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大学的思考
《大学》开篇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言亦称大学的“三纲”。依朱子所注:“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其中,大人之学应理解为崇高伟大的学问。三纲之言强调了一种人文精神,这种精神依然适用于今天的大学。
今天我们所说的大学常用来指高等学府,学术交流的场所。自始有大学以来,作为教育机构,就旨在培养人才,传播知识,并一直都是科学、文艺的主要发源地。这里有大师的成果,学生的创新,百家争鸣,犹如天上的群星,争辉相映。但如今有些大学却违背了大学的精神,失去了大学的本意,走向了实惠性、应试性。学术的交流、探索、创新,如美丽的贝壳深埋在了海底。一种大学是单给学生提供养身度日的场所和一条升官发财之路;一种大学是局限于要求每个学生通过每一门学科的考试,而获得学位,固然强制性的学习必然有益……
如果一览我国大学的校训时,我们会发现千篇一律的是些“勤奋,创新,团结……”等生硬的口号。而美国哈佛大学的校训是这样的: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校训中充满了求学、求知的精神和人文理念。这其中便是一种差距。
俗话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可见读书其实是件清高文雅的事情。陶渊明隐居田园,读书为乐:“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宋黄庭坚也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在大学的校园里,健康有益的读书是心灵上的享受,精神上的洗礼,而不是为学位、为升官、为发财;是信步流连于图书馆中,随手抽出一本自己喜爱的书籍,细细品味阅读,每当心灵碰撞或疑团豁然开解的时候,便欣然开怀……
徜徉于书本的原野上,我们可以与李白一起游历名川大山,潇洒自在,把酒吟诗;可以向柏拉图求教高深的哲学,进行思想的交流;可以聆听林肯改变历史的声音,感受伟人演讲的风采;可以感受哈姆雷特痛苦、忧郁的情感;可以欣赏到黛玉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一起吟唱一曲《葬花辞》……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体会到其中的真味,都能拥有一点人文理念,那么大学必将成为一个和谐的环境,文明的摇篮,学术的圣地。
但时下,社会物欲、功利主义、精神空虚就像巨大的海潮肆虐吞没良田,侵蚀着我们的心灵。校园里的人文精神也像燃烧殆尽的火焰,渐渐熄灭。时代让我们负起一种责任,大学精神的火焰需要我们继续燃烧,别让前世的辉煌只留作后世的回忆和悲叹。
今天我们在校园里播种下勤奋的种子,明天必定会是硕果累累。
因此,我们不要问大学、社会能为我们做些什么,而要问我们能为知识、艺术、文化,为社会做些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