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5-4-7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务理篇】) E& o7 f! b& ^1 A/ q. d. [
; [9 a4 S, b, y0 [ 口述人:老冒
5 N1 S5 q, \4 [( S
2 Z, L% u, H' `) x" S( z 职业背景:企业营销咨询专家、著名刊物专栏作家 ! i% H* \ M1 Q- n; |9 D, Y4 @
, W9 N4 X0 u$ K2 G" j 个人感言:斯文扫地
" ?) A3 t& {# ^
[8 o$ p+ X p6 p/ D0 i 斯文扫地,这就是我在招聘过程中最突出的感受。
9 [' Z2 ^4 W( }. K$ @, R' l; B% z% U
8 M! k3 a* B$ v- |& p 我就听过一次杂志社总编在工作会上的讲话,他说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不像读书人,缺乏基本的阅读热情。不读书不看报只上网的人能当好编辑吗?杂志社订了这么多报纸刊物,油墨清香地拿进来,再油墨清香地拿出去,没有人有兴趣去翻一翻,这么下去怎么行?让编辑部主管一定要敲打好那些年轻编辑——特别是新编辑!想凭着一点儿机灵劲儿就干好编辑记者?想什么呢?
, @# Z# K7 H) w9 O. |7 ?3 m" J
9 W5 S% q0 R! `+ V# R9 I 总编发火是有原因的:一个大学新闻专业毕业的女孩子,模样看上去老成持重,平时表现得虚心好问。大家对她印象都不错,所以破例让她临时顶夜班编辑,看看清样。在一篇有关台湾局势的评论稿子上,这女孩子在“连战”、“宋楚瑜”名字下打了重重的红色问号,批注“建议在有关人名下面加上注释”;又在“个中三昧谁能解”旁火气十足地重重批注“这种拗口的句子以后不要再出现”……
& e& A" E& U' w
. ]7 l! O, ^+ Y7 u7 N/ k7 j& E 值夜班的副总见到这篇被改得满天花的稿子,一开始脑门一凛:怎么?!都快发稿了,还有那么多问题?再仔细一看标注的那些话,那感觉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整个就是“我晕”,那女孩子早已下班回家了。
" E* z, k @. i+ W( @& I
! b1 b# H0 o+ v& A5 l1 }; j 这副总亲自“救火”,连忙张罗着把那篇改坏的稿子又给改回来。第二天,副总把那女孩叫到办公室一阵猛训,问她:“你不知道的人名,就能断定读者也不知道?你为什么不把布什、布莱尔也加上注释?你又凭什么断定‘个中三昧’是酸文假醋?”
0 n. P4 R5 I6 X3 z' o, _' Q& K- {5 j: N/ c3 x9 H5 a# T
那女孩不服气,说“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副总一句话把她顶了回去:“这不是角度问题!这有个客观标准的!”女孩又说:“这可能怪我过于谨慎了,其实这些人名我都知道……”副总当时就拍了桌子:“你还在找托词?什么‘过于谨慎’?就是你的知识准备不足!你可以不做事,但是请你不要帮倒忙!”
& A! p. Z$ K5 M2 \- K1 |" t. I0 i$ R- @& C! o$ L( ~7 `1 a R
“帮倒忙”一说出口,女孩子大概觉得副总侮辱了她,哭着跑了……这事被捅到社务会上,所有的人面面相觑,半晌总编才说了一句:可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