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后院

 找回密码
 加入后院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862|回复: 0

投资者需正确理解P2P及其投资策略_浩森金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20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何寻找适合个人的投资机遇?

  我开始研究经济,从中国处于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国情出发,对比世界经济发展史,我发现,类似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成长阶段,有一个共性:就是不动产的升值。

  在最起始的财富积累阶段,我并未考虑其他任何的个人财务保值增值方式,从传统思路出发,必须要支付在当时情况下较为高额的房贷首付,因此每月盈余都存银行。通过借贷和个人积累,完成了住房的首付。

  再一个就是股市,这是一个极好的投资渠道。

  因此,对一个进入社会工作的人来说,(前提是,你不是什么二代,祖上坟头也没长树),房地产和股市成为首选,原因是,对个人来说,这两个渠道没有投资门槛。

  但房地产,是一个资金密集型产业,所以个人投资房地产的前提是需要大笔资金;对股市来说,则需要你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和精力,你几乎每天都需要去分析、研究,并且,风险极其大,高风险和高收益并存。

  有人问为何不选择银行投资呢?

  原因“你懂的”:一方面,你刚工作,积蓄不多,没有百万起步,银行说你还是存定期吧。银行喜欢“有钱人”;

  第二,银行是国有,是公家单位,在较早之前的业务不太需要市场化竞争,而个人储户数量太多,银行人手有限。做100个小的,不如一个“有钱的”。

  但是现在,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进入了调整阶段,而整个世界和中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方面,世界需求开始下降,你看中国的进出口有好几年都持续下降阶段了,出口企业的效益下降;另一方面,国内产能严重过剩,又缺乏高质量的产品,经济下行,这导致了上市公司业绩的滑坡,股票行情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但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这就对很多传统业务带来了冲击,你不需要去银行就能办理业务了。以银行窗口最复杂的外汇业务来说,现在有了更加先进的手段,差不多半个小时就能办好之前几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工作。

  在这个时间段,P2P业务出现了。

  那么,怎么理解P2P平台、p2p投资公司呢?

  首先,你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投资产品? 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预期收益高于银行存款。而银行对购买投资产品的“钱”的“再利用”具备更多的使用投资权限,因此预期收益相对高一些。

  试想,之前你到银行办理投资产品,需要有一定的门槛,比如10万起步,比如你要来回在银行排队,而且你也不知道银行把你的钱拿去之后做了什么,再有就是你问的时候给你打印成堆的资料,你怎么看得懂?

  现在,门槛降低了,不要排队了,你买的投资产品还可以进行监督,知道投向——这就是现在的P2P业务,简言之,有一种更好的办法取代了银行行使投资产品的功能,能够帮你去投资。

  这一切的变化是因为互联网这个工具的诞生。

  P2P公司是打破了传统银行的垄断资金的地位,更加市场化后,也就有了盈利的空间。所以,国家现在对P2P公司进行了更好的监管,对投资产品的使用等也有了新的把控,这样最大程度上保证资金的风险。

  因此,你把钱用来买P2P公司的投资产品等,方向没有错,但是,前提是,这个公司你必须要查清楚他的背景,股东,法人,从业人员等等,你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可以向监管部门咨询等等,你还可以到公司的总部去看看办公,查询营业执照等等。

  一方面,你要防止一些投资产品的回报率过高,另一方面,要对这个公司做详细的调研,不要单方面听那些宣传口号。如果一些问题,他们回答不出来,或者模糊,后者用你听不懂的词语来解释,那你就打道回府。

  为什么家庭要适当购买些投资产品?

  我强调下,不是全部啊 ,是适当的,至于分寸自己把握,买什么样的投资产品也需要认真研究。

  我的一个朋友的家庭目前正处于分手的危机之中,他们的钱全部存了银行,因此一方目前掌握了主动权,且避而不见,双方闹得非常厉害。

  试想,如果进行适当的资产配置,一部分钱存银行,一部分的钱买投资产品,一部分的钱买股票,并且,以股票来说,资金放到一个人的存折上,但股票操作账户由另一个人进行,两者按照制度链接,这样就避免了风险,用家庭财富的合理配置捆绑了家庭的人员,巩固了家庭的稳定的基础。

  这有点违背中国家庭的传统,但是,这就告诉将来的违约方,如果违约,那么就要付出极大的成本,甚至是惩罚性的。这是合法合理合情的选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后院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广告业务Q|工大后院 ( 粤ICP备10013660号 )

GMT+8, 2024-3-29 21:0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