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启示十八:最高境界,无招胜有招
% Q7 O9 ]' F& u3 y, V 索罗斯说,他的特长就是没有特定的投资作风,或者更精确点,他常常改变自己的作风以迁就环境。0 H* q* C9 U7 @8 p
量子基金成立以来,有时做多,有时放空,有时玩股票,有时买债券,期货没少过,衍生性金融商品,他还是使用的鼻祖之一,全球各地的主要金融市场大概找不到他缺席的纪录。
' D6 q7 Z" F( t+ T s* V: H 1970年代初期,索罗斯开始投资在相当不成熟的日本、加拿大、荷兰,之后又投资石油公司、银行、国防公司、农业公司的股票而获得丰厚的报酬。1973、1974年股市重挫时,索罗斯以放空方式赚钱。, ~4 v- B3 |; l% Z
- U% t" \+ p0 I$ Q0 F& a1 N- M
启示十九:融资,小心融资
; l: H( \: q: I4 f- F 索罗斯重大胜利中从事的大部分是融资,但是索罗斯并非疯狂地一味运用融资操作,他本人非常了解融资的风险。& @ e! R4 p3 V+ i3 W: p8 `
索罗斯对融资的观念有几个基本的重点:, k1 u% q! e- v+ R) w
1. 基金的净值必须用来支持所使用的融资:
, h3 B. a! O4 \7 ?" E7 x 不得超过借贷的融资部分不得超过基金净值,以防举债大于资产的负面状况产生。& u0 ` j D E: i" C! J; v
2. 对于纯粹的商品类基金,使用的融资倍数十分节制:% T* c5 |* C1 c" d% j5 A1 t
太危险的不碰,在索罗斯的认知里,商品类基金的风险较其它大,因此索罗斯在没有太大的把握下,不敢轻易以高杠杆方式操作。
' `$ I8 T0 ~+ b% y: U 3. 投资组合本身就具有融资效果5 ]! B: t w) y9 A5 R; K
索罗斯认为期货、债券、股票各有不同成数的融资保证金,所以不同的投资组合,就出现不同情况及比例的融资成数,所以善用各类商品及工具,就可以变化融资成本。7 C i" B1 \+ W0 v% i
4. 必须处于正确的行情,才能藉融资来获利
" d7 J3 g) W/ q5 G! l1 b 索罗斯相信自己看法正确时,才会大手笔投入
8 ]3 q! v2 A! \/ p
! S2 j3 @ P8 g* ]8 p0 u9 |1 D: E启示二十:无心差柳尚且成荫;有意栽花当然要发# A7 ^$ W2 C& G, z
数十年来索罗斯在很多国家建立他的民主慈善大国,他捐出去的慈善捐款已经超过十三亿美元,他甚至表示希望在死之前把所有的财富都捐出去。
! F4 G! [( Y% Y: _1 m/ z, p% Z 他以慈善为名,在很多国家建立起人良好的政商关系,例如延聘了许多退休的政府官员,姑且不论他是否有所意图,他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相对的,对他在人脉、在当地国情的了解上,以及他的影响力,势必对他投资有极大的帮助。( H% x+ h6 D1 @0 G3 d
# r) a! G7 G" z2 Q' k
启示二十一:见风是雨的联想力 ) d9 K3 U& E! z4 }" S
索罗斯说:你的思考一定要全球化,不能只是很狭隘地局限于一隅,你必须知道此地发生的事件,会如何引发另一地的事件。他就是要投资人培养国际观,并且能够找到事件的连动关系。2 a+ } w5 _- B, Y/ F$ o9 h
索罗斯不仅注意公司的体质,同时在意当时的大环境。兼顾微观与宏观,两者是连动密切的* R; \: L, W+ }; ^ j, _
1970年代中索罗斯曾经放空雅芳股票,他以120元放空卖出,两年后以每股20回补,每股赚了100美元。因为索罗斯洞悉了一个趋势,即人口逐渐老化,化妆品业者收入将大受影响,他并且认为小孩子也不再用那种东西,所以他研判化妆品的销售荣景已经过去了。( }; A. f1 D, d6 a3 Q
) @/ v% b% L( Y! H6 I! {0 y
启示二十二:亲自了解而不是道听涂说 0 T- q+ t" F$ T% l5 L7 K
索罗斯订了三十种业界杂志,也阅读一般性杂志,四处寻找可能有价值的社会或文化趋势。他遍览群书的目的,就是要从资料审视有何特殊之处,伺机切入市场。他很清楚,他必须把各种可能的信息输入脑子里,然后才能有凭有据地输出投资策略。
+ y8 d5 H0 k4 ~% T5 [3 E 单是阅读资料,索罗斯认为尚嫌不足,在他有地位及影响力后,他更可以透过亲自了解,实地勘查的方式,更深入了解投资标地" @: C9 l& }7 F, Q5 l5 O
7 B: }# S7 j o/ H
启示二十三:我不是冷血动物,而是冷血投资动物
% M5 J! g% x( e, M 索罗斯说过:当我四下寻找一个投资标地时,我便遭遇困难。我并不属于任何特定社会….1947年我到英国,1956年到美国,但我从来没有完全同化成一个美国人。索罗斯从未公开拥抱美国人或犹太人的身分,有些人认为索罗斯没有种族认同。
. t% Q" i% B/ M. J$ b j9 u 在索罗斯的投资世界里,他保持冷静,超然,目的取向很重要,目的就是获利,他不随国内多数人起舞,避免跟股票谈恋爱,才不致于冲昏头而感情用事。
4 ?' L+ P$ |# R 索罗斯并未忘本,他一直是他的祖国—匈牙利的长期资助者,在他的办公室内,都还悬挂着匈牙利艺术家的作品。
1 I8 d) e5 P4 E! D7 ^4 w
6 M& R' g" g' E% }" l2 s# M启示二十四:看到缺点,我就放心0 H# v4 Q1 ~9 I5 m6 {
根据索罗斯的理论解释,市场参与者的偏见会影响市场价格,他并且认为有时候不仅影响价格还会影响基本面,所以他在剖析投资标地时,就习惯带着找碴的眼光,试图看出其缺点。因为只要知道缺点所在,他就能领先乐观派的投资大众。0 W$ P9 S$ Y% ?& w/ a9 {
索罗斯常与实际操盘人就投资问题做检讨及辩论,索罗斯的作风就像博士班学生考试时的口试委员一样,不断质疑考生论文的论点,试图找出缺点。倘若一问,问题百出,就不断进行检讨,他的问题又专业又刁钻,一直到部属回答都正确时,再也没有问下去的必要,才放心进行投资。4 L" ^' C" C- q; w7 j) j
7 X; I" J- r0 o* E+ w' E# j I
启示二十五:低买高卖有条件,选购股票像顶店
0 T. w7 m: V! i% X* K5 M3 g 从索罗斯的合作伙伴透漏出索罗斯的投资策略为:找寻低估的股票,而且拥有强势产品连锁店的公司。
Z* u5 e. e& d% x6 g 投资股票或收购其它公司都是要经过精算的过程,我们可以假想今天如果要去顶下别人的店或收购别人的公司,一定要详细推敲卖价是否合乎本质,公司的财产清册、营收状况、每月开支等等各个角度作深入的剖析,用这个价格买下来合理吗?但是事实上投资人并非如此,好象股票跟公司是不关联的独立个体。
4 ]3 O7 o- J- J9 P9 i6 \1 a \, D " D1 }5 k# o2 i( _3 C$ p" z
启示二十六:我是我眼中的我
+ N* m- h) E9 ? z 索罗斯自从在英镑一役胜利后,就努力的转型,开始强化他慈善行为的形象和行为,并转到公共政策的领域,他时常四处演讲、接受访谈、批评世局、批评某国政策不当,俨然成为了政界人士。但是大多数人没有兴趣聆听他的意见,他们所兴趣的是他在金融方面的看法。
7 ~2 k) b1 c! q& N) d" o/ T4 J 在政治人物的眼中,索罗斯不是一个政治人物,连兼职都不被认同,在大众眼光,充其量他只不过是个很敢花、舍得花钱的慈善家罢了。, [, P& X, |+ ?) H' ]! ]
但是索罗斯不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而是在自己怎么做自己,所以在很多方面,如协助共产国家朝民主化迈进。捐钱、捐设备、设立大学、奖助教授及学生、关心教育议题、网络普及、民生问题、美国对死亡的重视等等都有一定的贡献和成就。
" p9 q& z3 [" Y- n+ A! C $ E: f( i( U2 C" a( [* h( @
启示二十八:果断
, |) u, j0 l" H 索罗斯有一点非常重要的特色:说做就做,剑及履及的果断行动力。& O& z T$ z5 `6 j2 }
例如在1974年,当索罗斯接到一通东京营业员的电话,觉得当时环境不利,在日本拥有极高持股部位的索罗斯,立即毫不犹豫做出出脱的决定。当做决定的时机成熟时,他绝不花十五分钟以上的时间做研究。
8 o# \: n. m7 E* t' [( u" J 索罗斯说过,日本是他喜欢的地方之一,他愿意在他喜欢的市场里,全部撤出,必然是他研判局面可能生变。但是对于尚未发生的事,能够勇于即刻做决定,没有半点迟疑,这样的果断利,的确超乎常人。
- m' Y: k+ T5 @2 i+ |8 t& \! J ) \* d2 ]; k6 {2 [4 b: B
启示二十九:彻底分工就是彻底成功/ m- Y4 u I8 q) m3 i" Z8 w+ Z
索罗斯的金融生涯里曾经有一度遭遇瓶颈,他衣食无虞,基金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他的精神却几近崩溃,他对眼前的成就忽然起了疑心,结果又与妻子离异,与工作伙伴拆伙。) q! W. ~7 I: w- I. w6 ]2 n
当时他设法找人分担经营基金的责任,不断地征人访才,找到人之后,却又放心不下,能然过问业务,甚至还是自己做决定,结果导致量子基金出现后首度亏损。
2 z+ r. i; T9 K* v u2 ~2 P7 d% k- q' v# M 经过多次教训,他真的做到交棒的动作,把业务逐渐转给一些手下悍将,他将许多重要的工作充分授权给下属负责,当然本人仍然关心基金的运作,也随时提供建言,结果量子基金之后又创造了另一波高峰。
+ }' I S0 x3 I1 ] / p1 D! I% I Z1 Z
启示三十:冒险不是忽略风险,豪赌不是倾囊下注 6 W: a( C' \0 U$ B' `% \) x* c
翻开索罗斯征战金融界的纪录,一般人都会被他出手的霸气吓到,也可以说豪气。很多人误以为只是命运之神特别眷恋索罗斯,认为只是赌赢罢了,赌输了还不是穷光蛋一个。% O! n! z4 D) l- k! d
其实索罗斯在从事冒险之前,是评估过风险,下过研究功夫的,他的冒显并不是不顾安全考量,赌资虽大但不是他的全部家当。他虽然时常豪赌,但也会先以资金小试一下市场,绝不会财大气粗到处拿钜资作战。# g1 q: q6 C4 s9 b
仔细观察他下注方式是:有理论有根据,依研究报告为辅,嗅出市场乱象浮现,调集大笔资金,予以致命重击。
% z' W. {" E% \+ r( s $ e% @ w' B" o$ v( C1 J
启示三十一:政府护盘,反向指针?- y/ E! Z7 }) c; D, Y
经济学家眼里政府以任何方式介入股市都是不当的做法,但并不为索罗斯索所赞同。但索罗斯也不完全赞成政府干预,他赞成有一个够力的的国际央行之类的组织,足以解救濒临危乱的经济,他并没有明讲是否赞成各国政府介入。1 b3 |' b# H1 X/ [% k' s
从纪录上来看,索罗斯应该不反对,因为这可能又是一次大好的赚钱机会。国际投机客通常是在政府介入之后趁虚而入,因为这时通常是一国经济出现了病兆,例如出口衰退、债务过高、信用过度扩张等等。当投资客奇袭成功时,政府再进入护盘,都形成了民众恐惧的反效果,如果政府的护盘没有立即的效果,后果不仅政府的信用荡然无存,民众更是不计成本,杀出股票。
3 G& S7 K' v) [/ e4 h1 T 例如1997年的金融风暴,从泰国央行喊话开始,到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台湾、香港、韩国、每一个政府的央行皆大力护盘,但是结果不但徒劳无功,而且更加惨重。 J. _, f; Z ?" V6 h& G h# r8 O
政府的护盘有时可成为市场变盘的警讯,所以在投资前,可顗考虑政府的态度,它有可能成为研判走势的反项指针。* ^* l5 F% v% |! E7 Y
- P* C% E& J' b( A3 H启示三十二:不昰闲人闲不住,真是闲人非等闲
# r# s6 i j; B% ?, \2 a4 p 我们仔细研究一些金融股市大亨的行事模式后,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并不昰整天忙忙碌碌地盯着大盘,为一两天的涨跌神情紧张的喊近杀出。
% Y, N: k, Y' M, G+ p( X6 ]9 V 例如股神巴菲特,并没有一般大众印象中的忙碌生活。他的公司并未设在繁华的市中心,而是设在遥远的内布拉斯市。最重要的办公室里,甚至没有计算机或股票交易的终端机。巴菲特说:没有热闹的小道消息,才能冷静思考。
, M$ }( x1 R* S* W) Z9 y ^% j4 O8 @ 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共同基金—麦哲伦基金经理人彼得林区也和大多数被下属簇拥的大亨不同,他的工作小组人口简单,只有两名助手,他认为:「人一多,要沟通的时间势必也长了…。: K8 }5 `, L( F( l2 K
索罗斯的量子基金的管理工作早就落在他的手下身上,他曾说,他一天要花三分之一的时间思考,并澄清自己对于将要往何处去、世界要往何处去等问题的想法。
/ H1 w0 @2 h6 v$ g 索罗斯也说过,自己一直未涉入过程中,他是以一个思考的角度参与,思考就是要置身事外,保持自己的客观与超然8 J* u7 S6 ^5 v
$ q( }/ W1 c3 S. B5 {
启示三十四:要效法索罗斯先定位自己
. Z6 i+ s# Z4 Q( H! l 因为索罗斯的成功造成所有避险基金的经理人都流行一种「只管总体金融面,不从事证券分析」的流行现象,每一个人都想跟索罗斯一样,做一个总体经济面的宏观投资人,不必再从事选股的工作。这些基金经理人忽视为上市公司做基本分析,不看年度报表,不管企业界的问题,也不管他们的竞争力,每一个人都想成为另一个索罗斯。" } G+ a; A9 b1 N( T# D
但是其时每个人遭遇不同,所罗斯一开始就接触套汇,加上他特殊的欧洲背景,促使他在套汇领域勤加钻研,所以他必须熟悉市场大势,但是一般的金融工作人员,不思在自己的领域中,坚守岗位,只是一味的跟进成功之后的索罗斯脚步,结果导致自己的失败。
8 [1 x3 ~0 M4 f. c$ c# t8 Q; P$ m
& p# \1 W1 V" ^, Q' W7 K启示三十五:我看我我且非我 谁装谁谁就是谁7 b$ g: p/ M ~( A# A
从索罗斯所扮演的角色来看,包含生活各种差异极大的事物,他可以说是一个慈善家,又渐成一个政治家,他自视是一个哲学家,在金融领域方面又是一个投资家,他也擅长钻法律漏洞,利用法律规定不严的灰色地带,取巧行事。
1 m/ M9 G) _/ j/ k% _" P' W6 s7 m 很清楚的,索罗斯不以现状满足,仍朝理想迈进,不以事多而苦,仍一一厘清完成,多重的角色在他身上,虽不甚协调,但是他成功演出每一个角色,在每个角色,都尽力表现。9 ^- w3 v. H0 @- J
* g( E! j: g; O+ U$ U
启示三十六:风雨不惊 无怨无悔, g) J# F7 C9 W
1987年的股市崩盘,索罗斯猜错了崩盘的排序,于是造成他损失极为惨重,当然有记者问到他对此次重挫的反应,索罗斯只说:我觉得很有趣。
7 } x' w8 h/ I* v, G& o+ v+ j5 z+ B 索罗斯的朋友说过:索罗斯面对崩盘时表现镇定,索罗斯认赔的态度比我见过的任何人都好,他可能认为市场没照他的想法演变,但既然出了错,经他理解后,就大步离去,不再留连了。
% [5 ?3 k7 L9 d& f5 U) F 索罗斯当然并非全然没有痛苦,他说过:对我而言,赔钱这事是一件痛苦的过程,的确是一个惨痛的遭遇,但是你玩这个游戏你就必须忍受痛苦。
) P8 ~+ ^' z6 { o" j 索罗斯不管赚钱也好,亏前也罢,一切的结局都是荣辱不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