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青队荷兰归来,尽管鲜花掌声载满着,但是在回国之后,批评声音也逐渐闻风而起。无论是对主教练克劳琛,还是董方卓以及其他国青队员,各种批评声音现在已经不绝于耳。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输给德国,在很多评论员和媒体面前,就显得如此不应该,足球比赛输赢本来很正常,但是当失败之后,克劳琛和小董之间的一次冲突,被肆意妄为的渲染成为一种师生恩仇之后,一切在我们失败之后都变味了。
从杨一民透露怒斥陈涛花式传球,到中方教练对失败原因指点江山,再到大家痛斥克劳琛换人方针出现错误,一切的一切都不过是失败之后的马后炮而已。我不知道当这些“事后诸葛亮”在夸夸其谈的时候,是否明白这么一个道理,足球不可预见性,正是这项运动的魅力所在,我们可以击败欧洲亚军土耳其,为什么就不能被德国击败呢?失败了,当一切成为零的时候,我们又何必急于指责他人呢?
与抢功夺劳的小组赛丑闻来说,淘汰赛失利之后,居然没有发现有人出来承担责任,反而快速的对比赛进行所谓的分析,推卸责任其实比抢夺功劳更加可恶。输球了我们可以说克劳琛的战术失败,但是如果我们不是在最后一分钟失球,如果我们进入了加时赛了呢?谁又能明白?这就是足球,无论是谁都难以把握全局,难以预见后面的结果。所以我们在失败之后再去指责克劳琛,是否太过于自我感觉良好,太喜欢没事情,打打屁,来两个马后炮呢?
中青队无论怎样,他们确实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历史,然而我们期待用这些孩子来改变中国足球的面貌,改变中国足球大形势,这无疑是天方夜谈。我们对孩子们期待,可以理解,毕竟中国足球总需要可以让我们亢奋的理由,总需要在关键时刻,有些东西让我们去沾沾自喜一番。
但是无论如何,我们的球队没有能力达到,可以去夺取冠军奖牌的地步,我们整体没有这个能力,而个人也没有这个技术,但是中青队展示了一种新的风格,一种悠然自得的比赛心态,一种成熟,一种激情,2比3失败没有什么丢脸的,毕竟他们已经努力,而比赛往往就这样,除了实力之外,你还得需要一点运气。抛开了赛场上的成绩,回归到我们赛后看待比赛的心态,我们是否太过于苛刻了?
既然已经回来,既然他们比以前做的更好了,期望过高的心态固然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当这种期望变成了一种无知的欲望时候,我不得不说的是,凭啥要求这么高?凭啥要进8强?输球不是克劳琛的错,也不是队员们的错,输球其实就是足球比赛,年轻人成长阶段必经的道路,我们没有什么好遗憾的,难道进了8强,有些人就满足了么?国青队不是某些政客炫耀自己政绩的资本,所以失败之后请不要为难孩子们?秋后算帐为哪般?如果你知道结果的话?为什么不自己上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