲憤詩》和琴曲歌辭《胡笳十八拍》及《後漢書》中的《董祀傳》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曹魏
曹丕墓
位於河南省洛陽縣首陽山,資料不詳。

甄后墓
位於河南省安陽縣辛店鄉靈芝村,又稱朝陽陵。《魏書》︰“四年十一月,以後舊陵庳下,使像兼太尉,持節詣鄴,昭告後土,十二月,改葬朝陽陵。”

曹睿墓
位於河南省洛陽縣汝陽縣大安茄店村,於村北偏右有一不自然土山橫於田前,據說為曹丕墓,後經過考古學家證實,為魏明帝曹睿之墓。

曹奐墓
位於河北省臨漳縣城西南28公里,習文鄉趙彭村西南約三公引處,北距鄴北城三台約5公里。
現存封土南北長64米,東西寬51米,高4.6米,面積3264平方米。封土的東北角破壞一部分,此處放置一殘存半個青石柱礎,直徑約1米。封土四面皆為耕地,附近的耕地內有散亂的磚瓦碎塊,部分帶黑油的碎瓦塊。。《嘉靖彰德府志》、光緒《臨漳縣志》均明載︰“曹奐墓在臨漳縣彭城村。”
1986年春,經國家考古隊(屈如忠帶隊)鑽探,封土為夯土,下有砌石,面積比現下封土大。未發掘。1992年7月15日,河北省民眾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曹彰墓
位於河南省許昌縣鄢陵縣,資料不詳。

曹植墓
在山東東阿縣城南20公里魚山西麓。曹植(192-232年)字子建,曹操第三子,曹丕之弟,才華高曠。魏太和三年(西元229年)封東阿王,六年又徙封陳王。因受曹丕猜忌迫害,郁郁而死。謚“思”,世稱陳思王。在東阿時常登魚山遊覽,死後其子遵遺囑歸葬魚山。曹植墓始建於西元233年(魏太和7年),坐落於魚山西麓,依山營穴,封土為塚,占地1200余畝,東南兩側有黃河和小清河縈繞,合為襟帶。墓前有碑,為隋開皇十三年(西元593年)建,高1.7米,寬1.1米,有額無題字,似有畫像,已不可辨。碑文二十二行,行四十三字。正書兼用篆隸,表現出我國書法由隸向楷過渡的特徵。碑早年堙沒大清河中,至清代始撈出,複置墓前,並建碑樓保護。

陳琳墓
位於江蘇省鹽城市鹽都縣西郊射陽湖鎮趙家村大縱湖邊,此範圍內,墓墩數以千計,若懸盂覆釜。這裡曾出土“漢銅虎”、“千斤鐙”、“雙魚銅洗”等漢代以來的銅器、陶器、玉器、鐵器珍貴文物數百件。

華歆墓
華歆墓位於高唐縣城東涸河鎮大華村北200米處,距縣城20公里。
華歆墓北邊200米為東西生產路,四周均為平地,現存封土高3米,直徑7米。墓葬儲存完整,墓室頂部有1平方米的洞。從頂部缺口能看清墓室,此墓為磚室架構,上為圓形拱頂,底部呈八邊形。據當地群眾歷代相傳,此墓為華莊華姓祖墳,所以,古墓至今儲存完整。據《高唐州志》記載,此為三國時期魏臣華歆之墓。

鐘繇墓
位於河南長葛縣增福廟鄉孟莊村。墓曾於晉時被盜︰“翼先來書惡,晉太康中有人於許下破鐘繇墓,遂得《筆勢論》,翼讀之,依此法學書,名遂大振。欲真書及行書,皆依此法。(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傳)》”

荀攸墓
位於安徽省淮南市西壽縣,資料不明。

賈詡墓
位於河南許昌縣北10公里尚集鄉崗朱村東。墓高10米,占地3300多平方米。墓室後被破壞,出土的陶器也被砸毀,雙虎鋪首銜環畫像石墓門、墓楣現藏於許昌博物館。

毛玠墓
位於河南許昌縣東16公里的五女店鎮毛王村金龜崗上,又稱毛承相墓。毛玠,字孝先,原籍陳留平丘 (今河南封丘縣)人,興平二年(195年)投奔曹操,辟為治中從事,後把家室亦遷於京郊(今五女店毛王村)。毛玠是曹操的重臣,先後任治中從事、墓府功曹、丞相府東曹掾、右軍師、魏王府尚書仆射等職,曾向曹操進迎獻帝之策。因智力超群,富有創見,多次受到曹操的誇獎和賞賜。後被免官,卒於家。葬於村南高崗上。

夏侯淵、夏侯惇墓
位於河南許昌縣城西7公里河街鄉賀莊北(今市石油庫院內),二墓東西並立。東墓(惇)已毀,西墓(淵)尚存,墓高10米,占地3300平方米,有石階小徑可達墓頂。夏侯淵,字妙才,沛國譙(今安徽亳州市)人,隨曹起兵屢立戰功,建安二十三年(西元218年)戰死於陽平關,葬於此。

張遼墓
位於安徽省合肥市逍遙津公園內湖中島上,為衣冠塚,現存墓塚,張遼陳列館、逍遙閣和渡津橋。
現合肥市委、市政府決定對逍遙津公園進行全面改造,建設張遼墓、包括建碑亭、墓丘、亭廊、三國故事甌塑,更換銅質張遼塑像,使張遼墓景點成為一個完整的系列,提升景點的三國文化內涵;整治公園環境等。全部項目將在2003年上半年竣工。

徐晃墓
位於許昌縣東20公里張潘鎮城角徐村東北1公里處,墓現於耕地中。

李典墓
李典因為作戰勇敢,武藝高強,很為曹操器重。被封為都亭侯,是三國戰亂時期最出名的年輕將領之一。後因病而死,年僅36歲。92年在巨野縣昌邑鄉發現一石室墓,初步推考可能為李典墓,現已原樣移建菏澤博物館一層大廳內。

鄧艾父子墓
位於四川劍閣縣城北10公里北廟鄉孤玉山,鄧艾父子被誣陷謀反在此殺害。墓為土壘,周遭砌青石,墓碑書“魏征西將軍鄧艾墓”。墓側還有“彰順王廟”(彰順王是五代前蜀王建天漢元年給鄧艾追封的謚號)。
過去,每年二月,老百姓都要辦會和演戲。原南充專員林維干立石碑於墓前,並書《魏將軍鄧艾之墓》,還摘錄李榕著的《十三峰書屋全集》中有關評鄧艾被殺的論述刻在碑上。
現下鄧艾墓碑碣具存,廟僅存正殿。
“文革”期間,墓穴被掘,發現墓穴並列兩室用青石板修造。兩穴室中各有一座棺位,各長3米,寬1.4米,高1.8米,雙穴並列,中間距離2米。從墓的穴位看,是鄧艾父子各寢其位。

杜預墓
位於洛陽縣偃師縣杜樓村北,不過如今僅儲存下來一座墓碑,書“晉當陽侯杜預之墓”。其南有杜預後世子孫唐朝大詩人杜甫之墓。

郄慮墓
位於許昌縣東20公里張潘鄉  莊,南與張潘故城相望,墓高3.5米,圍100米, 占地900平方米,現儲存完整。 郄慮為東漢末人,漢獻帝近臣,官至御史太夫。因與帝密謀曹操,事泄被殺,葬此。村中郄姓皆其後裔。

嵇康墓
位於安徽省渦陽縣石弓鎮東嵇山南麓。

阮籍墓
位於江蘇南京市城內西南角花  北崗19號四十三中學內。明萬歷年間(1573-1620年)建。系衣冠塚。現有墓塚,墓碑。碑為清光緒二十四(1898年)年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孫吳
孫堅墓
位於蘇州南門外青  地,宋代時曾為人盜發,詩人楊舜韶作詩雲︰“闔廬城邊荒古丘,昔誰葬者孫豫州。久無行客為下馬,時有牧童來放牛。”

孫策墓
位於孫策墓在今蘇州盤門外染絲廠內,當地人稱孫將軍墳。其楣石於解放後發掘出土,雖經歲月剝蝕,仍可分辨出正面浮雕的龍、虎、人等形象。

孫權墓
史稱蔣陵,又名吳王墳,在南京市鐘山南麓,古稱孫陵崗,位於明孝陵正南300 米。在南京民間還流傳說,明太祖建造孝陵時,下令遷移這一帶墓塚,寺廟時曾說︰"孫權也是一條好漢,就讓他給我守門吧"。故此在建明孝陵明孫權墓沒有被破壞,而明孝陵的神道只好繞過孫陵崗,這就是明孝陵的神道為什麼不是筆直的原因。現僅存僅剩下一小型墓塚,不見碑表。
當年大漢奸汪精衛死後曾葬於孫陵崗,抗戰勝利後,汪墳被炸。今在汪墳處面對中山陵有汪逆花崗石像,千古唾棄。

孫休墓
位於安徽省當涂縣,資料不詳。

孫皓墓
位於河南省洛陽縣,資料不詳。

周瑜墓
位於安徽廬江縣城東1公里處。墓為圓頂,高2米,封以灰色麻布紋大漢磚,墓門朝東,墓周松竹環繞,墓前有明刻“吳名將周公瑾之墓”石碑一塊。為明正統七年(1442年)立。墓前有清代立《漢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周瑜銘》。

小喬墓
位於安徽廬江縣城西1公里處。平地起墳,有封無表漢磚架構,墓坐西向東,與城東1公里處的周瑜墓遙遙相對。

魯肅墓
位於岳陽樓東南角約300米。墓葬座東朝西,墓原高20米,底部直徑約80米,墓塚全用青磚圍砌。今墓僅存高6米,底部周長70米的封土墓堆。周遭砌有3米石欄可上墓頂,頂上有小亭,立著清光緒年間所刻石碑一塊,高約2米,上書“吳橫江將軍魯公肅墓”。墓前大石坊門兩側石柱上刻有對聯一副︰“扶帝燭曹奸,所見在荀  上;侍吳親漢冑,此心與武侯同。”

陸遜墓
位於蘇州婁門外五裡許陸墓鄉,陸墓鄉因三國時吳國名將陸遜墓在此而得名。今已湮沒。

諸葛瑾墓
位於江蘇省南京市,資料不明。

黃蓋墓
位於江西省南昌縣麻丘鎮,資料不詳。

甘寧墓
位於陽新縣富池鎮半壁山,臨江而立,背倚軍山。占地66.7平方公引,其中森林面積53.36平方公引,為三國時吳國西陵太守甘寧之墓,是由當地政府籌資易地修復的,因原墓於“文革”期間遭破壞。園內山壑縱橫,四季常青,東北有十畝桂園,西南為十畝竹圃,甘寧墓座落其中,墓高2米,周長6米,墓前矗立著仿古天柱石坊,大雅壯觀,石坊前有天然“甘泉”。

太史慈墓
位於江蘇鎮江市北固山中峰南麓。清代同治9年(1870年)修築鎮江城牆時發現,即加以保護。墓前有碑,書“吳孝子建昌都尉東萊太史慈子義之墓”。另有碑文,扼要書其生平。

丁奉墓
位於安徽廬江縣西門外龍子口。1953年發現。墓塚占地160多平方米,高5米多,墓室為卷拱形,高3米多,寬2米,長5米,均系古錢紋和幾何圖案的青磚砌成。

朱然墓
1984年6月在安徽馬鞍山市發現,前後室內各旋轉漆棺一副,後室棺較大,推測為朱然的葬具,前室棺內死者可能是其妻,該墓隨葬品總計一百四十多件,其中漆器量最多,共約80件。有案、盤、羽觴、桶、壺、奩、盒、匕、勺、憑幾、扇、梳等,有木船、篾胎、皮胎等,尤其有彩繪漆器的大量出土。特別是其中一種犀皮黃口羽觴,將犀皮漆工藝的出現年代提早了六百年左右。

呂岱墓
位於湖北省咸寧市嘉魚縣,資料不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蜀漢
劉備墓
史稱“惠陵”,位於成都市武侯祠內。陵墓占地2000平方米,封土高12米,有一道180米長的磚牆環護。陵前有“漢昭烈皇帝之陵”碑,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立。史載,劉備於223年4月病逝於白帝城後,運回成都安葬;墓中還葬有劉備的先後死去的甘、吳二位夫人。劉備墓現有匾“漢昭烈陵”“千秋凜然"對聯︰“一杯土尚巍然,向他銅雀荒台何處尋漳河疑塚;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鱗古道令人想漢代宮儀”。

武侯墓
位於勉縣在定軍山西北腳下。墓地320畝,林木蔭 翳,古柏參天。墓高5米,方圓60米,四周遭砌以八卦形花牆。墓前豎碑一塊,上刻“諸葛亮武侯之墓”,墓後有“護墓雙桂”,高達19米, 胸圍1米左右, 樹冠如蓋,濃 蔭蔽塚, 清雅宜人。每年清明前後,有一年一度之廟會。數以千計的遊客,踏青瞻謁武侯墓,盛況空前。 初建於西元234年,陵園現存建築多為明、清兩代 修建。陵園占地24萬平方米,墓區古建築有四合院,房舍40余間,大殿神龕上有 諸葛亮泥塑彩飾坐像一尊,手持羽戾,神態自若。兩旁書僮像侍立,龕下兩旁是 關興、張苞塑像。東廂房辟為歷史文物陳列室;西廂房展示諸葛亮生平事跡。大 殿院中有碑石20余塊。大殿獻殿懸有匾額,均系後代名人讚頌之詞,如“漢代元 勛”、“懦夫將後”;對聯如“日月同懸出師表;風雲常護定軍山”。武侯墓在 大殿一,墓高6米,周長60米,青磚圍砌.墓呈南北向,取義北顧中顧,南立蜀漢。 墓後有古桂兩株,高碩遮蔭,人稱“護墓雙桂”。墓前碑亭豎一石碑︰“漢諸葛 忠武侯之墓”,雙桂之後有諸葛亮“寢宮”3間.陵園建築古朴,松柏常青,十分幽靜。 

龐統祠墓
位於老陝路旁,距德陽僅15公里左右,祠墓為建安十九年(西元214年)龐統中流矢卒後,蜀漢昭烈帝劉備所建。墓基方圓10米,高4米多,由條石砌成圓形。祠三進四合佈局,石木架構(石牆、石柱、石漫、石柱廊、石窗),古朴敦濃、肅穆莊重。依次排列著山門、“龍鳳”二師殿、“棲鳳”殿、龐統陵墓。祠內存有龐統及諸葛亮雕塑像,歷代匾聯、碑刻、字畫等大量珍貴文物史料。

徐庶墓
位於河南許昌縣,資料不詳。

馬良墓
位於湖北省宜城市上大堰鎮,系衣冠塚。真墓位於山東省淄博市永流鄉永流村西北, 墓高17米,東西80米,南北32米,儲存一般。

關林
關林,又稱關帝塚,位於洛陽縣城南7.5公里。關帝即關羽,是蜀國大將。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吳蜀爭奪荊州,關羽在湖北當陽為吳軍俘殺。吳國把守關口羽的首級送到洛陽,企圖嫁禍於曹操,曹操卻以王侯禮葬關羽首級於城南。
初稱“關塚”,明萬歷年間始在此建廟植柏,稱“關夫子塚廟”。清初名“關帝陵廟”,康熙時稱“關夫子塚廟”,道光時改稱“關林”。清乾隆時加以擴建。今林園占地百畝,有翠柏800余株,殿宇廊廡一百五十余間,碑刻七十余方,石坊四座,大小石獅、鐵獅子一百余個。這裡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辟為洛陽縣古代石刻藝術館。
關林的主要建築均在中軸線上,依次為舞樓、大門、儀門、甬道、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坊、八角亭,最後為關塚。
大殿始建於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面闊七間,進深三間,高26米。廡殿頂,琉璃瓦覆蓋,五脊橫立,六獸揚威。正門上,有12幅明代浮雕木刻。說的是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等故事。
二殿五開間,廡殿式,門上懸掛著"光昭日月"匾額,是清光緒帝御題。殿中塑關羽怒視東吳像,左側站著手棒大印的關平、右側站著手持大刀的周倉。二殿左右各建有一座硬山式的陪殿,左為張候殿,右為五虎殿。三殿硬山式,面闊五間,規模較小,內塑關羽夜讀春秋像、關羽出行圖和睡像,故又稱寢殿。
八角亭建於清康熙五年(1666年),構築奇巧,別具一格。亭內有龜跌座石碑一通,高4.8米,碑頭雕龍,額題"勒封碑記"四字。碑的正面書題"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林",為歷代帝王對關羽的最高封號。舊時帝王墓稱陵,王侯墓稱塚,百姓墓稱墳,聖人墓稱林。關羽被尊為"武聖",故其墓稱"關林"。
關羽被過去歷代王朝尊為"武聖",是民間信仰者"忠、勇、仁、義"之楷模。關林古廟會已有四百多年歷史,前往關林朝聖之海內外遊客絡繹不絕。    
關陵
位距當陽市城區3公里處,是埋葬蜀漢名將關羽尸骸的地方。東漢建安二十四年(西元219年),關羽敗走麥城被吳兵所殺,孫權怕劉備報殺弟之仇,將關羽首級獻與曹操,企圖嫁禍於人,將其正身以侯禮葬於當陽城西北。關陵開始是座土塚。自隋唐以來,歷代皇帝為關羽加封,使其成為武聖人,直至關帝,他的陵園隨之擴大,形成宏偉規模。明嘉靖十五年(西元1536年),已成陵園建築群,始名“關陵”,沿用至今。以後曾多次修繕,但仍保留著明代的建築風格。
現存陵墓封土高7米,周長70多米。墓門北向,有明代建的“漢室忠良”石牌坊。關陵建築群以宮牆相連,全是紅磚黃瓦,富麗堂皇。陵園中軸線上,由前而後依此排列著神道碑亭,華表,石坊,三圓門,馬殿,拜殿,正殿,寢殿,陵墓。兩側分設八角亭,春秋閣,碑廊等。正殿為主體建築,前檐懸“威震華夏”金匾。殿內供奉關羽父子和周倉的大型塑像,型式生動,威風凜凜,氣概不凡。寢殿內有台灣同胞捐資鑄塑的高3.6米,重800千克的關公銅像。寢殿後的墓塚,高7米,周長70米,  石為垣,加上石雕欄杆,刻有“巨龍如海”等圖案。墓前碑亭中,立有“漢壽亭侯墓”碑。整個陵園風景幽麗,古柏參天,遠山近水,四季常新,加之三國故事膾炙人口,關公品德世人景仰,於是常有海內外旅遊者結伴而來,拜謁憑吊。

周倉墓
在當陽縣東南,麥城之西2公里,相傳為蜀漢名將周倉安葬之地 ,墓在田中,略大於一般土塚,圓形條石砌墓。墓碑上刻︰“漢武烈候周將軍諱倉之墓”。1998年協天廟信眾捐資60萬元民眾幣對周倉墓進行加固,重建墓祠的台灣省宜蘭礁溪協天廟主委吳朝煌先生,將對周倉將軍重塑金身,以分靈儀式及安座大典告慰先聖之靈。

鮑三娘墓
在四川廣元市昭化古城北5公里外,有一座中型土墓--鮑三娘墓  (傳為關索之妻),南北長21米,東西長19米,  頂高為4米,是被盜後的殘墓,墓碑殘存,字跡依稀可辨,為“漢將軍索妻鮑夫人之墓”。

張桓侯祠
俗稱張飛廟,坐北朝南。位於閬中市城西,與著名風景區錦屏山隔江相望。總建築面積2500余平方米。三國時張飛受劉備派遣,率部鎮守閬中,並任巴西太守。221年劉備攻吳,為關羽報仇,臨發時張飛被部將張達、范疆所害,謚封桓侯,葬於閬中。張飛鎮守閬中達7年之久,閬中民眾慕其忠勇,立廟以祀之,始稱桓侯廟。
現存的張桓侯祠,是一組明清時期重建的四合庭院式建築群,由山門、敵萬樓、大殿、廂房、後殿、墓亭、墓和園林組成。
山門,為明代重建,四架椽屋,分心造用三柱,檐下斗拱六鋪作計心造。前有高2.5米石獅一對,龜跌雙龍圭額碑兩通,兩側各有9米長琉璃雕飾照壁,次間內各有戰馬、馬夫兩組著彩泥塑。
敵萬樓,明代建築。系頌張飛力敵萬人所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屋頂,上檐斗拱為四鋪作計心造,華拱兩側沿45出象鼻狀假昂,下檐斗拱清代維修改動,疊壘繁複,內柱承接上檐,為四瓣梅花形斷面柱。內有張飛部將子孫像四尊,高3米;石香爐一個,直徑1.2米。左右各接木牌樓一座,各施斗拱,牌樓兩側前後壁各嵌唐以來各時期石碑六通。
大殿,清重建,光緒九年間中治官率屬及民眾加以維修。面闊五間,歇山式屋頂,小式木架構建築,殿中塑張飛文身及侍從像三尊,內陳列張飛丈八蛇矛,點鋼鞭(原祠中遺物)、祭祀鼓、鐵鐘、鐵香爐。左右兩側壁嵌張飛八分書碑及清重建大殿功德碑等。左廂房陳列歷代文物,右廂房為張飛主要業績組像。
墓亭為重檐歇山式屋頂,內起一磚券,內塑3米高張飛武身坐像一尊,兩側有范疆、張達跪像,左右牆壁嵌有明、清石碑數通。亭後為張飛墓,墓為橢圓形,東西徑22米,南北徑32米,封土高出地面8米。墓上奇花異草與參天古木相輝映,寺姿異態,意趣橫生。
園林部分,為清代和逐年複修。主要有花園、梅園、桃園及休閑用房等。

勉縣馬超墓
位於陝西勉縣城西老城鄉馬公祠村。坐北朝南,與武侯祠相距約1公里處。
劉備稱帝後,升馬超為驃騎將軍,領涼州牧,鎮守陽平關(即現勉縣老城)。西元222年病逝於勉縣,並安葬在此。墓塚周長56米,高3米多。墓碑為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所立,上刻隸書“漢征西將軍馬公超墓”。現存大殿3間,東廂5間,碑碣5通。殿門楣上懸“漢  鄉侯”匾。
新都馬超墓
位於四川新都城南三裡處桂林鄉馬超村,其墓宏大,前後基地三畝多,墓周栽植柏樹,砌築圍牆,專人看守,春秋祭掃,嚴禁在墓內樵采、耕種、侵葬。墓前鐫刻有︰“漢驃騎將軍涼州牧馬公墓”的石碑。從新都去泥巴沱響水  前的道路旁,曾立有一高碩石碑上書︰“漢征西將軍馬公諱超之墓。”清宣統元年四川提督馬維祺書寫“英風常振”匾額掛於祭禮堂上。為紀念馬超,歷代政權都把這裡的基層行政命名馬超村。

趙雲墓
趙雲因曾在大邑戎兵防羌,故後主敕葬銀屏山麓。趙雲墓位於大邑縣城東1公里的銀屏山下。塚大如小丘,依山而建,氣勢雄偉泅周有石砌女牆,古柏森森。墓前有清幽雅靜的木架構四合院建築,正中豎有高2.5米、寬1米的墓碑,上刻“漢順平侯趙雲墓”七篆體大字,兩側刻有填金對聯︰“赤膽永枯江原父老,忠魂猶壯蜀國山河。”匾文“永烈千秋”。
在十年浩劫中廟及雕像、墓碑均招破壞。
為宏揚民族文化,重現趙雲雄姿,正定縣在原道光年間遺址上重建趙雲廟,並於1997年4月13日正式對遊客開放。新建的趙雲廟氣勢恢弘,占地12畝,總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採用仿明清古建築架構,其格局分為一進院、二進院。主要建築有廟門、四義殿、五虎殿、君臣殿和順平侯殿組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黃忠墓
成都西郊營門口鄉黃忠村,有三國名將黃忠的墓。清道光五年﹙1825年﹚,當時地名叫「雞矢樹」的農民耕地時發現一塊書有「黃剛侯諱漢升之墓」的墓碑,幾根人骨、一把劍和一塊玉,當即告知地主劉沅﹙字止唐,雙流人,清代著名學者,為現代著名學者劉鹹榮的祖父,曾選授湖北天門縣知縣,不就﹚。墓碑上「諱漢升」三字誤,應為「諱忠」。這說明此碑肯定不是三國時期的舊物,大概是唐宋以後人們為黃忠修葺墳墓時所立;但是,這也表明此處應該就是當年黃忠安葬之地。於是,學識淵博、名重鄉曲的劉沅便邀集鄉紳父老,共同捐資修復黃忠墓,墓旁新建黃忠祠。修復的墓高4米,周長約13米;墓園種植松柏,象徵一代名將英靈不泯。祠內塑有黃忠全身坐像,白髯長飄,精神矍鑠。
1965年,為了修整公路,黃忠墓被挖開,墓園柏樹也被砍伐。這種今天人們難以理解的現象,在那「左」傾思想大行其道之時,簡直算不得一回事。不久,「文化大革命」開始,「破四舊」的狂潮呼嘯而來,黃忠祠、墓更是難逃厄運,塑像被拆毀,匾聯被砸爛。幾經破壞,祠、墓幾乎蕩然無存,惟餘一空空棺槨,在暮色中向吊者泣訴「四人幫」的滔天罪行。當「三國文化之旅」日益受到重視之際,人們一再提及黃忠祠、墓。當然,時代條件和社會氛圍不同了,黃忠祠、墓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已迥異往昔。然而,為了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我們仍希望有朝一日能夠重新修復黃忠祠、墓。

嚴顏墓
位於四川省巴中市城西門。嚴顏,漢末劉璋之部將,三國時劉備克蜀仍封嚴為郡太守,其間屢建奇功,世人稱頌,各地曾修廟建祠以頌之盛德,巴州也如此操作。據《四川通志》載︰“漢將軍嚴顏墓,在城西門外,舊有廟在墓後”。道光九年知州陸成本又在墓前修殿,刻石像以祀之。

魏延墓
在陝西漢中市北門外2公里的石馬鄉。相傳蔣琬仁蜀相後,以魏延前期有功,為之禮葬建墓,並雕石馬於墓前。今墓不存,存二石馬,一殘破,一完整。於1973年移至漢中市博物館儲存。

馬岱墓
位於四川新都縣軍屯鎮與彌牟鎮交合之處。其墓雖不甚宏大,周遭卻是蒼松翠柏,茂林修竹圍繞,無侵葬野墳。墓前有石桌祭台有石碑,碑高約二米,碑上刻有︰“漢平北將軍馬公諱岱之墓。”

姜維衣冠墓
位於劍門關內,土塚高1米,寬2米,長約3米,碑文書“漢大將軍姜伯約之墓”為後人所祀。
甘谷姜維墓
距甘谷縣城十裡,墓分為上下兩層,從下層走向上層,要穿過九台石階,“石台”是取九伐中原之意,石階中心,襯砌著兩顆篆形大字--“遠志”。姜維墓地松柏掩映,一片肅靜,墓前豎立著一’塊墓碑,上面寫著“蜀漢大將軍姜維之墓”。墓碑後就是高碩的墓,整個墓地與姜維的生平相吻合。墓高3.5米,寓意姜維35歲時就在諸葛亮手下擔任重要職務,並屢立戰功;墓地直徑6.2米,表示姜維享年62歲,舉義複蜀,事業未成而含恨九泉,石台高1.2米。寓意姜維12歲時就聰明勇敢,結發從軍。意味深長的姜維墓,象徵著這位精忠報國、馳騁疆場、血染蜀地的三國名將的一生。

李嚴墓
位於四川省梓潼縣城東南,蜀漢建興元年李嚴被謫貶梓潼為民,到建興12年(234年)死去,在梓潼住了三年,死後葬於梓潼。有碑表,文革是墓遭毀壞,墓碑已失。

王平墓
王平墓位於四川省南充縣高坪區永安鄉臨江村鳳凰山。為長方形土塚墓,原有一碑,上書“漢將軍王平之墓”,於1959年修公路時拆毀。王平墓是三國遺跡旅遊線上的一個重要景點。1981年5月,被定為縣級文物保持單位。

張嶷墓
在陝西南鄭縣柏鄉街。墓塚高10米,占地600平方米。有墓碑高80厘米,寬57厘米。碑文曰︰“漢蕩寇將軍張嶷之墓。”刻建於1922年。

張松墓
位於四川彭縣城西北關口鎮4公里的雙松樹。土塚高2米,周長約20米,墓上長有松樹雜草。無墓志,一殘碑臥伏土中 ,碑文剝蝕。

孟達墓
在陝西旬陽縣廟嶺鄉王家山上。墓高據於山巔,呈覆斗形,封土高約3米,周長約10米。旁有一清代所建之磚塔,已殘破。系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蔣琬祠墓
位於綿陽市西山,是三國蜀漢大將蔣琬的陵園。諸葛亮北伐曹魏時蔣琬任丞相府事,負責糧餉兵源供應。諸葛亮辭世後,任尚書令、大司馬等職,輔佐後主劉禪,堅持“聯吳拒魏”主張,後病故葬於西山。墓由長方形條石砌成,呈八角形,覆缽狀,分墓座、墓身、墓檐、墓頂四部分。通高3米,周長25米。有“漢大司馬蔣恭候墓”碑。墓前有翁仲、石馬等圓雕立像。祠內塑有蔣琬立身銅像。祠門有盛贊蔣琬襄助諸葛亮扶助漢室功業和高尚情操的楹聯︰“小心自可襄諸葛,大度尤能恕二楊”。

費禕墓
位於昭化古城東門一公里處的路邊一農舍旁,現存土墓一座及石碑二塊供人憑吊。
費  死後葬於昭化西門外,其墓歷代有培修,自明代以來規模更加宏大, 墓地四周有圍牆、神道、牌坊、碑亭、費公祠、草堂等,清代雍正十三年,果親王送六世達賴喇嘛返回西藏時路過昭化曾謁費  墓時題宣“深謀卓識”匾。
可惜,現下的費  墓僅存土半堆,高約3米,墓碑二塊,一題“漢尚書令費公敬侯墓”,一題“蜀漢大將軍錄尚書事成鄉敬候費禕之墓”。旁立“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石碑。現下當地的老百姓還親切的稱他為費大將軍。

向寵墓
在四川成都北公園內。西元240年,向寵征漢嘉郡少數民族遇害,相傳他待士卒寬濃,死時,士卒奮力搶回尸體,運至成都安葬。清代末年尚存墓塚,墓碑。今僅見  土遺址在園內東北角。

鄧芝墓
位於四川廣漢市向陽鎮,資料不詳。

南充譙周墓
譙周,字允南,三國時蜀漢巴西郡西充國縣(今南部縣)人,卒於西元 271年,終年70歲。譙周曾在安漢居住過,故宅在今順慶城區五裏店譙賢鋪,其子譙熙遵父 囑言,將靈柩運回原籍安葬。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徙墓于城西 十裏,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仍迎歸葬于縣署後,萬曆初移葬縣署 西北隅(今南充市工人文化宮大門內)。“文化大革命”中,譙周墓被損毀, 1988年,原南充市人民政府撥款修複,墓地移入工人文化宮後院大花園 中。從花園正中過筆柏行道,登十二級石階即上墓台,墓前立一石碑,書 “漢譙周墓”四個大字。墓後有一道高約4米,長10.4米的粉白牆壁,正中 鑲嵌黑色大理石,陰刻隸書《漢譙周生平簡介》。墓右側一道高3米,寬1.91 米的粉白牆壁上,陰刻隸書《重建漢譙周墓碑記》。墓台前沿兩側及左右方 均砌有石欄杆,以供游人憑吊瞻仰之後憩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7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繁体字!!

lz,最近很勤发贴!!!
准备挖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7 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喜繁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迟D会好唔得闲
所以趁有时间发下贴~~~
PS.睇得多自然会中意繁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7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会写繁体字的路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7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做咩感积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时日无多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7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想葬在上面的哪个墓,我有空去探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睇12F嘅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7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呃分贴
对d坟墓无兴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LS你呃得少咩
我对三国历史好有兴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7 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长```的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后院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广告业务Q|工大后院 ( 粤ICP备10013660号 )

GMT+8, 2025-11-3 06:1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