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后院

 找回密码
 加入后院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小薇

作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24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到现在还搞不清楚小薇的底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9-24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定景换点,从不同侧面描写景物,使景物特征毕现的写法。
??2.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用词以及多种修辞的作用。
??3.理解作者寄情于景表达的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托物言志  定景换点  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领会“空中楼阁”的优美意境,理解作者寄寓于小屋的生活理想。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 2、感知全文 3、分析语言  4、课文分析  5、全文小结
          6、布置作业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散文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即具有诗一般的语言,画一般的意境,还有深蕴的人生哲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李乐薇先生写的《我的空中楼阁》就是一篇融诗情、画意和哲理为一炉的绝妙好文。
    我们在初中时学过刘禹锡的《陋室铭》(可让学生集体背诵)。今天我们来欣赏台湾现代作家李乐薇的一篇散文《我的空中楼阁》,也写的是自己的居室,使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现理想生活和追求的。
《醉翁亭记》名句------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登幽洲台歌》名句-----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岳阳楼记》名句------  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作者简介:李乐薇(1930~ )江苏省南京市人。早年曾肄业于上海大厦大学,后一直在台湾从事文艺教育工作,是台湾当代散文作家。她的散文作品,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含蓄,善于借助富有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无形的主观意念,刻意于意象的经营,能够运用有声、有光、有色、有味、有形的物象幻化暗示出微妙的“自我的情绪”,透露着浓郁的现代派艺术信息。  
二、感知课文  
  1.设置悬念:题目有怎样的双关意味?
    *“空中楼阁”,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折射而出现的虚幻的楼台景物,后多比喻虚构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理想中的生活地方。(海市蜃楼)  
    2.进行分组朗读,同时品味清新淡雅的优美语言。
   3.分析写小屋的观察角度,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抓住文章的脉络,文章的基本内容就迎刃而解。
提问:文章从内容上可分几部分?每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全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8段)立足于小屋之外,定景换点,从不同方位和角度描述小屋与周围环境间的关系。第二部分(9~18段)立足小屋,从不同侧面描写周围环境与小屋的关系。前半部分侧重写小屋之美,后半部分侧重写小屋中的生活情况。  

板书1:

  观察角度:远望一近观一远眺一仰视一俯瞰。
   理清“文脉”(同学闭上眼睛,在脑海里勾勒出你想象中的“空中楼阁”): 开头描写小屋“立于山脊的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容易让人产生凌空之感;其次“近看改为过观”,树遮掩了小屋,只看到建筑的线条、屋檐、窗等,很有凌空而起之势;再次,它有无限大的“领空”作“开放性院子”,而山路则被叫做“空中走廊”;最后点明,夜景中的小屋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定景换点”的写法由此体现。
  
三、 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思考问题:你从哪些方面体会出本文笔调清新、语言优美的艺术特色?  
  明确:①诗化的语言和错落有致的对称句式,显出轻快的节奏,富有韵律美。例如:
  写小屋与树的语句:“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
    写小屋若隐若现的语句:“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似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
  写小屋带给自己美好感受的语句:“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的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了那些山坡。我替山坡起了个名字,叫幸福的阶梯,山路被我唤作空中走廊。”  
     描绘小屋迷人夜景的语句:“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夜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四、课文分析  
  1.引导学生找出能体现作者生活情况的语句,理解其含义。
  如:写自己小花园时说 “开放性的院子”、“有形的围墙”侧重表现“无形的围墙”,目的是说小屋环境“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在这种环境里生活是何等心情舒畅,自由自在。描写破晓和入暮美景时,可以看出作者在观察过程中有难以言传的享受,作者还点到,小屋是“快乐的起点”和“幸福的终点”,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小屋的喜爱之情。
  2.引导学生讨论
 (1)文章反复写山、树和屋,原因是什么? (课后练习一)
  明确:山、树、屋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前两者是自然景观,后者则是人文景观,人与自然不可分离,表明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2)文章写“无形的围墙”和破晓、入暮时光线的变化,有什么深意? (12自然段)
  明确:大自然的美是无与伦比的,人生活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是自由而幸福的。
  (3)疑点讨论
  小屋究竟是真是虚?
  此处自由交流,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没有标准答案。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中没有讲解的题目(4、5)。
    2. 抄写两句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分别模仿该句各造两个句子。
    3. 总结本文与《荷塘月色》在比喻的运用上各有什么特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9-24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课时
一、 修辞手法
       比喻:一是喻体新颖奇特、形象传神。二是比喻形式变化多样,文中既有明喻、暗喻、借喻等基本形式,又有博喻、倒喻等特殊形式,极大的增强了美的感染力。可让学生依次指出文中的比喻句,引导学生鉴赏这些比喻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一)前后相承,相映成趣
1、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讲解)
以“山”为“眉黛”,“小屋”为“眉梢的痣”,后一个比喻因前一个比喻生发、引申而来,因此两者的关系显得特别的紧密。渲染出玲珑柔和,清新自然的情状。 非常独特、自然,而且富有美的韵致,不仅点染了小屋的醒目、清新、玲珑,而且两处配合自然、融合,浑然天成,令人浮想联翩,美味无穷。

2、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学生讨论)
不是着眼于比喻物的相似,而是比喻物之间的联系,从花与树、面庞与姿态的关系来整体理解这个比喻更为贴切形象。

(二)接连设喻
1、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讲解)
先设像“鸟”一喻,紧接着又加上了似“蝶”一喻,更显出小屋的动态美。
2、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学生讨论)
不能机械拆分比喻和被比喻的关系,从整体入手,把“山上有了小屋”喻为“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赋予静止的物体以运动的情态,使山在有了小屋后产生无限的生机。以动写静,美景连动,令人浮想联翩,使景物有了活力,有了灵气。

(三)想象丰富,比喻奇特
1、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讲解)
与上文的“有形的围墙围住一些花”形成映衬之美,独特新颖。
2、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的花蕊绽开了一些,好象层山后退了一些……(学生讨论)
精彩绝伦的比喻。 “小屋”和“山”本来都是静物,如照实状写,那就平平无奇,然而作者在这里化静为动的比喻,就异常传神地写出了静态景物因光线的变化给人造成的动态感觉,将“小屋”和“山”都写活了。排比、比喻结合 。
思考问题:哪些句子体现了动静的糅合艺术特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动静景物的组合艺术往往会产生奇妙的表现效果,互相映衬,相得益彰是糅合的艺术要求,文章正是把盎然生机糅进静态景物之中的。如“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这一节,动静糅合,产生了意料不到的美感。
二、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①小屋及周围环境与尘世有什么不同?
  明确:宁静、优美,让人心情舒畅,感到自由、幸福。
  ②写小屋在山上有什么意图?
  明确:小屋脱离尘世,自由,表现作者对自由和生活的热爱和对独立人格的向任。
  ③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关系怎样?作者为什么把景物写得那么美丽动人?
  明确: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是融为一体的,写外在景物,实际上写内心愿望,绿树,鲜花等都带上了作者情趣和志向的色彩,正因为作者对这些美景深爱情笃,才写得如此动人,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三、 通过学生讨论揭开悬念:本文标题 “我的空中楼阁”有几层含义?
  明确:含义是双重的:①指山上的空中小屋;②喻指作者美好生活理想的心灵追求:自由。安静、独立的生活。
  第13段点出作者向往“独立的”、“安静的”生活,能够在自己的小屋中享受着“美梦”,这似乎是人世间最完美的生活;在小山上的小屋与自然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无须挂画,门外有幅画──名叫自然”,这应该是作者心里最完美的境界。然而,这种摒弃世间物质享受,追求内心清静,远离尘嚣的生活真的可以存在吗?作者的清梦真的可以做下去吗?文章在13、15自然段中明确地暗示了这种理想状态的生活就像文章的题目那样是个“空中楼阁”。“空中楼阁”本身就是一语双关,既指我心爱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云天的楼阁,又指心爱的小屋犹如虚无缥缈的梦境那般美好,暗示这梦一般的境界,正是作者理想中远离尘嚣、恬静安宁的生活环境,是作者幻想中超然物外的理想王国。所以在文章结束时,作者用极优美的语言描绘出“雾失楼台”的情景,小屋太完美了,所以在世间是不可求的。作者巧妙地把实景与虚景,自然景观与人生理想有机交融在一起,有实有虚,虚实相生,开拓了深邃的意境,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板书2:

四、总结、扩展
  我们是以本文作为范例来解读的,但是我们的视角不能仅仅局限在对本文的阅读上,除了学习“定景换点”写作手法 (与移步换景的《雨中登泰山》)和新颖奇特的修辞手法之外,还应该从多角度去欣赏和学习,例如:化用诗句、对比阅读以及文章本身的音乐美和画面美等等。
    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明月丽日、白云彩霞、瑞雪苍松等等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无限情思和理想,鉴赏时不能拘泥于景物本身,而要通过景物的特点,领悟作者寄托的深意,由表象到思想,由有限到无穷,由具体到空灵,由物态到人情,这样才能真正品散文之美。
    台湾作家李乐薇通过对自己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小屋)及其周围环境的描写,寄寓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以及她积极而坚实,乐观而执著的人生追求。其实,在滚滚红尘中,在茫茫人海的现代都市里,人们又何尝不想靠近可爱清纯的大自然,走进这样一个适于心灵散步的“空中楼阁”,因为那里人与自然达到了十分的和谐,人的生命个性达到了百倍的张扬!  

五、布置作业
   1、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用200--300字描写你心中的“空中楼阁”或者结合本文大胆想象作者的小屋之内是什么样的摆设。 
补充材料:
比喻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各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比喻的种类:
  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明喻的典型形式:甲像乙一样。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词,有时不用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博喻:接连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比喻的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    2、化深奥为浅显    3、化抽象为具体    4、化冗长为简洁
与《陋》的异同:
相同点:两者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主题思想;都是写自己的居室。
不同点:①体裁不同《陋》文是铭体,首尾有议论,中间是记叙;本文是写景抒情散文。②《陋》表现的是封建士大夫的清高思想、安贫乐道的精神;本文表现的是现代人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③《陋》着重写室内生活;本文突出小屋周围的环境,将小屋置于大自然中去观照。④《陋》文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批判官场生活;本文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则含而不露。
化用诗句:
“山如眉黛”——“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
“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帆”——“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雾失楼台” ——“雾失楼台,月迷津度,桃源望断无寻处” (秦观《踏莎行》)
“山也虚无”——“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王维《汉江临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9-24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花未眠》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2. 领会作者在文中对美的感悟。
3.引导学生努力从生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2.领会作者在文中对美的感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1. 讨论式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
一束花的开放会使人焕发出瞬间的美的领悟,听到了花开的声音是孩子对花开的领悟,看到花在流泪是杜甫对国破家亡的领悟,紫藤花的茂盛是宗璞看到了生命力的领悟,花在笑小草在睡觉是游人对花草也有生命的领悟,今天,我们来欣赏曾获得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笔下的花未眠也是作者对海棠花的灵动生机和灵魂的领悟。
(幻灯:一朵花;显示课题:《花未眠》)
二、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并领会作者在文中对美的感悟。
1.教师提问:作者对凌晨四点发现海棠花的美是如何描写的?
学生回答,师生分析。
明确要点:“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 “大吃一惊”“花在夜间是不眠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他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教师接着提问:关键词“大吃”“才”“更”“哀伤”具体如何理解呢?
师生分析:(1)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美在一瞬间被发现了。因为这虽然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我”是第一次真正意识到,而且这在夜中绽放的未眠之花显得格外的美。
(2)“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说明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
(3)海棠花在夜间是不眠的,凌晨四点的海棠美丽芬芳,然而其盛放的美却无人发现,无人欣赏,所以说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教师补充:川端康成在《美的存在与发现》一文中也提到了对在酒店看到的玻璃杯的美的描述:卡哈拉-希尔顿餐厅的长条桌上,一排整齐的玻璃杯,闪着点点星光,将作为由夏威夷和檀香山的日辉天光海色绿林组成的鲜明的象征,终身铭刻在我的心中。一排在常人看来并不注意的玻璃杯瞬间邂逅于他,产生了玻璃般晶莹的美感。
2.教师提问:如果说刚才文中是作者对发现花未眠的一些阐述,那么文章第3段紧接着由发现花未眠产生了什么感悟呢?
学生默读第3段,然后

相逢一笑 22:09:26
  一.作者简介:<br>
川端康成,1899年生于大阪。中学二年级时,川端就立志做一名小说家,从此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小说《伊豆的舞女》奠定了他在日本文坛的地位。代表作有《雪国》、《千只鹤》、《古都》等。这些作品以“丰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川端康成因此在1968年成为了日本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在文学领域中,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获得者和传播者。但由于三岛由纪夫自杀事件的刺激,1972年川端康成在家里煤气自杀。<br>
二.理清脉络:<br>
    提示:应当注意一些段落中的中心语句。<br>
    引子:“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为什么?因为这虽然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我”是第一次意识到,而且这在夜中绽放的未眠之花格外美丽。<br>
    慨叹:“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br>
    美的获得:“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任何一件细小的东西都可能引发人的美感。<br>
    慨叹:“我们仔细观赏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br>
    文中说“许多时候我们是从他们描绘的花画中领略到真花的美。不仅限于花”,如何理解划线的句子?<br>
    作者对“不仅限于花”的拓展主要是通过举例来完成的。<br>
    1.“两件小青铜像”<br>
    2.现实中的小狗与“宗达所画的小狗很相似”,深深的理解了宗达的写实精神。<br>
    3.由京都晚霞联想到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说明从二人的作品中都可以领略京都晚霞的色彩。<br>
    明确:不仅从花画中领略真花的美,而且可以从艺术作品中领略到自然之美,即从艺术美中审出现实美。<br>
    自身经验:“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有些人看到罢了。”<br>
    结语:照应开头,突出美是无限的,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br>
三.文章主旨:课文从花未眠这种自然现象引出对自然美的探讨,强调自然美是无限的,美是邂逅和亲近所得,艺术创作应该注重写实,表现自然美。<br>
四.阅读理解:<br>
    1.第二段中,“我”为什么“大吃一惊”?<br>
    提示:先从上下文找出相关句子,再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转换和表述。<br>
    答案:因发现花未眠,发现盛放的未眠之花格外美。<br>
    2.第八段中,“我”为什么又“吓了一跳”?<br>
    答案:发现小狗的样子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十分相似。<br>
    3.作者在文章第四段引述了雷诺阿、米开朗琪罗的例子,目的是什么?<br>
    提示:结合上下文,应从对美的感受能力的角度来理解,并注意两人引言中的“死亡”及上文中的“无限”两词。“死亡”意味着终结,意味着“进步”的停止,它与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样的意思。至此,作者引述两例的意图显而易见。<br>
    答案:以这两个艺术家为例,说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br>
    4.第五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一朵花”也是好的?<br>
    提示:注意第三段中“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句和文中“一件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关”句,结合分析可知,这句话是从自然之物对于美的启迪的角度来说的。<br>
    答案:“一朵花”也可以发展人感受美的能力,引发人发现自然之美,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br>
    5.对这篇散文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br>
    A.文章以“我常常不可思议的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开头,但文章内容却并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问题,作者其实是要强调对“微不足道”的现象的发现与思考。<br>
    B.文章借“花未眠”,批评了日本社会中从事艺术创作的人不认真观察社会的弊病,常常出现拙劣之作,因此作者慨叹“自然的美是无限的”,而“人感受的美是有限的”。<br>
    C.文章通过描述罗丹与玛伊约尔的创作风格的不同,进一步强调细致观察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作用;又通过“我”的小狗与宗达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相像的叙述,表明艺术需要“高尚的写实精神”。<br>
    D.作者写自己观察晚霞时,联想到长次郎的名茶碗和繁二郎的画,,说明好的艺术作品是可以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的,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是可以彼此融合的。<br>
    E.作者从凌晨发现花未眠写起,引导读者思考关于美与审美的问题,文章具有启发性。以“海棠花”“小狗”“晚霞”这样的形象来阐述自己对美、对感受美的认识,可谓深入浅出。<br>
    解析:B项对艺术创作的批评已显牵强,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扯上关系,更属无稽之谈。C项举例是为了说明“我们可以从艺术作品中领略到自然之美”,而我的小狗与表达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相似的叙述,则是为了说明艺术之美与自然之美的融合同样可以使人领略到自然之美的道理。<br>
五.扩展阅读:<br>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br>
花未眠    朵拉<br>
无意中收到一束花。<br>
等待许多年,以为等不到的花,却于某个夜晚的筹款宴会上,出乎意料地收到小小的一束,只有三朵的花。<br>
乍然一看,仅有两朵,后来才发现,其中另有一朵是未开的蓓蕾。<br>
晚上回家,插在空置许久的瓶中,听到里边充满了等待空气在满足地叹息的声音,随意搁在厅里的小几上。<br>
隔天早上,特地放下每天手上该做的工作,微笑着坐在厅中,对这瓶花观望。<br>
三朵花,二白一红,白色的已经全开,红的仅只一个蓓蕾,并有数朵碎碎的小花与细叶陪衬,非常好看。<b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3 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课时

课文导入:

写自己居室的文章,古有刘禹锡的《陋室铭》,今有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都是堪称佳作的代表。
  
设置悬念:题目有怎样的双关意味?(空中楼阁怎么解释?为什么不直接写“我的山上小屋”呢?说它是虚幻而又脱离实际的“空中楼阁”呢?这其中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吗?这是老师给大家留的一个思考。)

*“空中楼阁”,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折射而出现的虚幻的楼台景物,后多比喻虚构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理想中的生活地方。(海市蜃楼)

作者简介,进行分组朗读,同时品味清新淡雅的优美语言。纠正读音。

李乐薇(1930~ )江苏省南京市人。早年曾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台湾从事文艺教育工作,是台湾当代散文作家。她的散文作品,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含蓄。

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已经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

提问:文章从内容上可分几部分?每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全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8段)立足于小屋之外,定景换点,从不同方位和角度描述小屋与周围环境间的关系。第二部分(9~18段)立足小屋,从不同侧面描写周围环境与小屋的关系。前半部分侧重写小屋之美,后半部分侧重写小屋中的生活情况。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即自然景物的描写。

明确小屋位子:小屋的位子在哪里?同学们可以从原文找出句子来说明吗?
(“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
对的,在这个句子当中有两个比较关键的词,一个是“玲珑”,另一个是“柔和”(非陡峭——山势坡度很大,直上直下的)

在柔和角度上的小屋是玲珑的,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作者给我们设了两个非常巧妙的比喻: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第一自然段)
以“山”为“眉黛”,“小屋”为“眉梢的痣”,后一个比喻因前一个比喻生发、引申而来,因此两者的关系显得特别的紧密。渲染出玲珑柔和,清新自然的情状。 非常独特、自然,而且富有美的韵致,不仅点染了小屋的醒目、清新、玲珑,而且两处配合自然、融合,浑然天成,令人浮想联翩,美味无穷。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第三自然段)
    不能机械拆分比喻和被比喻的关系,从整体入手,把“山上有了小屋”喻为“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赋予静止的物体以运动的情态,使山在有了小屋后产生无限的生机。以动写静,美景连动,令人浮想联翩,使景物有了活力,有了灵气。

“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一句“点破”换成“打破”好不好?

板书

前三段写了小屋点缀山,从第四自然段就过渡到写什么?(树点缀小屋)

从“不逊于”看出作者对树是肯定的,她认为树的美在哪里呢?
“树的美在于……在于精神”(赋予人的气质,着力突出内在美)

作者在这一段也用了一个比喻句表现了对树的喜爱,请一位同学帮我们分析它好在哪里?

“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

不是着眼于比喻物的相似,而是比喻物之间的联系,从花与树、面庞与姿态的关系来整体理解这个比喻更为贴切形象。

第六自然段通过什么写作手法把小屋和树结合在一起的?(对比)
通过动静结合,高大与小巧对比映衬把小屋的别致出色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第七自然段写小屋在树的点缀下给人什么样的印象?(含蓄而有风度)
这是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赋予小屋以人的生命、人的气质,表现自己对小屋的喜爱,联系树的内在美,体现对美好人格的追求。)

板书

作者转换角度从近看改为远观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大家一起朗读这个自然段。
作者用哪一句话作了概括呢?(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比喻:先设像“鸟”一喻,紧接着又加上了似“蝶”一喻,更显出小屋的动态美。

板书

第一课时小结

作者用她的文笔指引我们在山野丛林中发现了一处妙不可言的美景,大家假想一下,如果山无屋、屋无树会是怎么样的情形?

布置作业
1.抄写两句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分别模仿该句各造两个句子。
2. 在课文后半部分中划出表现作者情感的段落和语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5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忧患与超越——析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人格美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体现了作者忧患意识 与超越的人格美。它展示出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漂 流、与时事共沉浮的理想人格美;从社会价值上看, 它是富于正义感而又无能为力的知识分子从心底发 出的反叛丑恶现实的一纸含蓄的宣言。
“你要光明,你自己去造”——朱自清《光明》。一篇《荷塘月色》近年来在许多刊物 上,尤其是《名作欣赏》上屡屡被包括著 名专家在内的众方家评说,面对众说纷 纭,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呢?
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著名的文学家 朱自清先生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十年无时不受着怅惘的悲伤、幻灭的痛苦的煎熬,而写于1927年7 月的《荷塘月色》就是这一思想的记录。正如作者所言:“在旧时代在崩溃,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 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意参加这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这一法。”(转引自唐沅、李千编著的《中国文学&#8226;现代部分》,第123页,北大出版社)。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荷塘月色》中的“我” 和由于“我”对痛苦的超越和对迷茫的觉醒而折射的心路历程呢?作者的人格美又是怎样闪光的呢?
文学是人学,文学鉴赏绝非就作品说 作品,而是要透过作品的表层进入作者的 内心世界。对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来说,如果仅仅停留在诸如优美的语言、灵动的意绪、精巧的结构等等上面,就可谓舍本逐末了。也许正是这些美丽的云雾遮住了作品的庐山真面目,而使得人们忘记了作家的真实存在和本来意图。因此,真正有价值的文学鉴赏,就应该深入到作品的背后,剔除表面的诗情画意的浮华而进入作者的心灵之中。如果说一篇作品的灵魂就是作品的主题,而对主题的解剖,实际上就是对作者人格的把握。
由此看来,领会作者对一时一事的分析只是浅层的审美,只有透过那清辉的月色、朦胧的荷塘,追踪那躁动的灵魂、高傲的人格——作者的心灵世界,才能进行探幽寻秘的深层的审美观照。正是在迷惘中追求,于沉沦中奋起的内在矛盾冲突,给作者人格美的升华以强大的动力。在哀 愁与喜悦,现实与理想碰撞而腾起的熊熊烈焰中,凤凰更生了!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篇托出文眼”,含蓄地道出了作者在满月的光里 独自漫步荷塘的动因,作者躲避闹市,排遣烦恼,与其说是为了寻求片刻的心灵宁静的处所,不如说是在寻找永恒的精神家园。这永恒的精神家园就是对世界和人生 作哲学思考,它表现在白居易诗句里:“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可独在长安?”那么,动荡年代中朱自清的精神家园又是什么呢?那就是这一处纤尘不染、一块与世无争的荷塘,因为“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天上的月光,它皎洁明亮,清淡素雅,正是由于此时此刻,气氛安宁静穆,情调淡远恬适,意境倘惶迷离,作者觅得了理想中的精神家园,心绪得以宁静,哀愁得以消解,由此获得一刹那的喜悦快慰,在对幽静现实的陶醉中,理想与现实相吻合,于是作者仿佛遗世而独立: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如果说,白天代表喧嚣、烦扰的尘世生活,那么这月色溶溶下的荷塘,则成了作者超凡脱俗的象征。淡淡的哀愁与隐隐 的喜悦相交,哀愁来自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和对个人前途渺茫的担忧;先前改造社会 与人生的一腔大志被现实击得粉碎,深重 的忧患意识像一具沉重的精神镣铐,折磨 得他不断地呻吟,似乎心灰意冷了。抗争,又无能为力;沉沦,却不甘寂寞。“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8226;尽心上》)儒家的入世精神,民族的传统文化像 一条无形的锁链在制约着他。他呢,只好 依仗着旧时代知识分子洁身自好的精神信念和执着“清高”这独特的精神武器,终于从心灵深处杀向了黑暗的旧社会,使此 刻一丝快慰袭上心头。在忧愁的排遣中,竟意外地享受到了自我尊严的美感,在忧 患中精神境界升华了,人格超越了!置身于这荷香月色的意境,作者“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即前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自己。
心灵在忧患中使形体得以超越,超越的形体又给忧患的心灵吹进了一股快活的春风,超越的是现实的自我,忧患的是自我的理想,乃至民族的前途。正像哀愁与喜悦无时不在绞割着憔悴的心灵一样,现实的境遇与理想的境界构成了一副沉重的精神十字架,要么理想的风帆躲进痛苦心灵的避风港——“人化”了的月光下的荷塘;要么冲出港湾,去搏击现实的惊涛骇浪。前者,作者不忍别它而去;后者,作者又觉得自己还“不配”,那么,只好在月光下的荷塘踽踽而行。这情景令读者仿佛 看到了屈子泽畔行吟的身影,只有在这里,作者才“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即自由 的形骸——“到了另一个世界”;可以自由地思想——“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 不想”;拥有自由的言行——“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柏象征坚贞一样,作者笔下的荷香、月色, 自由不单是劈开现实与理想精神十字架的利剑,更是作者——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中国知识分子抗争现实,实现理想的刀矛。如果说自由意味着超脱的话,那么作者形体超越的是污浊的现实,精神升入的是壮丽的伊甸园。“离”是为了“即”,“出世”为着更好的“入世”,“无为而无不为”深邃的人生辨证哲学蕴含其中。如果说在现 实中作者“爱冷静”、“爱独处”,故作者惦记着江南那采莲“热闹的季节”,少男少女们“嬉游的光景”,这流露出的不正是对眼 前毫无生气的现实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吗?实景与虚景并举,现实与理想交弛。透过朦胧月色中田田的荷叶、袅娜的荷花、婆娑的杨柳,我们清晰地窥见 了一颗痛苦而高尚的心灵,那独立、傲岸、自由的人格美的灼灼光热,也温暖着读者的心扉。
为了展示自己高贵的人格美,构成这篇优美散文的主要物象——荷花、明月也是有所象征的。荷花“出污泥而不染”(周敦颐),明月“万里共清辉”(杜甫),两者都是美好的事物,同为孤高洁净的象征。正如旧时代诗文中用梅、菊象征傲世,松、柏象征坚贞一样,作者笔下的荷香、月色,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饱含着对不愿与邪恶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的赞许,这种不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可贵的。从个人意义上讲,它展示出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漂流、与时事共沉浮的理想人格美;从社会价值上看,它是富于正义感而又无能为力的知识分子从心底发出的反叛丑恶现实的一纸含蓄的宣言。
读罢《荷塘月色》,不由得使人想起了朱自清的长诗《毁灭》中的几句:     
“从此我不再仰眼看青天/ 不再低头看青天/ 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 我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 打上深深的脚印!”
在失望中鼓起希望的勇气,在哀愁中品尝欣喜的快慰,由迷茫漆黑的现实迈向舒畅、光明的理想彼岸,饱经忧患的灵魂,终于又负起了超越的使命。正由于具有这种使命感,作者开始了由小资产阶级知识 分子向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的转折,而《荷塘月色》不正式这历史性转折的第一个音符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6 0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动ing..时光倒流..路过望楼主表成鸥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18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改过的在这里啊,^_^ 你掂既。ps:邮箱也帮你发了。

夜游黄姚

华灯初上时,我来到了黄姚。因为客车的颠簸而变得混沌的记忆渐渐在古镇昏暗的光线里舒展开来。
    黝黑黝黑的群山将黄姚拥入怀中,隐隐约约能看到山上茂密的树林。一条小河环绕着古镇缓缓地流淌着,青山随着这温柔的河水一起向着画面深处荡去,最后消失在夜色的朦胧中。河边黑色剪影般的树木直冲云霄,打破了沉寂的天空。镇口的古戏台在月光中散发着神秘的气息。冥冥之中,二胡呷呀响起,华丽的戏服,光鲜的头饰,浓艳的妆扮,花旦、小生诠释着戏曲人生。古老的戏台上仿佛还在上演着传说中的神奇故事。披着月光,在摇曳的灯光中一步一步地走着,一寸一寸地将自己融化在千年古镇的月色中。
    我不知道白日里的黄姚是怎么一个样子。而夜色中黄姚平实的色调,古朴的气质却有着令人刻骨的韵味。古镇人沿袭着数千年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早早就关门闭户。自个儿走在古老的街道上,黑亮的青石板路,倾斜的门面铺板和那晃动着的长长的影,宁静的夜晚一切都是那么惬意。万家灯火,整个古镇到处都弥漫着和睦的气息,饭菜的香味透过薄薄的木板壁在小巷四溢,惹人垂涎;屋里锅碗的撞击声在黑色的青瓦屋檐下回荡;小巷深处静悄悄跑过面前的狗,又不时在另一条小巷里与游走在巷陌中的我再一次相遇了……
    一个人和一个地方的相契也是某种缘分。《红楼梦》中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时,很坦率地说,这个妹妹,我是见过的。我想,黄姚对我,就是这么一个曾经见过的地方。暮色中,古韵犹存的院落,风雨磨蚀的碑瓦静静地向后人讲诉了黄姚沧桑久远的历史:宋皇佑五年,将军杨文广随狄青从桂江逆水而上,率军进驻昭平县,南下平定叛乱;1944年,日军侵入广西,桂林沦陷,随着中共广西省工委的下迁,钱兴、何香凝、欧阳予倩、千家驹都在黄姚居住并组织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把宝珠观定为广西省工委地址;一块残缺的英文墓碑记载了二战期间,为中国人民抗日事业捐躯的三名美国飞虎队员的事迹……黄姚辉煌的历史让我管不住自己不羁的灵魂,沿着那暖人的光影,走在通往远古的路上……
    跨过沧桑而古老的带龙桥,来到了司马第。“司马第”三个大字赫然刻在正门悬梁的牌匾上,向人们诉说着此处昔日的辉煌。正门一侧竖着两根石柱,石柱上凿开两个方形的孔。听镇里的老人说,那是古时候用来拴马的。那个年代,马就相当于现在的小轿车,是富贵与权势的象征。而此时此刻,在我眼前的司马第却是寂寞的,皎洁的月光下透着一股苍凉。倾泻的月光印照着斑驳脱落的墙面,司马第失去了旧时的光彩,但从府第的建筑规模,窗角雕饰的花纹却依然能感受到当初恢弘的气势。黄卷青灯,远处一骑白马翩翩而至,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琴声幽幽,千古一辙。
    入夜了,人声渐渐消失,深巷中传出一声声的狗吠声,街角的灯也熄灭了。我缩进屋里,与主人一家围坐在透着旧时回忆的八仙桌旁细细聆听老人谈起黄姚千年以前的繁华:黄姚地处三江水路要冲,作为方圆百里地区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络绎不绝的商人在这青石板铺成的街道上进行着各种商业活动……老人说通过姚江,从前的船往西可到达广西桂北地区,往东可直驶到广东,那一整块一整块的青石板就是从水路运来的。而今水浅了,白天只能看见一群群的鸭子在河里嬉戏,商船来往的盛景成为了古镇永恒的回忆。
    码头、商铺、司马第、青石板街上的人来人往……这一切都在千年的岁月中消失了,任何的夸耀都无可对证,倒是平添了旅人的向往。所消失的一切,便可以在回忆和遐想中变得更加辉煌起来。晚风吹过,历史毫无声息地走过,只留下岁月斑驳的烙印,留下古镇千年的未完的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18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相爱难~~恨亦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后院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广告业务Q|工大后院 ( 粤ICP备10013660号 )

GMT+8, 2025-5-14 06:1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