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永远是缺人才的,缺优秀的人,缺能干的人,缺有创造力的人!”当45岁的柴新建代表说出这句话时,眼睛明显在放光。 和柴新建深有同感的是全国政协委员、人事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两会期间,他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说,我国正在实施的人才强国战略,需要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人才应是劳动者当中出类拨萃的,要能有所创造和创新。 中国最大的特点是人口众多。据预测,到2034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4.86亿,就业压力巨大。2020年,中国适龄劳动人口将超过9亿,比发达国家劳动力的总和还多3亿。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超过2亿。 经过新中国59年、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世纪之交10年来的奋斗,中国已经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但当前我国教育又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就是进入了从人口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新阶段。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建设城乡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吴江认为,无论是党的十七大报告,还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实际上对人才工作都提出了新任务,最根本的就是更好地实施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强国战略。 多元化人才观时代来临 全国人大代表、东南大学校长易红和他的儿子之间有过这样一个故事。 身为大学校长的易红曾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想用自己的成才经历教育儿子:过去自己的学习条件是如何差,学习怎么不容易,吃了多少苦,能考上大学有多难…… 易红的用意很简单:就是现身说法,希望儿子珍惜大好的学习时光,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但“撼山易,撼儿子难”。易红的成才经历,似乎并没有感动儿子。
一次,易红看到儿子很专注地在听他讲,以为儿子已受了很好的教育,就请儿子谈谈感想。 结果,儿子对易红说了一句:“老爸,看来我爷爷当年干得不好,让你受苦了!” “这件事对我个人而言,是非常深刻的,让我思考了很久。”易红说。 如果不是上大学,易红的人生轨迹难以想象。易红是1979年上大学的,在四川万县,他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清华。 “那时改变我命运的就是高考。”易红说。 让易红没有想到的是,从他那年考大学算起,29年后,中国的大学教育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教育阶段转化,接受完高等教育以后可以自主择业。 官方的统计数字让易红感到振奋。目前全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8.5年,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一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总人口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超过7000万人,位居世界第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在易红看来,如今年轻人成才可选择的空间太大了。“现在,我们不能说接受大学教育后的孩子每一个都能成才,都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作出很好的贡献,也不能讲一个年轻人不经过大学阶段的教育就不能作出贡献。青年人不能进入大学,还有各种在职学习的机会,这个影响太深刻了!” 易红很乐观,“我国在人才培养方面一代比一代强。年轻的一代,包括我自己的子女,他们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对社会热点问题观察的敏感程度,尤其是对一些问题的独立判断能力,以及在不盲从方面,我觉得比我们那个时代的人强。” 易红把自己的教子故事也运用到大学的人才培养上。他在学校对老师们经常强调,“时代在发展,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应该有一些新的做法,一些传统的教育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 人才观决定着教育观。近年来,在一些用人单位“非研究生以上学历不要”和家长“非重点大学不上”的观念驱使下,学校盲目追求“升格”:中专升专科,专科升本科,大学则不惜一切代价争取硕士点、博士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