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听“秦国”,人们很容易想到“***虐行”的暴君秦始皇。秦始皇统一天下,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尽管有许多人骂他“残忍”“虐行”,但也有不少人为之喜爱和崇拜,真可谓誉满天下,谤满天下。在长达六百年的春秋战国时代,天下各路诸侯王纷争,秦国是最终统一天下的一流强国,然而,秦国以前却是被其它六国称之为“蛮夷、未开化、六国任何一国都不愿意与其结盟”受人鄙视的弱小国家,自当时年仅二十三岁的秦国国君秦孝公求得卫鞅(商鞅)历经两次变法以后(历史有名的“商鞅变法”),才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垫定了基础。
现在的许多中小企业里,其内部管理往往是以“人治”为主,所谓人治,就是以老板的个人意识来主导整个企业的管理行为。随着公司的规模不断扩大,老板的个人意识已经无法有效地覆盖各个管理层面,这时便需要合理的科学管理制度来运作整个企业,这便是法治。因此,人治是最终必然走向法治的。当时七国纷争的时期,自“商鞅变法”之后秦国是唯一人法兼治的强国,人称“强秦”。秦国的强大,不在于它占有的国土有多少,而在于他们君强、臣强、军强、民强、法强,是当时六国都无法做到的,然而,他们是处怎么由弱变强的呢?
秦孝公即位初,是秦国处于非常困难时期,秦孝公为图秦国能够像秦穆公时期一样与其它诸侯国并列争雄,向天下发布了秦国的“求贤令”,吸引了不少山东士子前往秦国的招贤馆等候“面试”。他对士子们说“依六国惯例,士达则任职。然秦国与列国素来少往,山东士子对秦国知之不详,难确职掌,请各位国府令牌,遍访秦国三月,后出秦国治秦之策。后确认职掌”,他让士子们去实践、去学习、去了解,然后根据自己所见所闻再制定自己的策略,然后再确定岗位。这是筛选优秀人才的好办法,第一,可以测试人才的态度;第二,可以筛掉急功近利者;第三,可以筛掉无学慵才;第四,让员工适应人文环境;第五,让未来的优秀骨干更加了解基层。在许多入秦士子们眼里,来到这穷乡僻壤已经自感降尊纡贵,内心期盼着来到秦国便能立即做个高官,没想到这位国君非但不立即任官授爵,竟然还要他们在这穷乡僻壤呆上三个月,因此,许多士子都纷纷离去。但秦孝公对这些士子们并无半点指责,还给每人送了黄金资助前往他国。此举不但使留下来的士子们更加敬佩这位国君,还让离去的士子们给秦国散布好口碑,以使秦国更加凝聚人才。卫鞅(商鞅)也照这条流程去走,参加基层实习,访秦三月。
尽管招聘人才可以通过很多种方式,但是有一点是共同要做到的:招聘人才的同时要学会凝聚人才。企业能否长期吸收人才,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要给每个应聘者留下深刻的良好印象。因为即使是不受录用的应聘者,都是企业很好的广告传媒。
商鞅入秦之后,立刻执行变法改革。这是秦国乃至中国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历史变革,实际上他的变法核心就是法治思想。他执法严明、公正,制度完善,任何一个国民都有立功受爵的机会,任何一个人触犯国法都将受到制裁,不管他是皇亲国戚,还是达官贵人。这在现在许多企业里都很难做到这一点,先不谈制度是否完善,就这些“皇亲国戚”的问题已经使许多老板和员工头痛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它存在一个很严重的人情化问题,所以制度的公平性就引起了质疑。前段时间接触过一个营销经理,他郁闷地说:“老板的兄弟太多,我现在不知道要面对他哪个兄弟了。” 当时秦国上将军兼太子左傅嬴虔(掌握全国兵权,秦孝公的哥哥)因太子犯法而被割掉鼻子,太子(后来的秦惠王)也被秦孝公流放十多年,这种铁腕手段不但让国民心服口服,还让国民知道一个道理:秦法无情。企业不怕“皇亲国戚”,只怕治法不严,治法不严,就会导致一连串的内部问题,甚至有一些陋习竟都成“企业文化”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来执行“变法”的人了。我个人认为,一些内部问题较为严重的企业去请外部的管理顾问公司来执行“变法”是最理想的,其一,没有繁杂的人际关系顾虑;其二,不会被同化。
有些人认为,法治就是建立许许多多的规章制度,其实这是一个很严重的误区,建立规章制度不代表“法治”,中国许多企业不是缺乏规章制度,而是有太多的规章制度,毕竟一个公司和一个国家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公司是一个组织机构,组织员工往企业的发展目标前进,规章制度越多,就代表企业内部所存在的问题越多,因为这些大大小小的规章制度就是企业内部发生问题而诞生的。法治是需要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来建立的,它是要根治企业问题而不是忙着到处“救火”,更重要的是它的执行力和原则性,如果执行不了,不按照企业的原则行事,法治不能得到贯切落实,一切就是虚谈。
秦国有一种法条,叫“惩疲”。所谓征疲,就是惩治懒惰懈怠和不务正业的游手好闲分子(疲民)。商鞅颁布的奖励军功、奖励农耕的法令中明确地指明这一点,坚决杜绝疲民,鼓励国民劳作。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企业在呼唤:为何高薪不高效?这时管理专家就会回答:因为你的员工“疲”了。
企业是一个组织群体,员工不能被组织起来,就会产生“疲”心态。激励机制的建设是致关重要的一点,员工没有被带动起来,没有信心、没有动力是不可能给企业创造任何效益的。不过遗憾的是,许多企业总是把钱作为唯一的激励条件,我曾经对一位朋友说:你总是认为你的员工是因为金钱而选择公司的话,那你迟早会因为你的这一错误想法而付出代价。其实物质需求是必须的,没有它肯定会导致不满,但是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不仅要注重物质利益和条件,更要给予机会、创新、学习和发挥的平台,重视工作安排、人文环境建设和精神层面的需求,给予表扬和认可等精神鼓励,以提高他们的自我价值感。
对于那些责任心不强,工作不专心还经常要闹离职的员工,应当坚决铲除。世上本无事,絮叨多了就出事。这批员工情绪的影响力足以影响到整个公司,让整个团队都变得跟他们一样懒散。这虽然是普遍现象但也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心不在公司,就算是旷世奇才留着也没用。
当时有一个想与商鞅竞争“变法”的法家高人申不害,是韩国丞相,他写了本《申子》,他的理论讲究驭臣之术,其中有两条观点非常值得学习:“何谓破君之术?一臣专君,群臣皆蔽,言路堵塞,则君自破。何谓君不破之术?明君不破,使其臣如车轮并进,莫得使一人专君;正名而无为,犹鼓不入五音,而为五音之主。此为明君不破之术。”作为企业的领导如果总是听从于一个员工而疏远其它人的话,会造成言路堵塞、人事关系复杂,最终导致众判亲离。领导者应该平衡每个员工的关系,广开言路,千万不能让“一人专君”。
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从各类书籍、网站以及音像制品都是随处可见的,但俗话说得好:全信书不如无书。有些东西只能学习,不能模仿,每个企业都有它的不同之处,就像一个人的性格一样,我们只能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来做理性分析,结合实制情况来巧妙运用。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君书》
文/SO派 郑洽
www.csopai.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