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后院

 找回密码
 加入后院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5750|回复: 47

申请香港读研的一系列资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30 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些资料转自一个群的空间,如果群主介意的话我立刻删了它

这些资料真的很有用,要是我早点看到这些,我可能读研就选择申请去香港读了,
现在只能想读博才有机会了

香港申请扫盲贴+个人感想

先是一些基本名词解释,也可做扫盲用。
1、MA/MSc
MA=Master of Arts
MSc=Master of science
当然其他还有例如MSSc等...性质都是一样的,都是授课式研究生(简称taught)。
顾名思义,这类研究生是像我们本科一样,是要修课修学分的。而且学费也是依据每一学分来收取的。( 当然可能不是每个专业都如此,但我申请的几个都是按学分来收学费)。


这类的申请相对。。。只是相对而言,较Mphil容易。也会有人关心什么是申请的关键,只能告诉大家, GPA不是决定因素,每个专业审核的标准也不一样,同时也会视乎你的竞争者的实力如何,所以也有一定 的运气成分在其中。
所能奉劝大家的就是:谨慎对待申请的每一个步骤。
认真完成所需要材料的准备,包括一些学校会要求写一个简短的statement.不要看轻简短,因为要用最少
的语言表达清楚你为什么要申请,实际上是很困难的。。尤其还要用英语。提交之前认真再三检查有没有
拼写错误(这个是很愚蠢的错误),语法错误,逻辑错误等等,可以请你的同学老师帮你修改一下,总之 ,认认真真的写!
至于论坛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对taught含金量的质疑,甚至觉得那就是花钱买个文凭。大家不要被这样的
言论所动摇,学习本就是要付出的,其中也必定包括金钱。大家放正心态,抱着一个“我是去学习”的想
法。如果说,当初考大学是觉得那是“人生必经阶段”,那么到了现在大学毕业时,究竟是“读研”还是
“工作”,大家应该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做出“读研”选择的人,一定是想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而不是“
再混一年,躲避就业压力”的。
所以,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就无谓别人说什么了。

2、MPhil=Master of Philosophy
这是指研究式研究生(research)。因为我不是申请这个的,所以不是很清楚。
只知道申请者要写个research proposal,最好还事先与教授套磁一下。
其他,就请Mphil的同志们补充吧。实在了解不多。

3、套磁
记住,这是MPhil才需要的,MA/MSC的不需要套,直接申请即可。
关于套磁的精华贴也很多,大家可以自己搜一下。

4、网申
网申的魔爪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了。。。
一开始还觉得网申不好,但是经过使用之后,觉得网申还是非常便捷的。
可能许多新手一开始对网申摸不着头脑,甚至连去哪里申都不知道。
各位不需要担心,总是有一个过程的。我一开始看到全英文的网页也头晕一晕,但是慢慢慢慢也就看习惯
了。
每个学校的网申时间不一样,但大致集中在11-12月开始。
以我申请的3所学校为例,大约讲一下申请步骤。。(当然是MA/MSc的)
中大:最先开始的。申请费HK$180。可用信用卡在线付帐。
      第一步是要填一张表格(基本信息)---信用卡付申请费---提交。大家填的时候尽量小心,因为修
改起来是挺麻烦的,要EMAIL到研究生院,你的表格是无法修改的,他们只是会把你要求修改的EMAIL也打
印出来贴在表格后面。所以能不改就别改。提交之后你会得到一个申请号码。
      第二步,你要用你的申请号码到下载区去下载他们的推荐信。。。成绩单封面。下载下来的文件上
面是有你申请号码的。
      第三步就是研究清楚,你的专业究竟要求你提交什么材料。(其实这步可以在申请还没开始就准备
起来了,因为申请材料基本上每年都一样的,你可以参考前一年的标准)。这步中还是要再三强调:认真
对待!!!!!尤其是关于推荐信,虽然也有很多人说,中国学生的推荐信没什么用,但是不能因此就马
虎大意,万一那个审材料的就特别注重你的推荐信呢?万一你的推荐信写的好真的感动了审材料的呢?其
实都走到这一步了,不要偷懒,花点时间好好在你的推荐信上,和老师多沟通沟通。不是说要作假,只是
可以在事实基础上适当夸大,只要一切都是真的,也就不用怕了。另外中大一些专业是要求写一个简短的
personal statement的。我问过我们专业的小米,中文英文都可以,长短也没有限制。这篇东西,我觉得
对申请是非常重要的,对申请相同专业的人来说,你可以在申请中体现自己在这一领域已经学到了什么,
并且为什么还想继续在这一领域内继续深造;而对跨专业的人来说(我就是跨专业了),你绝对要用你的
诚意去感动他们啊。。。。告诉他们你为什么想转读这个专业,对这个专业有多少的了解,并且为此已经
做了一些什么努力。。。。纯粹个人观点哦。。。其实英文写起来比中文简单。。。大家也可以参考一下
网上的一些外国人写的example,感觉他们写出来的和我们写出来的思路不一样,估计也更顺应香港那边
的思想。不是叫大家抄,抄没有什么好抄的,抄是感动不到人家的,只有自己的真情实感才可以打动。
       第四步就是准备好一切材料,寄到中大。
       第五步,漫长的等待。中大是到截止日期后一起审核材料的,他们的截止日期大多是2月28日。所
以3月才会开始审核。鉴于申请人越来越多,审核的速度也会越来越慢。但是大概到3月底4月初就会有消
息了。系里面会有EMAIL通知(一般来说。。。因为我的专业通知了),然后会在研究生院的网页上公布

       第六步,有幸走到这步的,恭喜各位了,可以等着收offer package了。然后照着package里的指
示慢慢做就可以了。
城大:其实大致是和中大一样的了。申请费便宜一点,100港币,也可信用卡付。城大的网申系统交发达
,基本上什么都可以通过网申完成,包括递交材料。材料大家可以扫描,或者用数码照相机拍下来,然后
上传。当然你也可以选择邮寄。只要注意一点:如果你申请超过一个专业,你的材料只要寄一份就可以了
,不用申请几个专业寄几个专业的。申请结果大家可以通过自己的帐号密码查询。另外,这个学校的许多
专业,是材料先到先审核,先审核先发OFFER的,所以兄弟姐妹们,对待城大,速度要快。其余不多说了

理工:哎。对这个学校。无语。不支持信用卡,一定要去银行,还要收400港币的申请费!!!!!材料
也可以上传。其他也没什么好说了。这个学校唯一搞笑的是,interview都要寄个平信到我家通知我。。
。结果我都interview好了,平信才到我手。。。严重汗一记。
其他学校的步骤我不是很清楚。但是估计差不多也就这样了。


5、小米
很多人第一次来论坛,可能对“小米”这个称乎一头雾水。呵呵,我第一次也是。
其实“小米”泛指各大学办公室的工作人员。。。
在申请过程中,大家有疑问,可以feel free(每次小米都这么说)写EMAIL或者打电话去向他们咨询。基
本上。。。小米态度都很好很好,也基本上。。。他们能告诉你的都会告诉你。
小米的EMAIL在每个学校招生的网页上都有。

6、电面
有些专业的人是需要经过面试的。有一些是会安排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face to face的面
。但是更多的都是通过电话面试,所以简称电面了。
电面有些会事先通知,但也有不少是突击的。。。
我只被电面了一次。。。其实电面还是满紧张的。。。至少我是紧张到胡言乱语了。。。
大家实现可以稍微准备一下,因为诸如自我介绍的总是免不了的。。。
论坛上电面经验贴也很多,大家根据自己不同专业,自行选择参考吧。

7、OFFER
这条。。。不用解释了吧。万众景仰的。。。东西。。。
那么解释一下conditional offer。要conditional点什么呢,对应界生来说,就是conditional你的学位
证书,其他的情况也许还有语言成绩。。。之类的。
这个论坛“热点追踪”里有详细说明。
--------------------
罗罗嗦嗦说了一堆,最后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本人条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的旅游管理。。。GPA。。。不高,勉强。。勉强而已80。
IELTS:7。无其他特别之处,也没显赫的实习经历。
一共申请了3个学校5个专业。。。2个OFFER,1个拒了,2个至今没啥消息。。。
最终决定去的是中大new media。

我们高考那年,是第一年开放去香港读本科。。。奈何,这个学费实在太贵。作罢。
读研究生,其实从来我都没有想过,因为本科的时候,也不是特别爱读书的那种。到了大三下,思想突然
觉悟,觉得不可以这样混混噩噩过下去,不能什么都没学到就走上社会。于是脑子就这样搭住了,又因为
实习的时候觉得上班实在没劲,所以前所未有地热爱学习。。。
至于选择香港,从小的情谊结。都是看梁凤仪的小说看出来的。高考完,就开始努力学习广东话。。。以
至于我妈说。。。我是时刻准备着要去香港的。

言归正转。材料准备,是从实习完才开始认真考虑的。这时候中大的申请已经开始了。在家待了2个礼拜
,从早写到晚。。。其实大部分时间都是发呆发掉的。。。终于搞定了所有的材料。圣诞节之后就把材料
寄掉了。
材料准备过程,也只有过来人知道其中的辛酸。真的,对待高考作文都没这样认真过。。。好象觉得自己
的前途命运就寄托在那几页纸上一样,所以对一个词的使用要反复再三斟酌。。。也发给老师同学们帮着
修改了好几遍。

在这期间,当然隆重要感谢的是寄托上的各位前辈和一起申请的朋友们,各位前辈不厌其烦地回答我们这
堆菜鸟的问题,同路的朋友们又互相鼓励,一起交流,总算觉得不是“一个人在途上”。。。。。。

我的第一个OFFER是到3月份才来的。。。做孽啊,我等了多少个月啊!!!这日子实在太难过了,天天上
网刷。。。刷啊刷啊刷。。。
所以,同志们,挺住啊。因为我在2月底的时候就几乎要崩溃了。。。但是。。柳暗花明。所以,再难熬
,为了光明的未来,也要加油挺住啊。

其实我能给后来者的经验也不多,只是想告诉大家,相信你自己。
虽然这句话听着就觉得老套,但是在申请之路上,却是至理名言。
论坛上经常会有人说。。。自己GPA多高多高,其实这样的帖子看多了,心理是会受到打击的。也会听到
有人说,GPA没有多少多少,基本上就没戏,这样的帖子看一个,心理就已经打击了。
其实,大家都不要相信他们,个别情况个别分析,不能以一概全。也许曾经有 GPA90也被拒了,但这不能
简单等同于GPA低于90一定不行。
所以,大家与其相信别人,不如相信自己。
也不要发一点贴,问大家自己有没有希望。。。其实你叫人家怎么回答你呢?回答你,有希望,但结果你
被拒了,这不是让你空欢喜?回答你,没希望,结果你连试都不试就放弃了,这不是更可惜了吗?如果你
本来就觉得自己条件不好,再问人家,不是摆明了让别人打击你么......如果人家说你肯定行没问题....那么你
自己是不是也要怀疑一下呢?在论坛上的,即使有经验的,但也都不是各学校各专业的教授们,我们都没有
资格来评判你有没有希望。。。。
你的希望在你自己手里,看你自己能不能把握。

从11月份到今天,大半年了要,但总算忙的有收获,有成果,所以仍是值得高兴的。
希望以上的这些文字,可以给大家一点点的鼓励,因为我在申请初期也一直觉得自己没希望。。没希望。
。所以我知道鼓励是很重要的。。。

最后,想说。
去香港,不是想做一个香港人。
我喜欢那片土地,但是更热爱我生长的上海。
去过香港3次,有各种各样的遭遇,好的,不好的。
那片土地,看似是我们共同拥有的,但实际上我们仍是被排挤在外的人。
执着地去那里,只是因为从小就希望可以在那里生活一段时间,可以学习更多这里学习不到的东西---无
论是书本上的知识,待人处世的方法态度,还是对于自己的思考。
因为无可否认,那片土地是会给你带来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思考空间。
香港人有他们得天独厚的优越性,是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香港人也有他们的劣根性,也有对祖国偏见。这不是一天两天可以改到的,只希望每一个去
香港工作/学习/旅游的人,都做一个勇敢的中国人,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待的中国人,做一个有理想、有
思想的中国人。只有靠我们大家一点一滴的努力,才能慢慢慢慢扭转香港人对我们的态度,才能令他们对
祖国更有归属感。

今年恰逢回归10周年。
幸运,我会在香港见证。祖国的光荣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7-5-30 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香港留学申请FAQ(至申请新人)


1.香港的申请材料要求跟美国有什么不同?
  最大的差别应该是香港的申请不需要写PS,而要求递交一个叫Research Proposal(有时候是Research Interest)的东西, 香港的这个Research Proposal要求你写一个比较明确的研究计划。另外香港对GRE/GMAT的要求比较模糊(稍后详述)。其余的推荐信,成绩单之类的材料要求跟美国差不多的。

2.什么时候是申请的deadline?
  香港的deadline一般比较晚的,各个学校不一样,港大main round一般是1月31日。科大各个系不一样 大致都在2月份左右截止,中大大部分院系是2月底截止。城大一般一月底截止,岭南,浸会的申请一般是3月份截止。 理大程序很怪,要求先联系好导师再申请。
具体时间请参考各大学网页的官方说明,以上只是大致的时间。

3.申请香港需要考T, G吗?
  T一般来说是必须的,中大,城大理论上可以用六级代替T,但是如果研究背景不是很强的情况下,建议考一个T。关于G,香港各大学对G其实没有硬性要求,但是科大很多院系都要求G。另外商学院普遍要求G。 如果时间紧张,来不及考T或者G的话,可以先递交其他申请材料,考了以后马上补上也是可行的,对于一些背景很强的申请者,GRE waiver也是可能的。

4.申请费?
  香港各学校申请费在150-180港币左右,如果有信用卡的话可以在网申系统中用信用卡(Visa&Mastercard)提交申请费,如果没有信用卡则需要办理汇票。

5.需不需要套磁?
可以尝试着找相关专业方向的老师套磁试试,如果套磁不成功也不必灰心,事实上不少人没有套过老师也录取了的,套磁的好处在于可以了解一些招生的信息,比如可能某个实验室下年不招生,那么就不必申请了。套磁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可以让老师对你有进一步的了解,有些时候对申请会有利。

6.香港读完后去向如何?
个人觉得在香港找工作还是比较难的,香港地小人多,竞争比内地激烈很多。当然找工作这个事情是因人而异的,也有一些留在香港的。很多学生,尤其是mphil,读完后就自然地去了北美读phd了。至于香港的phd,读完后留香港的大学任教的机会是很小的,不少回内地高校了(商科很多去澳洲,新西兰教书的)。
精华区里面有一篇曾经很流行的老文章叫做“一个清华学生在香港留学受到的心灵震憾”[url]http://bbs.gter.net/bbs/viewthread.php?tid=148851强烈建议读一读。 (见3楼)

7.香港有没有签证的问题?
这方面不用担心,只要这边的学校录取,办理那些手续只是走个程序的问题,没有人会被拒绝入境的。

8.本科生能不能申请phd?
理论上各个学校都可以申请,但是在港就读phd的学生还是以已经在内地读过硕士的学生居多,可能是因为硕士大多有一些研究经历或者论文,因而在申请phd的时候会有一些优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觉得本科生申请mphil比较合适。当然有些院系例外,如科大商学院是没有mphil的,就只能申请phd了。  

9.授课式硕士(Master)值得申请吗?会不会比研究型容易很多?
相比同专业的mphil,master一般容易申请多了,因为master不需要经费来源,对名额的限制不严。经常看到有人问Master的含金量的问题,其实横竖都是个硕士学位, 并不存在什么含金量的区别。是否值得都是取决于你自己的。很多老师也是读了master之后才读phd的。

10.可不可以跨专业申请?
当然可以,不过最好能在专业上有一些联系的,比如说学物理的申请EE,数学物理的申请经济金融,化学专业的申请生物。

11.大概什么时候可以知道申请结果?
4月是发offer的高峰期,绝大部分offer都是这个时候发出的,以后5月,6月,7月会陆续有offer发出(这个时候发出的offer一般是因为前面有人拒绝空出来的)

12. 一般从哪里获得关于申请的信息?
首先应该是各大学,院系的网页。官方的说明是最准确的,有关细节可以发邮件向对应的小米询问。
其次是各大BBS,如寄托,紫霞,太傻,及内地各大高校的校园BBS。
如果申请香港,寄托香港版是信息量最丰富的地方了(顺便替港版作个广告).

13. offer的取舍及拿到offer以后的问题
这个来年再考虑吧。


[ 本帖最后由 广工WC 于 2007-5-30 00:27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30 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清华学生在香港留学受到的心灵震憾[转贴]


出自水木清华
原作者不详

「转载」

98年本科毕业,又顺利地被保研,当时的我只是一个憨憨的书呆子,纯洁的如同高中生,在清华这种和尚庙一般的理工学校里呆了四年,女孩似乎是山下的老虎,神秘得让我一见就脸红心跳。未来是什么对于我就是“读完研再说”,反正成绩还行,不读白不读。天上掉了馅饼,用我的兄弟的话来说。香港正好回归一周年,教育部要选派一批本科毕业生去香港科技大学读研,以加强两地的教育和科研交流。清华当然要占不少名额,系里的几个牛人去了美国,所以这个饼就掉到了我头上,确实是个不错的饼,不用考G、考托、 全额奖学金,连什么手续都是学校和教育部包办了,我分文不花,后来香港科大的联络人抱怨中国的办事效率和程序烦琐,至于怎样的麻烦过程,我至今都一无所知。

香港科大

就这么糊里糊涂地来到了香港。依山傍海的科技大学美得如同世外桃源,现代感的建筑更让我们爽眼。当时的一个哥们说:“妈的,就是用银子在荒山野岭堆出来的,这样的物质条件算是让我满足了。”后来得知就是亚洲最美丽校园,倒也丝毫不怀疑。据说是香港政府感到了贸易和服务的优势正受中国沿海城市的挑战,而科技就是竞争力,就下了狠心投钱建了这学校,请来了学者。耗资400亿港币,相当于微软公司一年的纯利。组织的参观,教授的讲话,英语的培训很快就过去了,当时的新奇兴奋也褪得干净,每天面对这青山海景,最后也麻木得没有感觉了。由此可以推测娶一个漂亮老婆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如果不是为了炫耀。教授大多是华人,台湾和大陆出身的不少,反倒香港人是少数派,很多都是在北美的名校里拿了PhD,奔这里的高薪来了,他们的PhD头衔总要和名字相片挂一起, 挂一辈子, Harvard和Standford之类的当然就香了。正教授可以一年拿到一百多万港币,也就是一个月可以买小汽车,比一般的美国大学高。知识真的值钱了,让我们充满了对未来的向往。有回和教授们吃饭,谈及大陆大学教授的待遇,他们就感慨:“知识分子真被廉价到了可耻的地步。”我们也无话可说,反正不是我的错。然而钱不是好拿的,很多教师正是三十出头,教授职称还未到手,和学校只是几年合同,其他的学者也不断在申请进来,所以压力颇大,辛勤程度比公司打工仔有过之而无不及。既然自己做学问要紧,培养学生的事就要往后排了。刚近来时很多教师和我们亲切讲话,之后就不见了,好久不见就不认得。研究生当然有导师的,只要自己不去找他,他是肯定不会找我的。上课之后就是绝对的自由,当时自由得很是惬意。

萧伯纳说人生的苦闷有二,一是欲望没有被满足,二是它得到了满足。这话的确是部分的真理。当我住在这绝世美丽的地方,可以随心所欲的去商店买东西不用担心付不起帐,可以任意的支配自己时间时,最初的半年里,却发现情绪每况愈下。西方化的建筑设计将个人的所谓 privacy保护发挥到极致,进了宿舍就基本感觉不到他人的存在,同单元的人也有独立的卧室,大家都是进了房,将门一关,隔离了,谁也不好意思去敲门。刚来时认识的一伙人,后来发现根本遇不着,如同消失了一般。同住一起的是三十好几的叔叔级人物,偶尔可以说上一两句话,却永无可能说很多。大家都像是住在不同的空间里做研究,忙碌的无瑕顾及他人。

平心而论,对于一个成熟的研究者,如果他有确定的目标和兴趣,对生活人生都不再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准备投身科学研究中,那么这里真是一个好环境。但是我种茫茫睁着无知的眼睛的毛头小子,却是完全另外的感觉。 那种茫然的苦闷感觉真是难以描述,找不到人玩,只是将窗户开了又关,关了又开,不停的喝水,仍然感觉不舒服。怀念在清华的破楼里相互串门打闹的日子,怀念抱着篮球在走廊里叫一声就应者云集的日子,可是怀念解决不了问题。以孩子的心理去进入成熟严谨的环境,不可不说是一次考验。

多年的功利教育的辛勤培养,我一路顺当地走过来,发现完全的上当。我在成功的通过了一次次考后,最终都不知道我为什么要通过这些占距人生的考试,这个所谓的优秀学生只是在不停地让自己去符合那个“优秀”的外在标准来麻痹自己的虚荣心,而自己,那个真正的自己却一直没有存在过,没有发育过。我学的任何课程都无法帮我解决当时的苦恼,那么每天学那些微分方程又是为了什么?还去为了父母的微笑,人们的赞许吗?年年得奖学金的清华毕业生是了这么一个怪物: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不知道生活是什么,对社会毫无接触,二十出头,可是见女孩子就一身不自在,会解各式各样的方程,却不能解决自己的困惑,硕士博士的路就在眼前,可是不知道还应不应该这样走下去,这状态难道就是我的追求?一个智商还不错的人努力多年就变成这样?

这是一个问题,很早就有了,只不过太晚地暴露出来,我相信这样的问题依然将被很多师弟师妹们面临,我相信在清华依旧有很多像我当年一样的学生。当看到他们天真的讨论: G 2***, 托 6**,GPA 3.*, 学校名次Top **, 仿佛几年的辛劳就只为那么点数字,人生的终极标就是 go abroad. 我无法不为他们忧虑。这也是促使我写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

很多人没有对做研究的真正兴趣,但是用尽了精力去获得一个去国外做科学研究的机会,就洋溢在掩饰不住的喜悦里,甚至对人生毫无真正规划,对自己的兴趣一无所知,为出国而出国,那将在告别父老乡亲后去迎接苦闷的开端。

香港的学生很实际,决大多数本科毕业就去赚钱,三十之间为结婚买房奋斗,如果告诉一个香港人说你二十八了还在读博士,他会觉得你很失败,可能是根本不会赚钱。而留下来读博士的香港学生,就是真的很喜欢作研究的人,扎实地做事,他们的认真让我们一批朝三暮四,心猿意马的大陆学生汗颜。

生活在香港

都说香港是弹丸之地,其实一千多平方公里的面积也不算小,不过大多是山,可利用的地方不多,很多商业区都是添海造出来的。亚热带的气候,又在到处是山和海湾的地方,风景当然好。香港的气候比北京舒适一万倍,冬天冷不了,夏天也不太热,甚至没有明显的四季感。只是上半年天气有些潮。成天都有湿湿的感觉,北方人有点受不了。

香港的交通极其发达,公共车从不拥挤,也很少堵车,可是香港的道路比北京的窄得多,车也不会少,布局和管理更好而已,看来北京走向国际化还须努力。这里是名符其实的购物天堂,东西也不算贵,电器和服装可能比北京便宜,特别是国际名牌,由于没有关税,肯定要比大陆便宜。所以不必带很多衣服来,足够便宜了。但是服务业,比如吃饭,理发,涉及到员工劳动和地租的就要比大陆贵好几倍。可以随便往来深圳也是在香港的一大好处,一天可以轻松来回好几次,在香港读书的学生可一得到香港的临时身份证,加上护照上盖个章,就可以自由出入境了。

常有人问及香港的影视明星,可是到了香港就觉得那些人也只是打工仔,背后是更有影响力的老板,一旦老板不想捧了,明星就会很快消失,新人会取而代之。看到他们卖力地载歌载舞,其实也是生存需要,在商业社会里那是绝对的驱动力。

香港的金融和资讯服务相当发达,在所谓第一世界里也算相当突出,可以很便宜的享受到信用卡,电讯,互联网服务,因此有些人在香港呆久了再回来反而不适应了,主要就是这些方面,当然还有其他制度等软件原因。

说到学校的生活,物质条件比国内任何大学好,甚至条件好过美国不少学校,香港的学生很少住宿学校,所以一到周末放假学校就很冷清。通常大陆学生独享学校设备,偌大电脑房和运动场,舒服的游泳池,都有不少美好回忆。学生宿舍条件不错,可以作饭,自己作比在餐厅里吃来的便宜,所以大陆学生会乐此不疲,周末常三五成群,作吃的为乐。餐厅里中西餐都有,中餐以广东口味为主,忙起来时以营养为重,口味不对也只能将就吃了。

现在在香港的大陆学生不算多,总共有四五百人,各个学校都有学生联谊会,是比较松散的组织,也有一些机会认识朋友。周末会组织放放电影,搞舞会。临近考试或论文时,谁也没心思搞活动。香港的学生很好打交道,在成熟的社会里长大的人,心理相对简单且好玩,不像一些大陆学生常常过分盘算自己的明天,将自己逼的很累。他们对大陆也渐渐感兴趣,虽然他们常常不知道湖南和四川,只说得上秦始皇和毛泽东。只要主动点和他们交流,是可以结识不少朋友的,粤语不是障碍,很多人可以听普通话,而且,广东话不难学,不留神就长进不少。

关于工作机会

很多人就终于跳到北美去了,大多还是接着读书,从这个意义上讲,香港只是跳板。在香港留下工作的机会不多,如果在进香港的第一天了解这一点,是有好处的。也有回祖国的,我就是,所以我在这里写文章了,看到很多朋友询问去香港读书的问题,作为过来人,就写了这些,如果能给这些朋友提供一点有益的信息,就很满足了。

上次写了文章发表在海外学子版,很多朋友给我回信,给了我很大的鼓励,真的没想到过自己的东西会给别人带来影响。留学的经历给了我很多,几乎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在一篇文章里是不可能都讲完的,所以我再写一个续集,好莱坞搞续集纯是为赚钱,我呢是什么都不图,万一有 ppmm看了之后找我,最爽不过。将心底里的一点点“龌龊” 都暴露出来,可以痛快讲了。

凡事都是虚空

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人,难免在神情上都多一丝生存紧张,中国在海外的留学生尤其让人感觉到这一点。看不到出自内心的笑,连谈话时也似乎只有一个主题:今后有什么打算?每做一件事,都在问自己:对我有没有好处?

坦白的说我自己刚到香港时就是这样,只觉得自己多么没着落,无根无底的飘在他乡,我要努力啊,绝不可浪费自己的任何精力,房子,车子,名誉,地位,还有漂亮老婆,我什么都要啊。要学最能给我带来利益的东西,去做最有利自己的事情,直到我成功。

当时我就是这么典型一????, 到现在我都想这样痛骂自己。
数学指出函数的极大值往往在最不稳定的点取到,人追求极端就会失去内心的平衡,到时候就不难体会到数学原理的深刻。我很快让我的????心理逼到无路可走了,对所学的东西怀疑,担心自己变成书呆子,对自己有信心,找不到真正的朋友,找不到让身心平静的乐趣,每天都在心潮起伏。最后我去找学生辅导员。愚蠢的诉说倒不多提了,不过我记得他大胡子的脸有了微笑,眼睛里放出宽容而温和的光。他告诉我觉的我很有意思,他第一次遇到这么坦白的学生。“那些东西有什么意义呢,你怀疑得很好。“之后就翻出圣经来,给我读某些章。Everything is meaningless.竟是圣经里的话语。 那是我看到的最为震惊的一句话,也是我后来觉得最深刻的一句话。中国人很难理解,对在功利教育里熏陶过来,缺少人格教育的中国学生,更无异于晴天霹雳。 成绩,offer, 学位,这样那样的好处,每天拼命算计的东西有什么意义?假设你突然死掉,世界将会怎样?世界将一样绚丽,地球转的一样快,太阳系每天在宇宙中换一个位置。大海还是大海,波涛还是波涛,一样的花开花落,潮起潮落。你的亲人可能会掉眼泪,但是周围的人在三个月内将你忘个干净,那是你曾经那么在乎他们怎么看你的一群人啊。如果上帝存在,在他的眼里,你是多么可怜的小虫子,在活着的短暂岁月里,在最美好的青春里,都不曾快乐过,用尽心力去聚集一大堆外在和心灵没有关系的小东西,只是出于对未来的没有信心,小小的心灵在接近熄灭的一天还在发出那个愚蠢的声音,让你忙碌,让你忧虑的声音:我要,我还要。天底下充满了这样的小虫子,当一个离开了,又有一个来了,做着同样的事情,汹涌着同样的小小念头,受着同样的煎熬。 于是上帝要感慨了: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已过的时世代,无人纪念;将来的世代,后来的人也不纪念。

------圣经 旧约 传道书
我不是在传教,当时的辅导员也不是在传教,但是让我立刻看到自身的渺小,物质追求的虚妄,内心的愚昧。看看资本主义的学生辅导,是不是比我们这边高明多了?马哲曾帮助过我们什么?

不要忧虑

“不要为明天忧虑,天上的飞鸟,不耕种也不收获,上天尚且要养活它,田野里的百合花,从不忧虑它能不能开花,是不是可以开得和其它一样美,但是它就自然的开花了,开得比所罗门皇冠上的珍珠还美。你呢,忧虑什么呢? 人比飞鸟和百合花贵重多了,上帝会弃你不顾吗?”

一个朋友告诉我,他在等美国 offer 的时候,常常梦到接到牛校offer, 过度兴奋到醒,更为郁郁,感慨 “但愿长醉不复醒”。 这样的故事大家听了不会太惊诧,由此不难理解《儒林外史》中的进中举了。 而得到offer的人到了海外,往往要经历更多的梦醒时分。

为什么活得这么累? 生命本是如此美丽,连飞鸟和野花都可以尽情地享受上天的恩赐,而这些有高等思维的聪明人,却活活让思维搞得神情郁郁,哀声叹气。

常有人感叹西方人笑起来那么真实,那么出自内心,探讨起来,又归结到他们更有钱,他们的社会更发达。可我觉得那不是原因。原因就是他们比中国学生更接近飞鸟和野花罢了,更接近《阿甘正传》里的弱智罢了。他们更天真,相信那个万能的上帝会永不遗弃他,所以他们可以少想很多的问题,反而过得更顺利,在团队里表现得更凝聚,因为过分的私心是无法向大家共同的上帝交代的,他们可以很快做出一个Microsoft,一个Dell,但是大家可以看看中国的北大方正,联想,新浪, 管理层一年的地震比台湾还多, 这么多年来,连冲出亚洲的野心都没有真正实现过。 这难道不是上帝给西方人带来的好处,耶稣说信我就可以得救,不管这个上帝是不是虚拟的,但他在事实上填补了人性的巨大空白,人家的Microsoft 就证明了他的存在,正如计算机的虚拟内存,尽管虚拟,但事实上的作用是巨大的。中国学生总是怀疑这个看不见的上帝是否存在,更在私下里说,他对我能带来好处吗?其实中国人什么都不信,只信好处,从古时的考八股起,读书就是为了好处。因此,大家每天活在害怕没有好处的忧郁里,想靠自己小小的思维,在着巨大的世界系统里去谋取好处,上帝忍了泪水,背过脸去。

思维的无奈

我并不主张虚无,尽管我在上一篇文章里尽力去指出物质追求的虚妄。正如萨特认为,人生本是本无意义,但是怎样摆脱虚无却是有意义的。王朔的意义在于砸碎那些没有意义的假崇高,伍迪.艾伦的意义就在于不断指出人生的荒谬。如果一切都是那么可笑,我们怎样面对每天的24小时? 但是活着就是这么简单,它只是一个过程,简单而自然地发生,以至于任何干扰和关注都是多余。就像飞鸟掠过天空,野花静静地开放。能把什么东西叫做现在吗?你能占有什么东西吗?一切的意义只在时间的流动的河中。就像一团火,哪个燃烧的过程才叫火,一旦过程停止了,火不存在了。人的思维在作怪,它是一个双面的东西,它不总是带给我们好处,虽然我们对它有那么多自信。 思维在很多时候严重地干扰了那个自然的生命过程,它在想单个的状态好不好,值不值得,合不合规范, 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所以我们很快变得不快乐,不安稳,再也无法享受那种自然的喜悦了,正像被摄像的人,他的表情立刻不自然起来。恐怖片里的鬼魂可能一直不曾出现,人们却开始牙齿打颤,是被自己思维折磨而已。学计算机的朋友肯定知道操作系统将一个进程悬挂起来的意思。人的那个蠢笨不堪的思维,凭什么要常驻内存?它那么长期的运转,又真正解决了多少问题?为什么不在必要的时候悬挂它,去享受生命的自然? 明白这一点将改变你的生活,思维会使你陷入矛盾,很多时候它是多余的,用心去体会,甚至用毛孔去感受就足够了。当你不再判断,不再分辨,不再比较,不再权衡,你就立刻、和谐起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时,还用考虑什么呢?“此间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连言语都是多余,因为言语来自思维。佛陀的捻花一笑,详和的神情,虽静坐,似乎已飞跃世间一切,他坐在了那个生命的根本之上, 再也没有一丝的不和谐。

读书的时候,我常常到海边听滔声,坐下来看着太阳落下,那会是我一天最美好的时间,当太阳没下去,晚霞渐渐褪去颜色,波浪依然轻轻拍打岸边,幕色从四周将我围过来,静默中我会在心灵里升起喜悦,感觉到冥冥中那个永恒的力量,它在紧紧将我抱住,天地万物和我一样同在,也被温和地抱着,我将永不孤独,永不伤心,永不绝望,因为那力量就一直在那里,将永远在那里,我是它的恩赐,我的灵魂从未像那时一样枝繁叶茂,内心从未像那时一样宁静和谐。

我不用去分辨那种力量,是上帝也好,上天也好,老子说的道也好,有什么关系呢?分辨只是是思维常干的蠢事罢了。所有的心灵都是一样的,所以我相信所有人都有那个和谐的状态,就像收音机有那个频道一样,只不过太多人没有调到过。太阳,大海,清风明月,鸟语花香,生生不息的物种,是多么大的恩赐啊,只在我们断暂的生命里才可以感受到,可是太多的人从不念及。他们将自己全部地交给了少得可怜的脑细胞,心灵交给了那个拙劣的 CPU, 时时刻刻在做狭窄不堪的运算和判断,所以才会长时间挣扎焦虑,只看到85分和90分的区别, 5000元月薪和10万年薪的不同,牛校和烂校的分辨。所以“郁闷”,“无耻”,“倒霉”,“不爽”,“急”,这样的词汇就开始在嘴边泛滥了,就像破电脑的出错提示一样多。

我在香港学习的日子(之四)

本没有打算再写很多了,关于人生的刨根问底本来就是沉重的课题,无异让学业繁多的学子们再怀疑自己,平添忧虑。倒不如多说点逗乐的事,每天多嘻嘻哈哈一阵。前不久见到北大的一个女生,说我前面介绍香港的文字很实用,后面的文章就越来越看不懂了,可以理解,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像我一样想这些问题的,特别是女孩,一天多说几声“挺好的”“好温馨哟”就算过得不错了,古今中外都不曾出过一个女哲学家。

但是,这位未曾谋面的北大师弟在等我的续集,谢谢你,xmdl(阿扁鱼), 我不愿让你失望这一篇是为你而写的。
我们看的人文书

前面提到的女生就问我,在留学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回答是长了见识。就像在小地方呆久的人出来见了大海,这个收获大得很。所以我渐渐地学会了真正的谦虚态度,越来越承认自己所可以理解到的,可以认识到的只是这世界的太小一部分。在我的脑力范围外有太大的空间,从这一点来看,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有过多的自负,每天都在或多或少的干着作井观天的蠢事,争论着盲人摸象的争论。

清华北大的学生的人文素养,我想,很多来源于图书馆的人文书籍,因为喜欢读书的学生多半在那里搬书回来看。可是那些书多产于七十,八十年代,基本上是被一把姓马的刀阉割了的太监式的书,我不怕得罪人。怎么阉割法?举个例子,“总体而言,宗教是唯心的,错误的世界观,被统治阶级利用来麻痹被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从此,你知道了这一点,你么读释迦,读耶稣,读老庄,都觉得如同太监一般阴阳怪气。在红色的年代里,马刀所向无敌,包括孔夫子到孙中山,从曾国藩到蒋介石,都少有可以逃脱的,因为他们有“阶级局限性”。

但是我到了香港,就看到了很多台湾的书,很多香港的书,原来这些书本不象太监的,甚至不比姓马的书少阳刚之气,可以读得让人忘食,哎,可怜它们的被阉。这些都是我以前脑子以外的东西,所以我立刻知道要谦虚了,人总是受着他的经历和环境的巨大局限,他甚至不意思到,没有选择地被限制隔离着。

耶稣呢,用我们的眼光看,他太失败了,没有妻子,没有儿子,没有房子,没有财产,没有地位,最后还要被钉死,他只是游走于四方去救助受苦受难的人们,他有余的眼光总是看到了世界的外面,因为他也到过更高的维度里。

庄子至今看来还是活得最浪漫最洒脱的中国人,他是超脱的同义词,他也是高维空间的蚂蚁。

去读他们,去体会那种来自另外一个维度的智慧的震撼,尽管你可能无法改变无奈的现实,但是可以深刻地改变自己,尽管无法摆脱沉重的肉身,依旧无选择地活在平面上,但是,心灵获得了自由。愿意升起你的心灵吗?

我在香港学习的日子(之五)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我们永远只能是自己,卢梭说的,对于整个世界我微不足道,但是我对于自己确是全部。事实上我们只对于自己重要,如果我死掉了,没有几个人会在三年后保持对我的记忆,如果我痛苦,没有几个人会有真正的同情,因为太难了,每个人都无法了解我的意识。 所以我们要独立,活着就是成为自己,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去寻找自内在的完美与和谐,去实现句那没有选择的话: I am who I am。 Simply because I am not and can not be anyone else.可是我们受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教我们忘掉自己,去变成一个称为标准的人,不是这样吗?从小学起我们就要评三好,树标兵,学雷锋,学赖宁。老师总是看到我们的恶习,“你那样子不合行为规范,不可耻吗?”

到了大学,我们又自由了多少呢?我们依旧看别人,看典型,看所谓成功者,我们依旧活在要忘掉自己的标准包围中,去bbs看看,似乎所有人都统一了口吻,GRE 2400, 拿了牛校offer, 签了著名外企,找到了ppmm, 牛啊,羡慕啊,爽啊, 历史走到了21世纪,北大和清华人只剩下一副面孔了,每年招了很多新生,最后就剩下了一个。

比较是有意义的吗?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作为自己的全部主宰,为什么要什么都和人家比才可以找到意义?为什么当别人考G的时候,我也一定要考,为什么考不过2200就要郁?为什么billgates 成功的时候,我也一定要学计算机?可是自己和别人是多么的不同,些不同难道可以在一些欲念的驱动下轻易的忽略?
崇拜是有意义的吗?明星是需要那样追捧的吗?中国的那支烂球队是需要那么多关注的吗?

当我们倾注希望的时候,他们借此赚到了更多的银子,活得更加嚣张,更加让我们失望,我们是在给富翁们献爱心,爱心那么多,为什么不献给需要爱心的更多的人们,为什么不献给自己,独一无二的自己?

当我们崇拜自己,热爱自己,追捧自己,关注自己,我们就都也是明星了。这样盲从将无法发生,起哄将无法发生,个人崇拜将无法发生。这个意义大的很,至少大跃进将不发生,文革将不发生,我们的经济有可能早三十年走上正轨,现在我们不需要拼命飞跃重洋,中央到地方的官员就不要象现在一样,在亿万人没有工作时还竭力吹嘘7%的GDP增长,就像阳痿的人,为了脸面,郑重地去声名:请看我浓密的胡须,年增长率7%!


[ 本帖最后由 广工WC 于 2007-5-30 00:24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30 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几个大学对英语的要求大家自己看啊!

比较齐全  
总体来看 中文大学 城市大学要求最低 因为他们提到了 CET-6 嘻嘻

香港理工
http://www.polyu.edu.hk/ro/rowas/guideFile_jsp.htm
Applicants from a university where the language of teaching /instruction /examination is NOT entirely in English should satisfy the minimum English proficiency requirements specified by both the University and individual Faculties.
Applicants who have not obtained a degree from a recognized university in which the language of instruction is English are normally required to obtain:

(i) a score of 6.0 or above in IELTS; or
(ii) a TOEFL score of 550 or above, a computer-based TOEFL (after 1998) score of 213 or above, or an internet-based TOEFL score of 79 or above.  
   All English language test scores are considered valid for five years after the date of the test. 理工大有些专业雅思5.5就可以,例如酒店管理


香港大学http://www.hku.hk/gradsch/web/faq/app.htm
Tes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TOEFL) (taken within a two-year period) (Institution code: 9671; Department code: 99)  
Paper-based test - An overall score of 550 or above
- Additional requirement for applicants to the Faculty of Arts except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4 or above in the Test of Written English (TWE) 6. Do I need to submit a GMAT/GRE score report?

Only those applying for admission to the MPhil/PhD programmes in the School of Business are required to send the official score report of GRE or GMAT, taken within five years. (Institution code: GRE - 2482; GMAT - FS2-WL-48)
Those applying for admission to the MPhil/PhD programmes in the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whose first degree is not in Psychology are required to send the official score report of GRE Subject Test in Psychology, taken within five years. (Institution code: GRE - 2482)
香港科大
托福无明确要求,至少理学院也是这样
A satisfactory TOEFL score is normally required for non-local applicants whose mother tongue is not English.  For applicants with a degree obtained from an institution outside Hong Kong, satisfactory attainment in the Graduate Records Examination is normally required

城市大学
要求复杂 大家自己看 有550,580的 大家自己看啊!
English Proficiency Requirements  

1.  Applicants from an institution where the language of teaching is not English should satisfy the minimum English proficiency requirements specified by both the University and individual Faculties and Schools. The University’s minimum English proficiency requirement for research degree programmes is 550 (paper-based test) or 213 (computer-based test) or 79 (internet-based test) in the Tes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TOEFL) or an overall band score of 6.5 in the International English Language Testing System (IELTS). Equivalent qualifications are also acceptable. 2.  In addition to the University's requirement as given above, individual Faculties and Schools have set a higher standard, or equivalent acceptable qualifications, suitable for their disciplines as follows:

  Faculty of Business
a minimum TOEFL score of 580 (paper-based) or 237 (computer-based) or 92 (internet-based); or  
other test scores that may be regarded as equivalent to TOEFL 580 (paper-based) or 237 (computer-based) or 92 (internet-based).  

Faculty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 minimum TOEFL score of 550 (paper-based) or 213 (computer-based) or 79 (internet-based); or 6 (in any skill) with an overall band score of 6.5 in IELTS; or  
band 6 in the Chinese mainland's College English Test; or  
other test scores that may be regarded as equivalent to TOEFL 550 (paper-based) or 213 (computer-based) or 79 (internet-based).  
(Please note that individual Departments in the Faculty may adopt a higher standard.)   

  Facul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minimum TOEFL score of 550 (paper-based) or 213 (computer-based) or 79 (internet-based); or  
band 6 in the Chinese mainland's College English Test; or  
other test scores that may be regarded as equivalent to TOEFL 550 (paper-based) or 213 (computer-based) or 79 (internet-based).  
(Please note that individual Departments in the Faculty may adopt a higher standard.)   

  School of Creative Media  a minimum TOEFL score of 580 (paper-based) or 237 (computer-based) or 92 (internet-based); or  
band 6 in the Chinese mainland's College English Test; or  
other test scores that may be regarded as equivalent to TOEFL 580 (paper-based) or 237 (computer-based) or 92 (internet-based).  
   
School of Law
a minimum TOEFL score of 580 (paper-based) or 237 (computer-based) or 92 (internet-based); or  
a minimum overall band score of 7 in IELTS; or  
band 6 in the Chinese mainland's College English Test.   (The School has stipulated a validity period of two years for results of the above tests. Applicants are required to provide their English test results obtained within the two years preceding their application.)  

中文大学
• All students should fulfil the 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 Requirement prescribed below before they are admitted:

• possess a pass grade in English in one of the following examinations  
Hong Kong Advanced Level Exam. (AS Level)  
Hong Kong Higher Level Exam.  
CUHK Matriculation Exam., or  

• have a degree from a university in Hong Kong or an English speaking country, or  
• submit one of the following scores for assessment by the programmes concerned: TOEFL  GMA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30 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随便说说我所知道的,并且是我能理解的港大学制,供后人参考。
港大的学制是典型的英式的,比如,博士头一二年要考的资格考试,在美国通常叫qualification,而在这里,叫做confirmation。美国的硕士似乎没有这样的叫法,可是这里的硕士同样也需要考confirmation。两相比较,confirmation似乎是个更有人情味的词,仿佛在告诉学生:你只要和教授们确认确认就可以了呢,报告你最近的进展如何。而qualification则显然不友好多了,好象事先就认定你过不了,非得自己努力向教授证明:我是合格的。如果是前者还有那么些温情脉脉的意味,后者则是赤裸裸的威胁了。呵呵,联系英国和美国的国家个性想想,真是惟妙惟肖!
而更大也更根本的区别在于英美两种学制对于硕士的称呼。一般美国大学的普通学科(法律、医学等不算在内)的硕士学位不是MSC 就是MA,或者还有Master of Engineering,而港大除了以上三者外,最普遍的硕士头衔却是Mphil。许多人不明白什么叫做Mphil,其实那是Master of Philosophy的缩写,对照一下英美共同的博士头衔PhD(Doctor of Philosophy),就明白它的意思了。相形之下,它令人感受到更古老的传统;一种对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精神穿越几百年的时空临照在21世纪的学生身上——即便只有短短两年时间(MA,MSC等学位一般需要一年,而Mphil需要2年),似乎不够做出什么大学问,可是这一学位的名称与其包涵的意义,依然昭示了“学无止境”的朴素含义,激励学生全心向学。
除此之外,港大的MPHIL与PHD学生也能享受充分的自由。自然,世上无绝对,这自由往小了说也得以做RA为代价,往大了说,并不是任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都是可以写的,必须由导师同意才行(关于选题与录取的话题,我会在另一篇文章中讲到)。不过,比较起我所知道的在美国学习的同学,甚至比起大陆的研究生同学,称这里的自由为“充分”也完全不过分。据在港大教书的老师和我的师兄师姐们说,这里就如牛津剑桥一样,着重的是精英式的教育。一旦录取了某个学生,就充分相信她的能力智慧以及在学术上的厚实基础,并不多加干扰(由此说来,前面那客气的“confirmation”也该是出于同样的理由了?呵呵)。因此,学生一旦开始学习,就一头扎入自己选好的题目(可见申请大学时research proposal的重要性),而不再做其他科目的学习。这与美国大学又有很大不同。一般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院都要求学生修一两年的课程,作为基础,以便于展开后期的论文撰写。而导师只是进行指点,很少把学生的路限定地死死的。导师多久与与学生见一次面,取决于个人的喜好。有像我的导师一样,一周与我见一次面的,也有听起来匪夷所思的。有一个和我同时入学的女生,半个学期过去了,才见过导师一面,平时都是电子邮件联系;而电子邮件来往也不甚频繁,她苦恼地说,老师几乎没让她做什么,没给她任何作业。听说她的师姐和师兄都有过相同的经历。起初我们都很不理解,后来才领会到,可能这位导师是特别信任学生的那种类型,只在关键时刻点拨一下,不让学生走了歧路,至于平时,就全靠学生自己摸索和学习了。可见港大的学制对学生的信任。但是这种信任同时也是一种考验。能不能学到东西,全凭自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30 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土鳖谈MSC(合集)

土鳖谈MSC(续)
最后一门考试的时候,老师说起了某文章如何如何,笼统而简单,回到宿舍问及灵通人士,才知道我四年前泡过的寄托家园有好事者在“痛贬”机械MSC。上来一看,喔喔,呵呵。。。写的似乎很有些道理和逻辑,难怪震动的不小。。而后又看到有人说香港MSC贬值云云,不由莞尔。倒是一位仁兄的话说得好,学位就是学位,“没有金子”。
我是一个平日里喜欢舞文弄墨的浪荡土鳖,闲暇中意和GF大人谈些理想人生,八卦下她的导师和老三届“牛人”,今日不妨畅谈一下所谓的MSC,所谓的理想和所谓的科研,所谓的成就以及所谓的牛人,局限难免,只是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借鉴就是很好的了,也希望剩下的一年里可以见到其它的新MSC,在科大,和我一起踢球,一起游泳。。。  

土鳖谈MSC(批判在先)
批判在先,先批判一个生化MSC对旁人的所谓感受和幼稚的言论。诣在维护科大机械系做为全球机械科研领头羊的尊严和哈工大做为内陆二加七的威望,也是代这批机械MSC的同门出出小气吧,呵呵。。。
与原文一样,先从MSC和MP的区别谈开去。MP,PHD,追溯其本意,大意是传统欧美科学家发现了科学浅薄要用哲学的高深来引导,抑或科学的探索中暗合了哲学的深义。在他们的眼里,一个P字头,就代表了科研,以及更重要的由科研延伸的哲的深奥。而MSC,没有P只有SCIENCE,言下之意,你不懂哲,只是搬了知识来用,不会好似科研般对人类整体科学的前进有多大贡献。谈到这里,好似我这般工作了三年的人,大约是知道了自己的德行和想在社会中占的位置,从来就不曾对科研和博士抱过多的幻想和居心叵测的希望。放弃了工作,来到科大,就是为了一个硕士的名头和对机械的喜欢。在香港,MSC的硕士和本科区别大不到哪里,因为社会发达到这个程度,看重的是个人的素质,但是在大陆,关系和学位是可以压死人的。
至于原文的论述,确实如此,英国的教育是产业的,香港也如此,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就是如此的,这种基于人性的运作方式以极高的效率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前进。可惜单单看到这些所谓的内幕,是浅薄和容易让人不屑的,是让人沮丧和没有活力的。从我们生化的同学角度再深谈,博士们又何尝不是拿着一个基本工资在香港心力憔悴,付出的远远不止那一万多港币吧,有谁见过这么辛苦的工作四年加薪不超过五○○○的?但是看看自己得到了什么或者说可以得到什么的时候,15万,至少于我,是值得的
教育从某种程度讲,是对人的洗礼,98我南下广州求学,四年没学到多少理工知识,倒是学到了挣钱的态度和中国传统商人对家的理解和呵护爱恋。今年我来UST,刚走的时候一个朋友对我说,“我等待你的改变”,我笑笑,心里想,科大,香港,融合了旧中国和旧西方的东方之珠,又有怎样的美丽让我欣赏呢?改变我倒是不曾在意的,我只喜欢快乐的游戏人生,就是很好的了。
PS:原文说到的机械的MSC闲课程太重,如何如何。。。事实是,我,土鳖,是书面申请将自己的修学期限改为一年半的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个。在此对原文的不负责言论表示澄清。最后系里本着让学生更扎实的学习的初衷,做出了调整。

土鳖谈MSC(继续什么)
继续批判吗?不了。继续的继续就是结尾了,MSC也有结尾,那就是找工或者博士。
如果让北方的同学,仅仅一年之后,就在香港立足,那是在讲笑话,除非他待在高校读到博士毕业,再行辗转。但是我相信有一半的北方学生看到我的言论,一定会说我在讲笑话,另一半不说的中间,有一半可以姑且待几年。相信我的判断吗?呵呵。。。
生化的同学就MSC找工的言论,把一些本该如此的事实,说成MSC的委屈和无奈,此种轻狂和自视过高的浮躁,是当代大学生的通病,无非犯在香港,有性命之忧。言论中一些缺乏社会经验的主观判断,诸如最低工资限制云云,更是搞笑。至于粤语是障碍等等,真是让我没话说了。
还是来说说漂在香港的硕士博士们探讨的对香港工作的见解和对前途的一些共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借鉴。首先来假设一个前提:我们是要结婚的,即使现在没有合适的伴侣,我们是要有家庭的,是要养育子女,为社会尽责任的。见过太多太多的香港大陆人,到现在,我没有听到他们有待在香港作非科研工作的打算,是的,一个都没有。原因如下:贵,累。房子贵,相比大多数人在国内可以轻松拥有的房子,在香港,太难。相比在国内可以轻松的生活拥有的地位,在香港太累,香港是香港人的香港,不是所谓的申请到了硕士博士的牛人的香港。不要以为香港是好的,留在这里得到的比在内陆少,多数情况是这样的。但是工作是容易找的,粤语是好学的,所谓的工资的法律限制是根本不足以构成妨碍的。如果这些都觉得难了,人生难以自主,随波逐流的可能很大。
尽管如此说话,想留香港不是没有契机, 想回内陆找工作,也没有那么夸张的难,在香港的时候不方便,可以回去了慢慢找,也可以再回香港找,很容易的手续,很优惠的政策,入境事务处的宣讲会说的很清楚了,而且是用普通话。。。

土鳖谈MSC(展望未来)
上次说到了MSC的工作,其实在说大陆学生留港的艰辛。但是艰辛不艰辛,是个主观的东西,客观地谈,我可以展望未来。。。
香港回归的开始,就是一个和大陆融合的开始,香港第二春的萌发,是内陆支持下,大陆科技人才和香港合作的舞台。冠冕堂皇地引用邓小平的一句话,叫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一切从细节开始吧。香港如同欧美一样,聪明的学生是学经济贸易金融。。的,因为这些知识的作用强大到一个世贸协定能将韩国农民赶净杀绝,一个强迫中央政府改变利率可以让中国内陆世界工厂一年的利润化为乌有。于是,科技(sci and tech)人才质量每况愈下,且流失欧美严重。这块靠谁来填补?靠内陆学生!将来香港的科技人才一定是以内地人才为主的。因为在内地,聪明的学科技。
香港政府认识到了这点,MSC开始全日制课程,入境许可限制放宽,申请永久居留放宽。。。一系列的政策改变向内陆发出信号,香港的大门已经敞开了,变革正在开始。如果你认为香港公司派驻大陆工作是件很不光荣的事,但是7年之后这个雇佣经历可以让你拥有香港永久居留权。如果你认为科技是个辛苦的差事,但是7年的辛苦一定可以换来中层管理的职位,如果你认为学管理的作中层,那是讲笑,他们是给你做秘书和参谋的。
更加重要的是,香港,是中国的香港,在这里,可以有家的感觉,但是在欧洲,在美国,你在异乡做客。

土鳖谈MSC(从头开始)
说了很久,却总没有开始,现在开始吧。
说到MSC,怕我是个很老很老的那种GTER, 从大三开始忙乎英国,后来放弃,再后来到香港来,谈不上经验,只有些感受,却是可以拿来分享的。
照例和普通人一样,我去过北京,上了新东方,为的不是英语,只是想听下老师的建议,现在回想起来依稀可以想到在一○一中学大礼堂最前排膝盖上放木板记笔记的情形。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语法老师虽年迈却勤奋的身影和他的几句话,大意是出去读书是很好的,开开眼界很有用,但是生活还是祖国好,发展还是要回来。当时的我,如同现在读我文章的大多数人一样,年少轻狂,充满理想和抱负。曾经发信问过听力老师,似乎是李峰,先去英国读MSC,再辗转去美国怎么样云云。得到的建议也很简单,那可能是个不错的跳板。而后寒假,又去了新东方,见到所谓的胡雅思,和他手下一帮有魅力的老师在课堂上谈新东方内部如何如何。。。虽然那个时候早就手中握了自动控制专业顶尖前五的录取通知,就差一个英语成绩了,但是想走的欲望却空前的低落。倒不是因为钱,感谢父母的勤奋,钱还是不缺的,也不是因为MSC一年学不到东西等等,英国的教育质量还是有保障的,尤其是顶尖高校,我是有信心的,原因在于:自动控制,EE的方向,老师写推荐信的时候也说不错的专业,可是无奈我没有兴趣,没有冲动,没有喜欢的一点点意思。如果去读,那是因为 别人说好。如果说读完了硕士,再去读博士,更加不喜欢,对控制,对弱电的EE没有丝毫的兴趣,还作什么研究,控制论是我惶惶悠悠上完的一门课,成绩固然不错,但是无奈的是没有优秀的冲动,只有顺利通过不要被抓了补考的逃避。
天意恋人,一场变故,我终究留了下来,留在了广州,留在学校。依然有出去的念头,只是因为硕士博士在内陆的高人一等,为了避免将来不必要的劣势而已。

土鳖谈MSC(困境如歌)
放弃英国,留下来。那个时候,天空是灰色的,我能作到的,只有活着和活得健康些。我常会从家里走到我上学时候住的学三宿舍,那幢五○年的旧楼,再进到二二○房,看看师弟,看看我曾经睡过的床。在的时候,没有机会珍惜,离开了,才回去缅怀过去。
读书的理想还在,却没有了所谓的时间表。随意拣了一份别人瞧不上眼的卑微工作,只是全心投入地做,闲下来看校园。和同学开玩笑说,我是废人了。。。整日忙于挣钱,忙于接待形形色色的前途各异的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生,没有想法,只是闷着头,本着良心,认真做事(说到这里,我喜欢香港对工作的称呼,叫做“做事”,言下之意,给你事情,把它做好)。对于一个理工的人,没有在所谓的五百强做和技术相关的事情,那时看来,本身就是一种困境,是一种堕落的开始,区别在于,我是认真地堕落着。
时间一天天过去,当年的同学逐渐站稳了脚跟。。。。我开始闲下来的时候,四处游荡,有名的外企,国企,合资,事业单位,高校,远在欧洲的兄弟。。。开始了解世界,了解生活。。。我猛然间发现应该感谢困境,它迫使浮躁的心沉静下来,拥有了方向。
笑着和GF开“再过三年挣够一○○万,给你在汇景买房”的玩笑后,靠着领导的认可和关系,我去到了新白云机场维修基地,拿起了扳手和工人一起,在申请完UST之后,做了一名机务人。对于一个从小衣食无忧读书人,做工人下一线是很辛苦的,但是除了累,骨子里是很开心的如同琢磨一个机械技术问题,难却不感觉到有障碍,信心和喜悦总是不时迸出来感染你。我想我找到了自己,如同申请UST机械之前看到IBTM,但是毅然放弃,父母劝我换掉机械这个老土辛苦专业转去会计,我始终坚持,因为找到了自己,知道了自己做什么最擅长,最喜欢,最能扎得下心去,最能游刃有余。
不易,但是困境如歌,一路走过。。。
第二次申请香港MSC,说来原因简单,不能否认知识的力量,将来不能因为没有硕士学位遭受不平等竞争,UST的MSC水平不比广州的任何一个机械硕士差,我不想耗时间,我可以自己自足这个学位,更重要的是离父母近,可以常回去看看。

土鳖谈MSC(清水湾畔)
我的土鳖谈MSC系列,可能会越来越主观,有没有参考价值,就看读者自己的情况了。
这句话说在开头,是应该的。
风和日丽的早晨,站在连接桥边,俯瞰清水湾的时候,碧蓝的海水与天同色,阳光洒在心里,深深地呼吸一口,整个人都会陶醉在这美景中。。。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科大是号称亚洲最美丽的校园。但是,在科大,几乎所有的PG学生,都没有机会和心情欣赏这绝伦的美妙海景,即使你的窗正对着海。一个香港的学生聊天时和我讲,科大的紧张程度是全港出名的,甚过港大和中文。的确,刚来的时候,看到实验室半夜还有人在看PAPER,分析数据,不寒而栗。。。但是渐渐地,也就习以为常了,连MSC的学生,有时侯一个试验持续40个小时,都要半夜起来去抄数据。
谈到这里,另一个让我习以为常的就是科大的飞速发展和机械系的全球第一的3.94。以科大这样的资金投入和工作投入,荣誉是理所应当的,能够在科大读书,也是幸运的。尽管有人以机会得来太容易而不屑,扪心自问,是人性的通病罢了。至少今天和在未来的一两年,MSC仍然会是窥探世界顶尖科研的捷径,感受人生另一种状态的契机。将来,当大家都知道机械的MSC其实在做热门的材料,控制和计算机的时候,MSC的申请难度可能不亚于经济了。但是MSC的作用能有多大,一个MSC就能保证足够的提升?和一流的老师就能学到一流的知识方法和思想?对大多数家庭来说,15万依旧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值得吗?开眼界,一年够吗?在远离中环的科大,如同乡下一样的地方,相比港大的MSC,你能有多少机会感受真正的香港?问题总是那样地多和烦人,但是有不可能等到问题都有答案的时候才开始。。。
清水湾畔,短暂假期,一起来思考。
土鳖谈MSC(四个月,弹钢琴)
很多人都会听过一个关于弹钢琴的故事,说老师教学生弹钢琴,每次给他的乐谱都很难,学生好不容易练好了一个,又要练更加难的,学生很烦恼,就去向老师抱怨,结果老师把最先给他的谱拿出来让他弹。。。。结果谁都知道,但是过程不是每个人都体验过的。
在科大,第一个学期四个月,我就象在弹钢琴。开始的时候,英文不好,专业词汇听得费力,下来看书,时间不够,几乎每天都在郁闷,有一门课的参考书,花了一天才看了三页,当时的焦急和郁闷,发自内心的绝望,现在回想,都清晰得恍若昨日。累,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完的。有天早上一个哥们对我说,他昨天晚上干到4点,我说还有干到6点的呢。难吗?其实不难,但是用英文写出来,只是告诉你一个基本和大概,推理和分析全靠自己,一个作业题够你做一天未必可以做完,你才知道为什么中国的小伙子号称知识多么扎实,到美国和人家的小伙子一比,节节败退。。。区别与内地重知识记忆的灌输方式,这里只告诉你是什么,至于为什么,怎么样老师不讲,自己琢磨。与我一个工作了三年重新回到课室的人,我体会到的也许更加深刻,我渐渐发现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和技术性工作比较相似的。只是,给的时间太少,课程排得太紧了。
假期来临,短短一个月,我的PROJECT等我去做,我喜欢专心做一件事情的感觉,每天都沉浸在其中,走路想一想,睡前琢磨一会,时而痛苦时而快慰,享受UP AND DOWN的过程,是件痛苦但却有些惬意的事情。可惜过去的四个月,有5门方向截然不同的课程充在脑海里,所幸痛苦总算是过去了,呵呵。。。。
科大的机械系,名为机械,其实是兼容并包的,从材料到计算机,微系统,电子封装,涵盖面广,实力强,调整快,近年来又有类似国内建工的与管理综合的学科出现,与实际结合十分紧密。这也是为什么科大的机械系论文全球折冠的重要因素。明年的机械MSC,很多学生在课程设置允许的范围内学的是IBTM。专业面广,有好也有不好,基于我个人认识,我想那只是给大家一个选择的机会,我不喜欢基于内陆比较低级的教育水平搞出诸如“产业化好不好”“基础学科底子太薄”“三年改两年学的东西少”的论调。毕竟,香港是“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这八个字的内涵从很大程度上否定了内陆对海外教育制度的诸多井底之蛙的浅显评价。  

土鳖谈MSC(平凡人的PHD)
能不能接着读PHD,对大多数MSC来说,是个常思考的问题,尤其是你发现身边的MSC毕业以后绝大多数都留下来了,不能留的是因为老婆在加拿大等他,这个问题也就成了常挂念的问题,但是我相信很多人挂念的PHD包含着能否顺利毕业,奖学金能否不再减少,能否拿着这个学位高人一等。但是显然大家挂念的都是没有用的问题,因为教授挂念的是能否出一个突破,政府挂念的是能否财政赤字少点,与你之外的其他人也在挂念第三个问题。所以社会地位的低下注定了你要转变观念去适应。
先来从经济学的角度算下机会成本,以我个人为例,还有5年到30,30岁的男人,如果不想别人说你失败的话,没有一个稳定的收入稍高的工作,是不行的。如果这5年,有老师要我,我在读一个PHD,那我损失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社会对一个25岁青年的必要的历练以保证他30的时候不会幼稚,可以承担生活的压力,以及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是博士可以给你什么?对于一个有志于科研或者喜欢的人,博士,是今后工作的必备条件,但是对绝大多数把博士当作学位,仅仅要求毕业的人来说,是要想清楚的,当然很多时候,多大的雄心壮志和兴致盎然都要变成“早点毕业”的牢骚。但是如我等这样平凡的小人物,当谈及工作的时候,又会觉得渺茫,所以又会产生“能读博士还是读一个博士吧”的暂且想法与出路,以及读完博士发现原来没读博士的都混的不怎么样的时候那种庆幸的愉悦。更有甚者,读到一个博士的时候,就以为前途光明,谈笑天下,牛人自居,偶遇困难就以将来更美好的幌子给自己打气。  
见得多了,有几个例子,却是要急于拿出来与大家分享的。黄昆,写了一本固体物理学,行内人知道那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他的弟子MO Dang在中山大学,什么状元啦北大牛人啦之类的废话就不多提了,因为近的缘故,不少人见过MO老师,是一个“说话说不清楚”“极其普通”“语言没有条理”的牛人。类似的科大的某牛人,师姐们也见过,“进到办公室满屋子都是书纸,连个放包的地方都没有,那个乱啊~”这类人,他们可以叫做“科学家”。尽管这些科学家都会这样说:“除了象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以外,我们都只是在做别人也能做的事”,但是事实是,这些人不做,别人做不了。
平凡人有平凡的想法,末了也会拿出一句平凡的话来收尾:大学,有大师。有幸见到,甚幸。

土鳖谈MSC(老三届)
最后一篇,写老师的。也写我们自己。
我是希望自己尽量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历史,面对现在的。但是文革的历史,也许只有在科大的图书馆里才可以通过繁体中文,更加真实地看到。老三届,一个名词,我不想给它具体的定义,只是让他来泛指世纪更迭时代,中国的脊梁。
在香港科大,有很多来自大陆的老师,这个学期给我上课的有两个,都会在课堂上谈起自己的过去,自己的经历。每次我都会想起我所见过的听过的这些动乱年代顽强把自己的学术延续下来的真正的科学家,都会想起这些科学家随后培养的一批精英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的不可磨灭的辉煌。每个中国人都会为他们送上崇敬和景仰。
但是很不幸,现在,当你拿东方大国PRC和对岸的USA一比,你会颤一下,即使你拿自己的祖国和边上的JAPAN比一比,你都会寒和汗颜。谈到这里,我不知道版上有多少人会从对OFFER和奖学金的热切渴望中解脱出来,想想今天自己的肩上的责任。老三届,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开始,今天他们老了,担子放下来是有人要担的,寄托一代可以胜任吗?
最后的最后,我支持寄托一代出国深造,留在国内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我鄙视那些以留欧美享受资本主义发达物质生活为初衷,完全没有丝毫学术追求和民族责任感的所谓的中国人。最后的最后,是思考的开始,申请结束之余,静下来想一想前途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30 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香港科大:在美国的名气最大。聘请了许多在美国的华人著名学者。来香港的首选。

香港中大:国外名气不错,近亲繁殖。环紧较好。来香港的次选

香港大学:徒有其名。英国的末流教授占主导。学术水平较差。然而,在香港人脉广阔,校友及多。如果留香港发展并不作研究,可以作为首选。如果,立志投身科学。千万不要来港大。(港大没有毕不了业的,要求极松)

城市大学:极具上进心的大学。校史短。民气小。但个别科目具备世界级水准。如电子工程,语言翻译学(牛经字典就是城市大学翻译的),信息系统,数学,生化和物理。其他专业一般。城大比较难毕业。以电子工程系为例,博士生要有至少3篇IEEE Trans的full paper才可以毕业。而在中文大学1篇已经是顶级学生了。

理工大学:和城市大学状况差不多。但容易毕业。校友广泛。留港工作的次选。

浸会大学:传媒和数学专业非常不错。离城大很近。那里的内地学生常常来城大食堂吃饭。因为他们的伙食不好。据传要和并到城大。

岭南大学:不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30 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基本上香港的硕士学位课程分为研究式(MPhil)及授课式(如MA, MSc及MBA)∶研究式是以做研究课题为主, 学员需要事前获得相关研究领域的教授同意录取,是一种一对一的学习方式; 授课式是以课堂教学为主,除了小班授课外,也透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及专题项目报告与其他学员共同学习。以理大为例,两种硕士课程都可以报读博士学位课程,不过研究式博士学位课程(PhD)只接受研究式硕士毕业生或含论文要求的授课式硕士学位课程毕业生申请。  

招生及入学申请  

何为非本地生? 内地申请者是否包括在内?   
非本地生包括内地申请者, 非本地生是指须由香港入境事务处发出学生签证∕许可证赴港就读的学生。 凡获入境事务处许可在港工作的非本地人士,或其配偶及未满18岁的子女而持有家属签证者,则不会被视为非本地生,应从本地学生途径申请入学。 非本地申请人如果只持有访客或旅客签证,在取得学生签证之前,不可注册成为本校学生,也不可在本校开始进修。   
理大硕士学位课程面向内地哪些省市招生?   
基本上理大硕士学位课程是面向全国招生, 不过理大也会于每年12月及3月期间分别在杭州浙江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华中科技大学、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等地方举行大型招生说明会,详情请参阅理大内地5个境外中心网页(详见附件)。   
理大向内地招收赴港修读的硕士生共有多少名额?   
理大在内地招收硕士生没有具体名额限定,将视各专业的招收人数而定,额满为止。   
理大共有多少个硕士课程招生? 我可申请来港修读理大那些硕士学位课程?理大是否只接受理科生报读?   
理大现有80多个硕士专业招生,当中工程、传译、精算、外语、地理讯息/测绘、医疗科技等专业更会在内地召开答问大会,详细可向理大境外中心拓展处查询 (http://www.polyu.edu.hk/poc)。你可来港修读理大全日或兼读制硕士学位课程, 不过兼读课程的学生签证是需要学员多次往返中港两地的 。除了理工专业外,理大也有文、商硕士专业,当中不少专业是文理生兼收的。欲了解各专业的详情,请浏览Study@PolyU 网页(www.polyu.edu.hk/study) 。   
申请报读理大的硕士学位课程对申请者有何具体要求?   
申请人须持有相关学科的学士学位,个别专业对工作经验亦有一定要求。详见: Study@PolyU 网页   
对申请人的英语水平有何具体要求?   
理大并未指定授课式深造课程的申请人必须达到的英语水平,惟院系一般要求研究式深造课程的申请人英语水平须达到TOEFL:550(paper-based test)/213 (computer-based test) / 79 (internet-based test) 或以上;或IELTS:6.0或以上,故院系亦期望授课式深造课程的申请人达到相近的英语水平。   
理大硕士课程每年何时开学?通常在什么时间接受报名?   
一般课程每年9月开学, 所以申请一般须在3月底前递交。院系或会适当地顺延截止报名日期, 申请人请留意Study@PolyU 网页公布。   
何时知道申请者的录取结果?   
申请人在提交报名表和缴纳报名费后,有可能获邀参加面试,部分学系也会根据申请人在申请表上提供的资料作出录取的决定,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至两个月的时间。将视各院系的招生工作进程安排而定。入学流程大致如下∶  
时期 项目   
9-10月 开始接受入学申请   
11、12月及3月 内地大型招生说明会   
3月底 截止报名*   
4-5月 进行资格复核及面试 (视乎个别专业要求, 申请人有可能需要参加面试)   
6月 公布取录结果、注册及缴交首期学费   
6-7月 办理来港签证   
8月底 学生抵达香港报到   
9月 开课   
*院系或会适当地顺延截止报名日期   

大学及课程  

理大硕士学位的修读年限为几年?   
一般专业修读的正常年期为一至两年,视乎各专业的不同要求, 在各课程的资料手册内都有列出, 最长修读期限为正常年期的两倍。   
理大用什么语言授课?   
理大硕士学位课程多以英语授课。   
理大硕士学位对课程学习有何具体要求?   
学生一般须修毕9-11门科目,学员必须完成所需学科并取得有关学分,有些专业还需要通过论文后才可获取硕士学位,各专业的课程学习要求略有不同,视各专业的要求而定。   
有否可能在内地上课?   
这个招生计划是在香港修读硕士课程,所以整个学习过程将会在香港理工大学校内进行。亦有少数课程安排学生在国外实习或学习。   
费用及奖学金  

申请报读理大硕士学位课程的报名费用及手续如何?   
理大硕士学位课程非本地生的报名费为港币400元,申请人可以自行透过理大网站www.polyu.edu.hk/study递交网上申请表格。申请人无论最终是否被理大录取,报名费均不予退还。   
非本地生在理大就读硕士课程,费用为多少?   
学费视乎不同专业而定, 全期学费为港币六万元至十四万不等。住宿费、生活费及其他杂费每年约为港币4-6万元。   
非本地生在香港修读期间,能否申请香港特区政府的助学金及贷款?   
非本地生在香港不能申请香港特区政府的助学金及贷款。   
理大硕士课程是否设有奖学金?   
部分理大硕士课程设有奖学金,奖学金获奖人须成绩优异,并符合理大的要求,奖学金具体数额视各专业及院系而不同。   
赴港升学安排  

内地学生须申请什么证件前赴香港,来港签证手续是否由学校协助统一办理?   
申请人获录取后,理大会通知申请人有关办理来港签证的手续,并协助其办理因私出国的留学通行证。根据过往经验,有关出入境手续并不繁复。一般而言,学生一旦确认接纳录取,便应透过理大向香港入境事务处申请进入许可标签,需约六至八星期。理大会把批出的标签寄给学生由学生自行往内地公安部门申请来港签证。   
内地生是否需要携带内地的“个人档案”前来理大读书?   
在香港修读期间,理大不需要学生在内地的“个人档案”。   
非本地生来香港后的住宿安排是怎样的?   
理大会尽量安排非本地生的住宿,但是由于现有宿位有限,修读硕士学位课程的非本地生可能要自行安排校外住宿,这方面理大可以提供协助。   
非本地生在理大能享有什么学生设施及服务?   
非本地生亦可享用理大的图书馆、泳池、医疗室及康体设施等。   
我可否申请在理大转读其他课程?   
在符合来港就读条件下,并获香港入境事务处及所转读学系的批准, 你可转读其他课程。惟以奖学金学生身份或由理大内地伙伴高校推荐的学生,将受有关协定的限制而不得转系。   
在港修读期间 ,我可否在港从事实习工作 、自愿/慈善工作或义务协助学术研究 ?   
根据现有的香港法例,以学生身份进入香港人士是不能接受有薪或无薪的雇佣工作,惟有关条例近年不断修正及放宽,最新详情可以参阅香港入境事务处网页http://www.immd.gov.hk。如你想在港从事实习工作 、自愿/慈善工作或义务协助学术研究 ,须先取得香港入境事务处批准 。申请会按个别情况考虑。另若学生因所修专业要求,须参加实习工作,可通过学校向香港入境事务处申请批准在港实习。   
若因私人或健康理由, 是否可以暂时休学? 理大的学位会保留至何时?   
有关学系会按个别情况决定 。   
如我中途终止学籍后,可否继续留港?   
你必须在学籍终止后的四星期内离开香港,如未能在指定时限内离港 ,便属触犯入境条例的违反逗留条件 。   
在港申请延期逗留有什么限制?   
如果你已成功修毕一个全日制专上课程,拟再留港进修另一个较高级的本地认可全日制课程,一般都可获延期逗留 。如果你在通常修读期限内,未能顺利修毕学位课程的话,一般最多可获延期逗留一年,以便继续修毕该课程 。你亦可在未修毕课程前透过学校向香港入境事务处申请转读其他全日制专上课程 ,但你的留港总年期在修毕该新课程后不得累积超过五年。   
毕业后出路  

毕业后,内地学生的出路如何?取得的理大学位,能否在内地得到国家认证?   
内地毕业生回国后,可根据“内地与香港关于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位证书的备忘录”继续修读博士及其他深造课程, 亦可向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申请境外学历学位认证。除返回内地外,内地毕业生亦可选择留港升学或就业。此外, 由于理大的课程与国际接轨,资历获得承认,不少毕业生亦选择到海外大学继续深造。   
修读完毕后,我可否申请到香港工作?   
. 有关现行在教资会资助院校取得学士学位或以上程度的内地学生来港就业安排,是适用于所有修毕经过香港学术评审局评审全日制学士学位或以上程度课程的内地学生,举办课程的院校包括教资会资助院校及非教资会资助院校。但有关上述的就业安排,并不适用于内地学生修毕副学位课程、内地交换生及兼读生。所有内地学生,包括副学位毕业生、交换生及兼读生,均可根据“输入内地人才”申请赴港工作。  
详见http://www.immd.gov.hk/chtml/immdpoe.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30 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注意平时成绩啊
否则不行的
高中的时候弄过理工大
拿到有条件offer
因为高考不上重点被拒

象楼主的本科成绩只能研究生努力才有机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30 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香港城市大学MSC FAQ

问:  城大的办学规模怎样?  
答: 城大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资助的多科性大学,大学恪守「敬业乐群」之校训,每年为超过26,000名学生提供超过170多项不同层次、不同内容和不同专业的优质课程。大学设有商学院、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院、科学及工程学院、创意媒体学院和法律学院。上述学院现时都面向内地招收本科生及研究生。  
  
问: 城大的师资力量如何?  
答:  城大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现有700余位分别来自22个国家的教师,其中8位乃世界级院士、逾500名持有海外知名学府的博士学位、150名曾于海外的大学担任专职教研工作。  
     
问: 城大的国际排名如何?  
答:  城大自成立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已 广泛获得国际认可:
1.        根据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 2006 年世界大学排名报告,城大连续4年高踞大中华地区最优秀高校前 10 名;  
2.     城大连续三年入选《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特刊》(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 世界最佳学府排行榜200强,排名 连年上升。城大在2006更上一层楼,跃升至154位。(排名榜摘自《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網頁):
• 城大進入200強,與清華、北大、復旦大學等共同躋身大中華地區優秀高校榜前10名,亦是四所列入200強的香港本地大學之一;
• 城大2005年和2006年連續被《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列為全球最佳100所科技大學及最佳100所社會科學大學之列;
4.     根据美国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公布全球最优秀100 所商学院调查,城大商学院获列亚太地区五强之一(美国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排名榜);  
5.     城大商学院成功通过国际管理教育协会( AACSB International )的入会评审,是大中华地区内的第 3 间获得认证的商学院;  
6.     根据《 资讯系统协会会讯(CAIS )》 2005 年 5 月发表的一项全球大学资讯系统研究论文发表数量的排名,城大位居第五,在北美以外地区排名第一 ;  
7.     城大在全球电机工程 SCI 论文榜上排第二 —— 台湾元智大学2005年12月公布电机工程学系的全球科学引用文献索引论文排行榜,城大电子工程学系高踞全球第二,再次印证城大电子工程学系在应用研究方面的成就,得到国际认同。
  
问: 城大的学历是否国际认可?  
答: 在城大毕业并取得学位的同学,其学历国际认可。  
     
问: 城大的教学语言是什么?  
答: 除经教务会特别批准的个别学科外,城大所有课程均以英语教学和考试。 故此有意报考城大的同学需具备良好的英语能力以便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  
     
问:  城大与内地的大学比较有什么优胜之处?  
答: 城大的学历获国际认可。 师资国际化程度高。英语教学环境有助学生快速提升英语水平。创新教学方式提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与国际接轨。 城大的学习设备先进,学生生活多元化。
问: 修课式研究生课程、专业博士学位课程及研究学位课程有什么分别?  
答: 城大的研究生课程分修课式研究生课程和研究学位课程两大类。修课式研究生课程有修课式硕士学位课程和专业博士课程两种。
修课式硕士学位课程以修课形式教学。一门科目一般有3个学分,学生选修足够学分的科目且考试成绩达到颁授学位的要求后,会获授予硕士学位。全日制课程一般修读年期为一年至一年半。
专业博士学位课程除了以修课形式教学外,不少于一半的课程以导师培养式教学。学生须进行独立的专业研究并完成专业论文。学生考试成绩合格并通过专业论文答辩后,会获授予专业博士学位。课程一般属兼读制,修读年期四年左右。
研究学位课程主要以导师培养式教学。学生只须选修少量修课式科目,大部分时间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学术研究。完成学位论文,通过论文答辩后,会获授予哲学硕士或哲学博士学位。全日制课程一般修读年期为两至三年。  
     
问: 如何报读香港城市大学的研究生课程?  
答: 有意入读城大研究生课程的人士,应直接向城大提交入学申请。申请人可网上申请(报名费港币100元)或填写印制申请表格寄交城大(报名费:研究学位课程港币150元/修课式研究生课程港币200元)。
欲查阅申请截止日期、直接於网上申请或下载申请材料和表格,请浏览以下网页:
修课式硕士学位课程: http://www6.cityu.edu.hk/puo/prospectusprod/ProgrammeList/pg-proglist.aspx
专业博士学位课程: http://www.cityu.edu.hk/sgs/taught
研究学位课程: http://www.cityu.edu.hk/sgs/research
  
     
问: 报读城大修课式研究生课程的学生须符合什么入学要求?  
答: 申请入读城大修课式研究生课程的人士,须符合大学的基本入学要求和个别课程所订立的特别入学要求。 大学的基本入学要求如下:
*  持有获认可香港或海外大学所頒授的學士學位,或
*  持有其他获大学承认的同等學歷。
个别课程所订立的特别入学要求,可查阅 Taught Postgraduate Programme List for 2007 Entry 网页。
  
     
问: 城大对内地修课式研究生的英语水平有什么要求?  
答: 有意报读城大修课式研究生课程的学生,如毕业于非英语授课的大学,必须符合以下英语能力的最低要求:
托福笔试成绩达 550 分或托福计算机试成绩达 213 分或托福网上试成绩达79分;或  
雅思国际英语语言测试 (IELTS) 整体成绩达 6.5 分;或  
中国国家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或  
达同等英语能力水平。  
( 个别学院也可能因应学科的需要设定较高的英语能力要求,或可接受的同等英语能力水平要求。 )  
     
问: 何谓“combined mode” 混合制?  
答: 大部分城大修课式研究生课程都采用学分制。学生的修读方式根据修读学分的多少而订(全日制:每学期12-18个学分;兼读制:每学期不多于11个学分)。“combined mode混合制”课程的学生可因应每学期修读学分的多少在全日制及兼读制之间转换。
但碍于香港特区政府入境条例的规定,被錄取的非本地學生只能選擇以全日制或兼讀制方式修讀此類課程。 非本地學生每學期所修的學分必須保持在全日制或兼讀制的要求內,任何改變均須得到大學的批准。
内地学生填报修课式研究生课程时,请特别留意此项,并在申请表上有关修读形式(Study Load)的一栏注明意愿。如被录取,城大会根据申请人的意愿在录取信上注明全日制或兼读制,以便非本地生申请学生签证。
  
     
问: 内地学生可否报读城大兼读制的修课式研究生课程?  
答: 根据香港特区政府最新的入境措施,内地人士可来港修读城大开办的兼读制修课式研究生课程。凡须以学生身份来港修读兼读制课程的内地人士,为免因课程属兼读性质而构成严重的入境管制问题,香港入境事务处会因应其每学期修读课程所需的时间,批准每次入境逗留的时间,并为每年留港的日数定下上限。由于入境限制较多,内地学生报名前,应慎重考虑是否适合入读兼读制修课式研究生课程。如欲对签证要求有更多了解,请查阅香港入境事务处网站(http://www.immd.gov.hk/ehtml/hkvisas_4.htm)。  
     
问: 修课式研究生课程的申请人是否需要提交推荐信?  
答: 修课式硕士学位课程一般不需要申请人提交推荐信。
专业博士学位课程一般需要申请人提交学术推荐信和公司信,详情请查阅研究生院网页http://www.cityu.edu.hk/sgs/taught
  
     
问: 非本地生如何繳付申請費用?  
答: 使用印制申请表格提交申请,每个课程收费:研究学位课程港币150元/修课式研究生课程港币200元。为鼓励申请人使用电子途径提交申请,网上申请收费是港币100元。申请多于一个课程,需另行提交申请。请注意如最终收到多于一个课程的录取通知,你只能选择注册入读一个课程。   
申请费不设退款、不可转让,幷须于申请处理前缴付。  
网上申请人
申请费港币100元将以信用卡(Visa or MasterCard)通过城大网上入学申请系统 (www.cityu.edu.hk/admo/apply)的网上付款办法缴付。
使用印制表格的申请人
修课式研究生课程:申请费港币200元可以Visa 或MasterCard(请填妥申请表格内“申请费用”一栏)或邮寄银行汇票(收款人:“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方式缴付。  
研究学位课程:申请费港币150元可以邮寄银行汇票(收款人:“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方式缴付。  
请勿邮寄个人支票或现金。
  
     
问: 我只有人民币信用卡,是否可以用以支付贵校的申请费?  
答: 一般国际通用的Visa 或MasterCard 信用卡都可用以支付申请费。如果申请人持有的是具转汇功能并能於香港使用的Visa 或MasterCard人民币信用卡,应可以用以支付港币的申请费。国内不同银行所发出的人民币信用卡会有所不同,申请人可向发卡银行确定所持有的信用卡是否具有转汇功能。  
     
问: 提交修课式硕士学位课程入学申请表后,城大会否通知申请人已收到申请材料?  
答: 报读修课式硕士学位课程的申请人,如通过网上系统报名,在提交网上申请表后,会马上收到电子通知书。如直接填写印制申请表格NL07,申请人须填妥并交回申请表格背页的“收讫申请通知单”。城大收到你的申请材料后会将通知单寄回以示确定。由于邮递来回需时,一般请预算六个星期内会收到通知单。  
     
问: 修课式硕士学位课程的申请提交后,贵校什么时候会通知申请人录取结果?  
答: 无论在网上申请或使用NL07申请表格,申请人都会获分配一个申请户口方便申请人在网上随时查询申请处理情况和更新联络资料。
网上申请人可使用申请时设立的electronic ID 和密码,经http://www.cityu.edu.hk/admo/apply 网页上的Registered Applicants Login按“Web Applicants"直接登入和使用户口。
使用NL07申请表格的申请人,请於收到“收讫申请通知”的两星期后上网启动申请户口,以便日后随时查询申请结果。
l          登入户口启动网页www.cityu.edu.hk/admo/activateaccount.htm  
l          填妥要求的资料  
l          你将获分配一个electronic ID幷被要求为户口设立密码  
l          请记下你的electronic ID和密码以便经www.cityu.edu.hk/admo/apply网页的Registered Applicants Login 按“Paper Applicants”随时登入你的申请户口。  
请注意,申请人如获正式录取会收到城大邮寄的录取信,否则将不获书面通知。
  
     
问: 城大是否有学生宿舍?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30 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zifan620 于 2007-5-30 00:34 发表
要注意平时成绩啊
否则不行的
高中的时候弄过理工大
拿到有条件offer
因为高考不上重点被拒

象楼主的本科成绩只能研究生努力才有机会了


插我楼,

平时成绩不行就没机会了
我本科成绩的确不行
不过如果不考研,拿个2点多,接近3.0还是有希望的

本来有打算去香港读博,不过香港的IC好像不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30 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理工大学NON-LOCAL STUDENT MSC 申请网页  
http://www18.polyu.edu.hk/e-pros ... ype=nonHKApplicants  

理工大学内地MSC推广网页  
http://www.hkpolyu.org/

城市大学内地学生MSC申请网页
http://www6.cityu.edu.hk/puo/pro ... st/pg-proglist.asp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31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去咗都冇把握留低~
引进内地人才好似要求好鬼高~
读书嗰阵又唔可以做兼职~
咩都唔得~~~~
好无谓!
.........我话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31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可吾可以留低就吾知咯

如果系by research果种,应该可以同导师打d工,做下项目既

听讲by research读两年既,留港机会大d

不过呢张贴我仲未睇完,等阵再研究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31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香港居住7年就可以有香港户口,或者在香港出生
其实读硕士和博士(by research)都要5-6年,再找个借口呆一年就可以拿香港户口的
如果泡了香港MM,结婚3年后可以有香港户口
如果泡了内地MM,让她在香港生仔,儿子也可以有香港户口(我姐姐个仔已经有香港户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31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用这样的方法留香港就不是很雅观了

香港现在禁大陆大肚的人去旅游

不过硕士by research(2年),好好读,应该留港机会比较大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31 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如果你在那边读研
老婆是可以过去的,探亲,不是旅游

硕士by research(2年),好好读,应该留港机会比较大的
原则上要求呆七年,符合引进内地人才条例除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31 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比较偏向去USA,HK的IC不行,而且没有什么IC制造业,新加坡IC就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 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加坡的IC确实不错,好象AMD CPU有意在新加坡给人代工(不知道最后签没有),中芯微的创始人都在新加坡留学/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 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的确,新加坡只有广州一个区那么大,却有两个世界级的芯片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后院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广告业务Q|工大后院 ( 粤ICP备10013660号 )

GMT+8, 2025-5-14 08:2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