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后院

 找回密码
 加入后院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43|回复: 4

[转]我们的英语在用垃圾教材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2-6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材究竟是怎么编出来的
编写教材是很不简单的。古时中国人学古文、古诗,《文选》《古文观止》《古文辞类纂》《千家诗》《唐诗三百首》是常用的教材,被视为经典之作。其编者如萧统、吴楚材、姚鼐都是杰出的文人学者。这几种书不过是古文、古诗的选本,对原作未作任何改写,也没有设计练习,至多把作品分门别类,就是这样在后世还是招致众多讥评。北京大学英语系的韩敏中先生,为了编写《北大英语精读》第一册(总计12个单元),投入了十年的时间。往往设计一道练习题,要花上一两个小时。所谓十年磨一剑,《北大英语精读》的品质获得了广泛的认同。
现在文化“发达”,教授、学者满街都是,谁都敢写书、出书。大陆一年出版书籍的种数超出现存古籍的总和。一般娱乐消遣的书质量差一点也就罢了,教材可是学生学习的范本,是教学的基本依据,编教材万万马虎不得。在全民搞科研的热潮中,教材遍地开花,层出不穷。北外著名博导某公曾告诉我,现在有人编教材是一帮人在宾馆里封闭式地住上一阵子,一天一课,十天半个月就弄出一本书。有的书错误百出、千出,令人不忍卒读。报纸上登过一篇文章说——如果没有印错的话——某种中学历史教科书错误有7000处。教材错了,要我们做老师的指出来实在为难,教材在学生眼里可是权威。
教材质量的高低,有编者素养的问题,也有态度的问题。现行几种大学英语教材,我最不满意的就是精读课文的选材。这几种教材许多课文缺乏文采,观点疏陋,读来兴味索然。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长期以来我们大学英语专业在培养内容上重语言不重文学文化的不良倾向,因为这些教材的编者早年都是英语专业毕业的。某些编者选材的指导思想我想大有商量的余地,为什么不多选一些名家名篇呢?
精读教材与脖子扭扭屁股扭扭
问:现在不是提倡多元化吗?为什么精读教材一定要选经典文章?
答:并不是一定要选名家名篇,起码课文的文笔、内容要过得去吧。深受欢迎的《新概念英语》第二册、第三册的课文多是幽默小品,并非出自大作家的手笔,但是写作水准很高。时文中文思俱佳的精品也不少哇。你看有些教材,这么多好文章他们不多选,偏偏拣些报纸上、互联网上只有三分钟寿命(南怀瑾先生语)半通不通的烂文章,也许编者本人多读上几遍都会烦,却拿来误人子弟,实在让人不能理解。这类课文除了背背单词,没有咀嚼欣赏的余地,作为泛读了解一下是可以的,放到精读里干什么,值得精读吗?精读课文是一本教材的核心,课文选不好,这本教材价值就没多少好说的。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学生考完试了,这些课本可能就扔进了垃圾桶,它们的历史使命就此便结束了。
现在的很多英语教材(不光指大学英语教材)课文侧重选时文,甚至见不到经典美文。文章可不比科学技术,绝不能说今天的文学一定比古时进步,今人的文章一定胜过前人。到今天学英国文学史的莎士比亚、狄更斯仍是人人必读。中国的《诗经》《楚辞》两千多年盛行不衰。《千家诗》《古文观止》几百年都被用作学古诗文的教材。中国古代除了应付科举考试的所谓制艺之文,学文章、读书绝对是以经典作品为中心的。以英语文学论,几百年来披沙拣金传下多少脍炙人口的名篇,英语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只有在这些名篇里才获得了最充分的体现,为什么舍弃不用呢?钱穆先生讲,学问如大海,鼹鼠饮河,不过满腹,所要喝的,只是一杯水,但最好能在上流清的地方挑。若在下流浊的地方,喝一杯浊水,要坏肚子的。课文是学生取法的范文,“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乎下。”取法乎下,那学到什么名堂?
有人还会说了,这些教材选的是今天流行的文章,今天流行的以后就会成为经典。这是诡辩。今天流行的海了,有多少能禁得住历史的检验流传到后世?何况是成为经典!再过一二百年,问那时的年轻人,几个人会知道现在流行的《还珠格格》《英雄》《心太软》?
要说多元化,现在一些精读教材的选文也谈不上多元。就说外研社《新编大学英语》吧,绝大多数是议论文,作者则多是美国人。美国经济是强大,科技是发达,但要谈到文化、文学,它立国不过200多年,跟英国比,嫩点儿。
选材的多元,必须以文章的品质为基础。早期的一些优秀教材,选文也未必没有考虑到多元,相反它们多元化的努力是相当成功的。如20世纪80、90年代通用的人教社高中英语课本,仅以第一、二册为例,课文论体裁有传记、小说、戏剧、童话、议论文、说明文等等,十分全面。科技文章有《污染》《太空行走》,人物类有《马克思如何学外语》《伽利略》《亚伯拉罕.林肯》。介绍动植物的有《冬眠》《观蚁》《竹子——最高的草》。体育类有《运动和游戏》。地理类有《大陆和海洋》。建筑类有《长城》。文学作品中,民间故事有瑞士的《威廉.退尔》。童话有丹麦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衣》和中国的《蚕花娘子》。短篇小说有较近时代的作品,也有传统名作的改写本如美国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所有这一切都是要报应的》是根据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双城记》改写的,剧本《项链》则改编自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同名小说。
我们大学是教育单位,起码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好文章、坏文章吧。时文中的优秀篇章可以选甚至多选,但也不至于把传统的名家名篇的空间全部挤占吧。一个受着高等教育的大学学生,成天只知道哼哼“脖子扭扭,屁股扭扭”,“叮叮叮叮咚,我要向你表白,叮叮叮叮咚我要谈恋爱”,这不叫多元,叫低俗。
 楼主| 发表于 2005-2-6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季羡林与报喜鸟西服--谈《21世纪大学英语》
《21世纪大学英语》投入使用的时间不太长。这套教材的编者在选文的多样性、时效性和练习设计上颇下过一番功夫,有些文章内容是比较新颖的,如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前言。校对、印刷的质量也是令人满意的。教材部头不大(《新编大学英语》学生普遍反映容量太大,我有个美国朋友甚至形容是intimidating),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经济负担。至于选材的问题,以第一册前六个单元为例,大多存在明显的不足。
先说第四单元。精读课文“The Washwoman”,作者是美籍犹太作家辛格。辛格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具有国际声望,可惜这样一位名作家的生平、业绩在教材中没有专条介绍。课文经过了改写,比照原作可知改写多有粗疏之处,原作某些关键的字句被删除了。不过“The Washwoman”算是名篇,这篇课文与第三单元的“Stevie Wonder: Sunshine in the Shadow”大致问题都不大,在六个单元的精读课文中是相对出色的。
第一单元的“Secrets of A Students”,对大学生如何提高学习成绩给出了八条建议。这篇文章的语言、思路大体没有什么毛病,而观点殊乏新意,多不过是老生常谈。外研社英语专业自考教材《综合英语》(二)上册第一课的课文“Twelve Things I Wish They Taught at School”,论题与此文相近,拿两文作一比较,则深度、广度、文采高下立判。后者的作者卡尔.萨根是美国知名的天文学家、科普作家,文章是他为中学生写作的。他的一些建议立意高远,而论述又是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如作者说,我们的星球上95%的居民都不是美国人,只教授美国一国的历史是不够的。除了单词拼写、语法、数学以及其他一些重要学科的知识,老师还应该讲授那些有益于我们长远的生活,有益于国家的繁荣昌盛,有助于开创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使人民生活更幸福的学问。萨根认为不仅仅要学习自然科学,也要学习文学、艺术、音乐,接触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他说:“If such a work is hundreds or thousands of years old and is still admired, there is probably something to it.”他还指出,我们的生活需要热情,我们生活在一个自私的时代,自私使人们的生活变得空虚、寂寞。人类未来是可以互相关爱的,不过美好感情的培养需要我们共同去努力。作者提出的学习的具体方法既实用又有效,比如他建议挑选一样自己感兴趣而有难度的东西努力学好,这样以后学其他的东西也会自信得多。全文语言明白晓畅,过渡自然,语气慈详,立论中允,文采、立意均远胜于“Secrets of A Students”。
第二单元的“Conversational Ballgames”把西方人的谈话比作打网球,把日本人的谈话比作打保龄球。这种差别蕴含着深层的文化背景的差异,作者对此却避而不谈,在介绍了网球、保龄球打法的特点以后,全文就戛然而止。
第五单元的“The Language of Compromise”就更加莫名其妙。此文大意是Ted和Mary结婚以前一次外出度假,因为爱好不同而就白天活动的内容达成妥协,Ted去山里徒步,Mary呆在宾馆晒太阳。婚后喜得一子,在取名的问题上二人争执不下,丈夫说叫Robert合适,妻子则喜欢Lawrence。请教了三大姑八大姨,最后达成妥协,两个名字都用,孩子便取名为Robert William Lawrence。此文思维的深度,似乎停留在小孩子办家家的水平。读完全篇,读者还是闹不明白什么是“妥协的语言”,怎么用妥协的语言。第11段作者用了十行的篇幅不厌其烦地介绍了八位亲友的职业、爱好、思维倾向,而这些情况与他们取名的建议毫无关系。
第六单元的“Nerds and Geeks”抨击了美国社会中反知识、轻视勤奋读书者的倾向。作者的愿望是美好的,论述则流于浮泛、肤浅,停留在以现象批现象的水平上。作者没有认识到这种倾向的出现,是和工业化高度发展,以及近代以来西方重物质轻人文、厚今薄古的文化取向密不可分的。类似的危机广泛存在于欧洲、日本以及处于迅速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非独美国为然。问题的严重性似乎也被夸大了。文化不论,众所周知美国的科技竞争力一直是领先于世界的,美国吸引的海外科技人才也是各国最多的。因为抓不住问题的根源所在,作者除了空喊“美国的文化必须改变以适应时代的要求”这样不着痛痒的口号之外,实在提不出任何可行的解决危机的办法。
文中的几处提法颇值得推敲。比如作者对“书呆子”的描述,说他们读书用功而拙于交际,而实际上两者完全是可以协调的,会读书的未必非“呆”进去不可。中国古人便一直倡导读书和生活实践相结合。作者说,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大学教授是最受人尊敬、薪酬最为优厚的,而美国不是这样,在美国一个普通的职业球员比一流大学的教授受到了更多的尊重,挣得了更多的收入。作者说的“世界上的许多地方”,可能是指上文提到的多数工业化国家以及美国在东亚新兴的经济对手。在中国,长期非常严重的“体脑倒挂”现象直到近几年才开始从根本上改观。欧洲的情况我不太了解,但在英国也有民谚说“当教师的不如修管道的”(《环球时报》2003年1月23日),可见教师收入低在美国以外的国家也是比较普遍的。职业球员和大学教授工作性质不同,他们收入超过大学教授本不足怪,超过美国总统都不奇怪。大学教授致力于学术的追求,获得的回报(包括精神的愉悦)不一定仅仅表现为薪酬的高低。社会对他们的价值的认定所持的标准与对球员是不同的,不好说球员受到了公众更广泛的尊敬。在精英群体中显然大学教授更受推崇。作为文化人,大学教授有自己的体面和尊严。球星可以做广告、出写真集赚取大笔收入,让季羡林先生在电视上飞个媚眼,“我爱报喜鸟,报喜鸟西服”,我们能想象吗?
泛读课文这里只举一例。第四单元的text B “A Good Name”开头记述了作者16岁时因父亲素有守信用之名成功地赊了一次帐的经历,这件事本来用几句话就可以表达清楚,而作者用去了全文近一半的篇幅,描述了不少无关痛痒的细节。作者认为吸毒、酗酒、盗窃、使年轻女子未婚先孕(这事也不能全怪男方,一笑。)这些错误的行为,是因为人们不珍惜好名声、缺乏羞耻感造成的。他本人之所以能考上大学,也正是由于他努力想要保持家庭好名声的结果。不述不良现象的生成,有极其复杂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并非人们不顾惜好名声可以完全解释。作者的家庭之所以有好名声是因为他们全家人品行高尚、诚实守信,是否能保持这种名声与作者的受教育程度没有直接关系。他考大学的动机显然不具备普遍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2-6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潘长江改打NBA——以下谈《大学英语》和<<新编大学英语>>

外教社的《大学英语》作为通行教材在全国使用了十多年,精读分册选用的课文,相当一部分是出色的,但不可否认也收录了一些粗糙、低劣的作品。什么是好文章呢?套用老话说主要是艺术性、思想性两方面。语言精致、行文流畅、布局谋篇合情合理,这是艺术性的要求;观点要站得住脚,思维要有深度,论证要严密,这是思想性的要求。单说思想性吧,《大学英语》有些课文蛮好笑的。
先举第一册第四课“Turning off Television, A Quiet Hour”为例。这是一位外地的同行在开会时与我聊到的。此文讲看电视过多的危害性,作者给出的解决办法是通过立法,把黄金时段的节目禁播一小时,然后人们就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听故事、与家人团聚,家庭生活会更加稳固,孩子们的读写能力也会因之提高。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怕看电视耽误时间,关掉不看不就结了吗?黄金时段立法禁播是不可能的,电视台需要广告收入才能生存。况且也不能干涉其他人看电视的自由吧?工作累了一天,好不容易下班吃完饭想休息一会儿,不看电视干嘛?
第三册第八课“Daydream A Little”,作者认为daydream不一定是坏事,并从科学的角度进行了一定分析,这问题不大。不过后半部分作者说什么daydreaming对成功有好处,建议每天花一段时间专门做白日梦,可以增大成功的机率,这就过于功利了。古往今来成大事的人物多了去了,从来没听说他们成功与每天抽空做白日梦有什么关系。我想发财想了半辈子,至今依然是穷光蛋。
第二册第六课“The Making of A Surgeon”,作者Dr. Nolen是美国一个外科医生,他认为他成功的关键在于有充分的自信。范仲淹说“不为良相,必为良医”,因为做个好宰相、好医生可以济世救人。鲁迅先生当初东渡扶桑,也正是抱着学医救国的信念。但是纵观这篇课文,看不到一丝的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倒是处处流露出作者争强好胜、盛气凌人的个性。Nolen说,作为一名外科医生,“He has to feel that he’s as good as and probably better than any other surgeon in the world.”工作出现了差错,他的态度是“… if I wasn’t able to make a mistake, chances were that no other surgeon could have (avoided mistakes), either.”这位Nolen老兄要是碰到了神医喜来乐,只怕又是一个王太医王天和。
成功的要素究竟是不是自信心一个方面呢?天资、勤奋、环境、师承、方法、机遇、时代、他人的支持等都一样重要。著名学者胡孚琛先生总结他的治学经验,把成功的要素归纳为志气、毅力、方法、兴趣、功力五个方面。胡先生说:“志气是要意识到自己的一生对社会和历史的责任,从而树立起时代的理想和抱负,寻找一个值得为之牺牲的大目标。毅力则是一种自强不息、不屈不挠、不达目标永不休止的精神。方法是治学的艺术,可以驭繁易简,事少而功多,直指目标和功效。兴趣可化困苦为快乐,调动全副身心从事事业,并可使精神出神入化,迸发出创造性的灵感。功力则是积累广博的学术功底,将灵感和创见在逻辑理性的审视下冷却为新的学术成果。”胡先生谈的是治学,他的经验也正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治学的共同经验,其全面、深刻,境界之高远,胸怀之博大,胜出Dr. Nolen固不可以道里计。
《大学英语》的课文,思想观点出现纰漏的远不止上述三篇。选材还存在其他一些问题,如相当多的老师反映,第四册课文总体上比较枯燥、呆板,缺乏可读性。文采、笔法、结构方面,这四册40篇课文大体还是过得去的。外研社《新编大学英语》的选材,相当部分的篇什则文笔、谋篇皆乏善可陈,内容也无趣味性可言。课文难度缺乏递进的坡度,第一册第一单元的in-class reading “A Good Heart to Lean on”难度似乎超过了第三册的一些课文。文思兼优的好文章,除了上述这一篇,还有海伦.凯勒的一篇散文较受好评,其余则不多见。NBA球星卡尔.马龙向不以文才见长,不知何故他的文章也收入了in-class reading。
这里简单分析一下第三册第六单元“Success”的基本论点。In-class reading的课文是“The Key to Success”。这篇文章很长,有1346个单词。该文的作者认为,是干劲和意志,而不是了不起的天生才能,造就了艺术家、运动员所取得的非同寻常的成功。这种说法很搞笑。如果天才不重要,试想让潘长江先生去打NBA,只怕骨头累断都不会有出头之日。孔子常叹息“才难”,人才难得,天才尤为难得。齐宣王对淳于髡说:“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也。”(《战国策.齐策》)英文中的“人才”一词是talent,本意指的就是天生的禀赋。如果说单凭勤奋就可以成功,奥运会上单项比赛金牌只有一枚,摘金夺银蜚声世界的运动员不过几人而已,其余衮衮诸公,难道都是好吃懒做、投机取巧之辈?某个非洲原始部落的年轻人,无缘接受正规教育,就算他再发奋图强,智商再高,*折树枝、捡石子做研究,能指望他有朝一日捧回个诺贝尔科学奖吗?并不需要研究者的统计数据,稍稍动动脑筋都会明白这个道理。该文的作者还强调家长的因素对一个人的成功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因为根据他所依据的调查案例,“在几乎每一个成功的例子中,家长都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无父无母的孤儿成才者并不罕见,不知又作何解释。
该单元的课前讨论,引用了爱迪生的名言:“Genius is 1% inspiration and 99% perspiration.”教师用书对此的阐释是“Hard work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for a successful person. Inspiration is essential, but only constitutes a very small part.”。我对此疑问有四:一、如上所述,成功的要素不止一条。二、爱迪生是天才,当然可能认为天才并不重要。俗语云“饱汉不知饿汉饥,有的不知道没有的”,话虽粗陋,道理是清楚的。三、爱迪生是大家,说话自然会把握分寸,别人向他请教成功的经验,他必定不会吹嘘自己天才如何了得,给人以高傲自大的印象。勤奋则是人人可行的,爱迪生强调勤奋,也许是为激励后学。四、爱迪生的工作有特殊性。他是发明家,他的发明主要是一个人在实验室里*单干研究出来的。他对成功要素的理解,也许不免偏颇。从事其他事业倘要成功,恐怕光*勤奋和天赋是不够的。——教师用书的分析肤浅之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10 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well, 21st Century is pretty good a textbook. most of its articles are well selected and interesting. The only dis may be its exersice part, just a bit more difficult.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10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英语,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后院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广告业务Q|工大后院 ( 粤ICP备10013660号 )

GMT+8, 2024-5-20 22:2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