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杨还差不多吧。只是他的一些言论现在看来都已经习以为常了
柏杨前几天看了一下。
觉得分析得深度还不够吧。
毕竟他也只是一个业余的历史学者。
专业与业余的不同,老师曾经说过一个很明显的说法,“你连找谁来问都找不到”。
这句话,深有感触。我之前的程序设计方面的问题,明明知道是很简单的问题。但要自己去摸索,却是那么地难。有人会说,这就是在锻炼你的学习能力。也许吧。不过,这种学习能力好像也不需要锻炼吧。总之我花了三四个星期去解决ADO问题,真的很晕。这些都已经不需要再学的东西了。只需要有个现成的答案就行的了。因为它的基本思想、基本理念我都已经知道的。
这就是专业与业余之间的不同之一。
柏杨自己也说自己学历史没有师承。虽然这样可以减少前人多多少少带有局限的结论的错误引导。但单靠一个人,穷一己之力来解决中国的文化问题,是很难的。
《丑陋的中国人》那篇演讲,前面关于文化的说法,我觉得和我现在想得差不多。但他却没有给出这方面更深的东西出来。我于是很失望。后面他讨论到一些中国人的品性的问题,我不知道这些品性能否归纳入一个更大更基本的品性进去不能。
而后,我想,这些思想我们现在已经是见怪不怪了,为什么在我们三四岁的时候(1986年左右),会被抓起来,这是一个什么现象?
是中国这二十年来言论自由了极多,还是台湾在二十年前,乃至大陆对这些言论都还严厉禁止。
不清楚。
我们没有那个穿越时空的本领与可能,我们只能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感受到与我们最近的、我们生活过并正在生活着的时代。
相对来说,柏杨能在那时候把这些东西写出来,倒也是不错的行为了。
这些问题,我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特别是前一辈的知识分子,包括大陆的。
很多知识分子,如冰心、钱钟书等,在文革期间都是严厉地反对很多现在看来很荒谬的错误的。好在他们的个人威望与组织的保护,他们才能够完保全身。
而柏杨冒着极大的风险,骂出这样的话来,然后,还真的被罚进牢狱10年,也够悲壮的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