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后院

 找回密码
 加入后院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夜雨不再来

[原创][注意]【【【让我们大声疾呼:广工,你的人文精神在哪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4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两个思想极度活跃的时期,一个是五百年春秋战国至刘邦建立政权为止,逐鹿群雄,血雨腥风,烧杀屠戮,尔虞我诈,文韬武略,纵横捭阖,百家争鸣……在创造着灿烂思想学说的同时,可说是一开奸诈权术之先河,令此后的中国人一直为权术而相互倾轧,知识分子亦周旋于其中;一个是自鸦片战争打开尘封千年的国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的建立,师夷强技以制夷,师夷强技以自立,公车上书,取消科举,百日维新,实业救国,三民主义,新文学运动,西方思潮,外争国权,内惩国贼,问题与主义之争……思想上冲开了几千年封建牢笼,进而摧毁了北洋政府的社会公信权威,乃至直接催生中国国民党,支持了1924年以后的“北伐”战争,之后的中共党亦间接得益于此,还成就了一大批新中国思想学术界的第一代泰山北斗。
  翻开这些历史的时候,我发现了其中的共同点,就是这两个时期都处于“政治真空期”,五百年春秋战国期间,政权多而无序,而近现代史上更是国难当头,军阀割据,局面混乱。由此形成的,一是知识分子出于家国民族之大义,对自身命运与国家前途积极思探;二是政客们为了夺得政权,对谋士(此中多是知识分子)都较为尊敬;三是政治权力对知识分子的难以控制或者说不屑控制。于是,言论与学术极度“自由”,思想高度活跃,人才辈出,成就令后世学者望其项背而感慨。而每每政权稳定时期,则多是言论受限制和思想平庸甚至匮乏之时。
  这种现象是悲剧还是喜剧,尚不好定论,笔者也不深入探讨,只借此承接出本文的话题:为什么中国近代政治的改造与思潮的变革(从康梁的维新变法到孙中山的推翻帝制)会由广东的有识之士(广泛说应该是岭南)掀起狂潮呢?此中或许只是历史车轮的偶然,但毕竟事出有因。
  广东人,在中国文人的笔下,第一就是能吃,天上飞的,水底游的,只要吃了不马上死人,都有可能放进嘴里。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有一本书叫《评说广东人》,开章第一篇说的就是广东人的吃;第二是敢为天下先,尤其是经商方面,于是“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第三是比较少见的,说广东人嘈杂而且嗓门大。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一文中写道:“至于吵,中国人的嗓门之大,真是天下无双,尤以广东老乡的噪门最为叫座。有个发生在美国的笑话:两个广东人在那里讲悄悄话,美国人认为他们就要打架,急拨电话报案,警察来了,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答曰:‘我们正耳语’”。
  这三点,是对广东人的赞誉也罢,调侃也罢,笔者认为,换一个角度看,这三点评说背后所隐藏的,正是广东人掀起近代中国政治改造与思想狂潮的资本。
  广东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有很长的海岸线。珠三角一带,土地肥美,气候温和,水系纷繁,又有得天独厚的贸易大港,因此,广州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市,在北宋年间,珠三角的开发已具规模;而在唐天宝之后商业贸易迅速发展的潮州也差不多有一千六百多年。但从封建皇帝将广东作为其不喜欢的官员的贬谪地之一和之前在潮汕一带出土的粗大炭化树木可知,广东的曾经并没有近、现代的繁华,被封建统治者蔑称为“蛮夷之地”,所谓“南蛮”者,指的就是岭南人。
  中山大学叶春生教授在《岭南民间文化》一书中指出,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广东的汉民族形成三大民系,一是主要聚集于珠三角及粤西一带的“广府民系”;二是聚集于梅州、惠州等的“客家民系”;三是主要聚集于粤东一带的“福佬民系”。史上中原大规模南迁有四次,第一次是秦朝时发卒五十万戍五岭;第二次是汉朝马援将军率数十万大军南征,后坚持留守岭南;第三次是北宋时部分中原人随隆佑太后散落于珠三角;最后是南宋末年,大批将士及庶民随帝南逃。其中,广府民系由古代岭南的百越民族和南迁的中原移民融合而成;客家民系多是两晋时期中原地带的衣冠望族和朝廷命官因各种原因,先后经过三次搬迁,才到广东等地落藉的;福佬民系,则由当地的土著闽越族人与两晋以来迁入该地的中原汉人融会而成。
  从人文视角看广东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变迁,可探究其为何大量涌现改造中国近代历史的风云人物。
  第一,中国历代王朝政权多建立于中原以北一带,比如西安,便是六朝古都。而作为偏远蛮荒之地的广东,远离政权中心,与中原地区相比,政治意识形态难以深入渗透,封建皇权思想鞭长莫及,使得整个广东的宗法正统体制比较脆弱,敢于蔑视封建皇权的同时,对外来思潮容易接受也易于消融。这与开篇所说的“政治真空”是最大的联系之处。于是,才有敢于主张变革的“康梁”,才有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而处于政权中心的中原,即使是推翻了封建皇朝也难以改变看见权贵者便下跪的奴役心态,更别说起来推翻帝制了。
  第二,因为政权的惠及之处少,历史上的广东人多游离于政治之外,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注重经济实利,具有强烈的商品意识,清朝雍正年间,广东人(尤其是潮汕人)的生意已经做到东南亚一带。而十九世纪末年,中国社会面临巨大转型期,广东沿海的苦难民众为了生计,纷纷出洋求生。经济上的来往必然带来文化的交融,形成广东自由开放的民众心态和兼容善变的文化氛围。“博考各国民族之所以自立之道,汇择其长者而取之”(梁启超《饮冰室全集》)。中原统治者自古以来都标榜自己为“天朝帝国”,对其他民族皆以“蛮夷”视之,长期的自我封闭氛围,形成其自傲自大保守顽固的心态,直到洋人的舰船利炮轰进来,还不知所然。
   第三,先人从中原迁入之时,其卓绝苦困不言而喻,由此,形成广东人不畏艰难,克勤克俭,敢于创业的心态。后来的革命思潮先锋者,无不继承了这一传统,康有为的至死不渝(先不考究其后来的顽固),梁启超的为理想的不断变革自身,孙中山的一而再,再而三的举起义旗,高剑父的执着追求……我想,前面所举的广东人能吃、善于经商、嘈杂,除了与早期广东生存条件恶劣和上述的外出做生意等有关外,都与多次的大迁徙有一定的关系。能吃,是因为迁徙途中粮食缺少,饥寒交迫中不得不乱吃。这与后代“无所不吃、怪异之吃”是有差别的;善于经商,也是出于生计;嘈杂,是因为迁徙路途艰险,情急之中不得不随便些,并大呼大喝。
  第四,因近代广东人多是中原迁移民众和本地百越民族的结合而生,多少还保留中原文化基因,如传统儒家思想、家国民族之大义等文明教化之物,不至于是土匪之帮。中国远离政治权力中心的地区很多,比如说西北一带,但以当时的文化氛围看来,西北其实是一个土匪窝,后来的阎锡山所引导的军队,说不好听的就是些土皇帝;而以上海为代表的东方呢,则总体上迷醉于短期泡沫经济的温床之中。
  第五,自1684年康熙皇取消“海禁”到帝国主义用舰船利炮轰开尘封国门的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对海关是关了又开,开了又关,反复无常。但在这近两百年的时间里,广州却是唯一一直对外开放的商埠,即使是闭关锁国政策最严厉的1831年,广州街道上的外国人依然熙熙攘攘。在与西方思想文化持续两百多年的交融之下,广东可谓得风气之先。
  于是,从地理位置上、血缘上、文化传统上,从民族生活的运行机制上,特定的历史时空中,我们可以看到,近代广东在历史上的贡献,确有其无法取代之所在。
  改革开放初期的广东,虽说是文化沙漠,但也秉承了先人的优良传统,充分利用了各方面的优势,创造了相对繁荣的物质世界。同时,也创造了当代中国最高度的言论自由之地,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改革开放后创办的《南方周末》和后来的《南方都市报》。曾几何时,《南方周末》风行中国各阶层,叫好声不断,而近来在网上则常看到“2002年之后的《南方周末》,在我心中已经死了”之类的唉惜。至于《南方都市报》,再也看不到之前的“立志办中国最好的报纸”之大势,剩下的全是在评论什么“超级女声”之类的东西了。
  而今的广东,虽说经济形势一片大好,但与物质的丰裕正好相反的是,近代前辈所创造的思想之激烈,敢为天下先之风度,已经在某种奴役中随着老一代永远的去了,而所谓的建设文化大省,却正好舍弃了历史的精华之所在。壮哉,近代广东,悲哉,集体沉默的后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5-11-8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那么多人发表的想法,觉得很是欣慰。原来并不是我一个人的困惑阿。还好.....有了希望,我忽觉得心里有着一股力量!!尽管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缺陷,但这也许就是我们的舞台,我们要做的不只是抱怨,而是去改善,让我们一起去努力吧。这时我想起了一句话“暴风雨,来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9 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社联下周有个文化_艺术周
校团委批的都是些晚会,
学术类的社团搞的一些活动.他说学术不能纳入文化
我无言,
我们的学校只会搞什么篮球,晚会.
真正的人文精神在哪?学术在哪?
悲哀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16 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在这个社会政策,社会大环境下,很难去要求别人做一下\"没有利益\"的事情了,不是说我太悲观太片面,我看到在维系这个社会的那个极限正在渐渐逼近,你要的人文,在这个只顾批发蓝领学校,只能靠我们学生的积极了,积极去寻找自己或者这个社会需要的或正在消失的一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后院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广告业务Q|工大后院 ( 粤ICP备10013660号 )

GMT+8, 2024-4-29 06:1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