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6月23日 难得一个周末 睡到中午12点半 开机处理公务,然后关了手机,刷牙洗头。
和小强下去吃饭,他吃烧鹅,我吃卤鸡,一直静默,话不多。想想真是奇怪,一年多前,他刚开始在广东北电上班,我来看他,就是在这家饭店吃饭,今年从创维辞职,却是在这里住了2个多月,现在我又要调去成都了。
出门,我去前进路,他去中大同乡会送旧,向左走、向右走。
然后自己坐车去广医二院转地铁,经过广州美术学院,外围是陈旧的墙,红色砖头砌起的房子,让人在炎热中,感到一点安静。觉得建筑师改变了一个城市,广州之所以让人感觉最说不清,就因为建筑没有整体规划。
去了正佳,然后去了购书中心。本来是想去看运营管理(OM)的书,在一楼看了好多个版本,只觉得机械工业出版社的稍微好点,最后却没有买。上了三楼的三联书店,看了一本文学批评,里面有一段杨牧的诗,写得很不错,遂去文学区找杨牧文选,没找到。
1、《石涛诗录》,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后面附有他的几幅画,很喜欢,就买下了,以前高中时常常临摹张大千的画,一路溯源,就追到了石涛那里,和八大一样,他也是明王朝的后裔,残山孤水,奇怪的鸟,淡漠的荷,别成一个时代的标志。只不过,石涛的画,比八大山人的更有生机,却没八大那么怪。
2、《校园民谣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里面有很多当时CD发行时的报纸和手写版。记得第一次知道校园民谣,是在高二,因为文学社的一个师妹,知道老狼的歌,开始买了磁带来听,一直就那么听了五六年,到大学毕业。
高三临高考时,深夜里常常听老狼的专辑,还有听电台的悬念案件广播,那些独自的夜里,不为人知。
前阵子和以前的一个同学吃饭,她问我,你关于高中的记忆,现在变成怎样?我说,只记得两个名字——卜早和小强,其他的一无所有。
是的,就因为毕业班时住同一间宿舍,后来去珠海和小强相聚过一次、逃课去江苏旅游和卜早爬进紫金山和明孝陵,所以后来一直听《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成了唯一能够记得的朋友。
大一时,曾经在春节农历十一回去学校看那个叫做小岛的师妹,多年后再遇,她已经即将从韩山师范学院毕业,长成了传统潮汕女子的脸型,多了一些隐忍贤惠,却看不到当年那种青春眼神了。
我们的这一代人,是听《同桌的你》、《恋恋风尘》、《流浪歌手的情人》的民谣而成长的,我一直在庆幸,我们八十后出生的那一批人,并没有被目前超女和超男这样一个恶心的潮流玷污,我们是远比九十后的一代幸福的一帮人。
这么久以来,想为校园民谣写点什么,却是没有契机,当年清华、北理工、北外的那一批人,亦在弹唱之后严重的消失,任一个没有成型的音乐流派自生自灭。
3、《谁掠夺了我们的脸》,作家出版社。
作者是出版社的一名工作人员,看了其中短短一片文章,因为写得安静,所以就买下了。
4、《聋子的耳朵》,河南文艺出版社。
张承志的新书。记得到大学后期,除了看余秋雨,还看张承志的书,写得厚重而大气的文字。他的成名作应该是《心灵史》,但是一直没有买到。家里藏有《金牧场》和他的另外一本学术作品。相对目前乱七八糟的文坛来说,张承志的书是一种纯净的书写。
5、《驴车上的龟兹》春风文艺出版社。
刘亮程的新书,知道他是因为那本《一个人的村庄》,不过买了之后一直没看。一切都像一场梦一样飘忽,一阵风一样没有着落。也许为弥补那次行旅的急促,梦中我又沿那条长路走过无数次。
6、《康巴的诱惑》,春风文艺出版社。
写的是高原、寺庙、天葬、跳神、康巴汉子、丹巴美人,作者住在韩国,介绍中说“文字比安妮宝贝的更透明,比虹影的更纯净”,简直是放屁。早先在三联书店里面看梁实秋《雅舍情书》,就已经觉得字句太恶心,目前出版商的一些介绍,更是恶心十倍。但是喜欢书中那些图片,所以买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