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07-5-7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蜀漢
劉備墓
史稱“惠陵”,位於成都市武侯祠內。陵墓占地2000平方米,封土高12米,有一道180米長的磚牆環護。陵前有“漢昭烈皇帝之陵”碑,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立。史載,劉備於223年4月病逝於白帝城後,運回成都安葬;墓中還葬有劉備的先後死去的甘、吳二位夫人。劉備墓現有匾“漢昭烈陵”“千秋凜然"對聯︰“一杯土尚巍然,向他銅雀荒台何處尋漳河疑塚;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鱗古道令人想漢代宮儀”。
武侯墓
位於勉縣在定軍山西北腳下。墓地320畝,林木蔭 翳,古柏參天。墓高5米,方圓60米,四周遭砌以八卦形花牆。墓前豎碑一塊,上刻“諸葛亮武侯之墓”,墓後有“護墓雙桂”,高達19米, 胸圍1米左右, 樹冠如蓋,濃 蔭蔽塚, 清雅宜人。每年清明前後,有一年一度之廟會。數以千計的遊客,踏青瞻謁武侯墓,盛況空前。 初建於西元234年,陵園現存建築多為明、清兩代 修建。陵園占地24萬平方米,墓區古建築有四合院,房舍40余間,大殿神龕上有 諸葛亮泥塑彩飾坐像一尊,手持羽戾,神態自若。兩旁書僮像侍立,龕下兩旁是 關興、張苞塑像。東廂房辟為歷史文物陳列室;西廂房展示諸葛亮生平事跡。大 殿院中有碑石20余塊。大殿獻殿懸有匾額,均系後代名人讚頌之詞,如“漢代元 勛”、“懦夫將後”;對聯如“日月同懸出師表;風雲常護定軍山”。武侯墓在 大殿一,墓高6米,周長60米,青磚圍砌.墓呈南北向,取義北顧中顧,南立蜀漢。 墓後有古桂兩株,高碩遮蔭,人稱“護墓雙桂”。墓前碑亭豎一石碑︰“漢諸葛 忠武侯之墓”,雙桂之後有諸葛亮“寢宮”3間.陵園建築古朴,松柏常青,十分幽靜。
龐統祠墓
位於老陝路旁,距德陽僅15公里左右,祠墓為建安十九年(西元214年)龐統中流矢卒後,蜀漢昭烈帝劉備所建。墓基方圓10米,高4米多,由條石砌成圓形。祠三進四合佈局,石木架構(石牆、石柱、石漫、石柱廊、石窗),古朴敦濃、肅穆莊重。依次排列著山門、“龍鳳”二師殿、“棲鳳”殿、龐統陵墓。祠內存有龐統及諸葛亮雕塑像,歷代匾聯、碑刻、字畫等大量珍貴文物史料。
徐庶墓
位於河南許昌縣,資料不詳。
馬良墓
位於湖北省宜城市上大堰鎮,系衣冠塚。真墓位於山東省淄博市永流鄉永流村西北, 墓高17米,東西80米,南北32米,儲存一般。
關林
關林,又稱關帝塚,位於洛陽縣城南7.5公里。關帝即關羽,是蜀國大將。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吳蜀爭奪荊州,關羽在湖北當陽為吳軍俘殺。吳國把守關口羽的首級送到洛陽,企圖嫁禍於曹操,曹操卻以王侯禮葬關羽首級於城南。
初稱“關塚”,明萬歷年間始在此建廟植柏,稱“關夫子塚廟”。清初名“關帝陵廟”,康熙時稱“關夫子塚廟”,道光時改稱“關林”。清乾隆時加以擴建。今林園占地百畝,有翠柏800余株,殿宇廊廡一百五十余間,碑刻七十余方,石坊四座,大小石獅、鐵獅子一百余個。這裡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辟為洛陽縣古代石刻藝術館。
關林的主要建築均在中軸線上,依次為舞樓、大門、儀門、甬道、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坊、八角亭,最後為關塚。
大殿始建於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面闊七間,進深三間,高26米。廡殿頂,琉璃瓦覆蓋,五脊橫立,六獸揚威。正門上,有12幅明代浮雕木刻。說的是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等故事。
二殿五開間,廡殿式,門上懸掛著"光昭日月"匾額,是清光緒帝御題。殿中塑關羽怒視東吳像,左側站著手棒大印的關平、右側站著手持大刀的周倉。二殿左右各建有一座硬山式的陪殿,左為張候殿,右為五虎殿。三殿硬山式,面闊五間,規模較小,內塑關羽夜讀春秋像、關羽出行圖和睡像,故又稱寢殿。
八角亭建於清康熙五年(1666年),構築奇巧,別具一格。亭內有龜跌座石碑一通,高4.8米,碑頭雕龍,額題"勒封碑記"四字。碑的正面書題"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林",為歷代帝王對關羽的最高封號。舊時帝王墓稱陵,王侯墓稱塚,百姓墓稱墳,聖人墓稱林。關羽被尊為"武聖",故其墓稱"關林"。
關羽被過去歷代王朝尊為"武聖",是民間信仰者"忠、勇、仁、義"之楷模。關林古廟會已有四百多年歷史,前往關林朝聖之海內外遊客絡繹不絕。
關陵
位距當陽市城區3公里處,是埋葬蜀漢名將關羽尸骸的地方。東漢建安二十四年(西元219年),關羽敗走麥城被吳兵所殺,孫權怕劉備報殺弟之仇,將關羽首級獻與曹操,企圖嫁禍於人,將其正身以侯禮葬於當陽城西北。關陵開始是座土塚。自隋唐以來,歷代皇帝為關羽加封,使其成為武聖人,直至關帝,他的陵園隨之擴大,形成宏偉規模。明嘉靖十五年(西元1536年),已成陵園建築群,始名“關陵”,沿用至今。以後曾多次修繕,但仍保留著明代的建築風格。
現存陵墓封土高7米,周長70多米。墓門北向,有明代建的“漢室忠良”石牌坊。關陵建築群以宮牆相連,全是紅磚黃瓦,富麗堂皇。陵園中軸線上,由前而後依此排列著神道碑亭,華表,石坊,三圓門,馬殿,拜殿,正殿,寢殿,陵墓。兩側分設八角亭,春秋閣,碑廊等。正殿為主體建築,前檐懸“威震華夏”金匾。殿內供奉關羽父子和周倉的大型塑像,型式生動,威風凜凜,氣概不凡。寢殿內有台灣同胞捐資鑄塑的高3.6米,重800千克的關公銅像。寢殿後的墓塚,高7米,周長70米, 石為垣,加上石雕欄杆,刻有“巨龍如海”等圖案。墓前碑亭中,立有“漢壽亭侯墓”碑。整個陵園風景幽麗,古柏參天,遠山近水,四季常新,加之三國故事膾炙人口,關公品德世人景仰,於是常有海內外旅遊者結伴而來,拜謁憑吊。
周倉墓
在當陽縣東南,麥城之西2公里,相傳為蜀漢名將周倉安葬之地 ,墓在田中,略大於一般土塚,圓形條石砌墓。墓碑上刻︰“漢武烈候周將軍諱倉之墓”。1998年協天廟信眾捐資60萬元民眾幣對周倉墓進行加固,重建墓祠的台灣省宜蘭礁溪協天廟主委吳朝煌先生,將對周倉將軍重塑金身,以分靈儀式及安座大典告慰先聖之靈。
鮑三娘墓
在四川廣元市昭化古城北5公里外,有一座中型土墓--鮑三娘墓 (傳為關索之妻),南北長21米,東西長19米, 頂高為4米,是被盜後的殘墓,墓碑殘存,字跡依稀可辨,為“漢將軍索妻鮑夫人之墓”。
張桓侯祠
俗稱張飛廟,坐北朝南。位於閬中市城西,與著名風景區錦屏山隔江相望。總建築面積2500余平方米。三國時張飛受劉備派遣,率部鎮守閬中,並任巴西太守。221年劉備攻吳,為關羽報仇,臨發時張飛被部將張達、范疆所害,謚封桓侯,葬於閬中。張飛鎮守閬中達7年之久,閬中民眾慕其忠勇,立廟以祀之,始稱桓侯廟。
現存的張桓侯祠,是一組明清時期重建的四合庭院式建築群,由山門、敵萬樓、大殿、廂房、後殿、墓亭、墓和園林組成。
山門,為明代重建,四架椽屋,分心造用三柱,檐下斗拱六鋪作計心造。前有高2.5米石獅一對,龜跌雙龍圭額碑兩通,兩側各有9米長琉璃雕飾照壁,次間內各有戰馬、馬夫兩組著彩泥塑。
敵萬樓,明代建築。系頌張飛力敵萬人所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屋頂,上檐斗拱為四鋪作計心造,華拱兩側沿45出象鼻狀假昂,下檐斗拱清代維修改動,疊壘繁複,內柱承接上檐,為四瓣梅花形斷面柱。內有張飛部將子孫像四尊,高3米;石香爐一個,直徑1.2米。左右各接木牌樓一座,各施斗拱,牌樓兩側前後壁各嵌唐以來各時期石碑六通。
大殿,清重建,光緒九年間中治官率屬及民眾加以維修。面闊五間,歇山式屋頂,小式木架構建築,殿中塑張飛文身及侍從像三尊,內陳列張飛丈八蛇矛,點鋼鞭(原祠中遺物)、祭祀鼓、鐵鐘、鐵香爐。左右兩側壁嵌張飛八分書碑及清重建大殿功德碑等。左廂房陳列歷代文物,右廂房為張飛主要業績組像。
墓亭為重檐歇山式屋頂,內起一磚券,內塑3米高張飛武身坐像一尊,兩側有范疆、張達跪像,左右牆壁嵌有明、清石碑數通。亭後為張飛墓,墓為橢圓形,東西徑22米,南北徑32米,封土高出地面8米。墓上奇花異草與參天古木相輝映,寺姿異態,意趣橫生。
園林部分,為清代和逐年複修。主要有花園、梅園、桃園及休閑用房等。
勉縣馬超墓
位於陝西勉縣城西老城鄉馬公祠村。坐北朝南,與武侯祠相距約1公里處。
劉備稱帝後,升馬超為驃騎將軍,領涼州牧,鎮守陽平關(即現勉縣老城)。西元222年病逝於勉縣,並安葬在此。墓塚周長56米,高3米多。墓碑為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所立,上刻隸書“漢征西將軍馬公超墓”。現存大殿3間,東廂5間,碑碣5通。殿門楣上懸“漢 鄉侯”匾。
新都馬超墓
位於四川新都城南三裡處桂林鄉馬超村,其墓宏大,前後基地三畝多,墓周栽植柏樹,砌築圍牆,專人看守,春秋祭掃,嚴禁在墓內樵采、耕種、侵葬。墓前鐫刻有︰“漢驃騎將軍涼州牧馬公墓”的石碑。從新都去泥巴沱響水 前的道路旁,曾立有一高碩石碑上書︰“漢征西將軍馬公諱超之墓。”清宣統元年四川提督馬維祺書寫“英風常振”匾額掛於祭禮堂上。為紀念馬超,歷代政權都把這裡的基層行政命名馬超村。
趙雲墓
趙雲因曾在大邑戎兵防羌,故後主敕葬銀屏山麓。趙雲墓位於大邑縣城東1公里的銀屏山下。塚大如小丘,依山而建,氣勢雄偉泅周有石砌女牆,古柏森森。墓前有清幽雅靜的木架構四合院建築,正中豎有高2.5米、寬1米的墓碑,上刻“漢順平侯趙雲墓”七篆體大字,兩側刻有填金對聯︰“赤膽永枯江原父老,忠魂猶壯蜀國山河。”匾文“永烈千秋”。
在十年浩劫中廟及雕像、墓碑均招破壞。
為宏揚民族文化,重現趙雲雄姿,正定縣在原道光年間遺址上重建趙雲廟,並於1997年4月13日正式對遊客開放。新建的趙雲廟氣勢恢弘,占地12畝,總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採用仿明清古建築架構,其格局分為一進院、二進院。主要建築有廟門、四義殿、五虎殿、君臣殿和順平侯殿組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