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捐赠旧内裤、旧乳罩,到底熏倒了谁? 与往年一样,大连市各个社区最近又收到上千件捐赠物品,但在整理居民捐赠物品时,社区经常要剔除些不必要的物品,比如穿过的胸罩和穿过的内裤等等。当这些被捐赠的物品进入工作人员的视觉后,社区工作人员也只能无奈的将此物品退还本人或作为垃圾处理掉。
时下背景而言,遭遇如此尴尬局面的并非只有大连的各个社区。2006年西宁一所希望儿童学校接收了一批爱心赠送物品-电脑,现在不过是被学生当作椅子用而已,因为286、386等早期的电脑垃圾既不能装微软操作系统、又没有预留光驱;同样是2006年,王楠、郭跃等乒乓球国手向太原市一家儿童福利院捐赠了相当数量的球拍、球桌,可这些爱心物品并没有物尽其用,因为该福利院儿童多数残疾,根本无法打球。
上述众多尴尬局面的形成,其实是信息不对称前提下错乱因子所哺育的怪胎。究其原因,不难发现,那些捐赠令人作呕现象的产生,其实是赠、需双方的互动信息平台出了故障,因捐赠方无法了解被捐赠者到底需要些什么物品,一股脑的将各类物品打上“捐赠”的标记,通过慈善概念最终进入了受赠者的手中,所以,慈善机构所搭建的信息互动平台必须要承担相应责任,那么产生286机型、乒乓球拍的“赠非所需”现象就不难理解了。
当笔者弄明白慈善机构管理的不足之处后,不得不回过头来考虑下那些捐赠旧内裤、旧胸罩的人们,试想一下,当被捐赠者拿到这样一堆散发着恶心气味的“爱心”捐赠物品时,会是一种怎样的感觉?会不会被熏蒙、熏倒?会不会让接受的人产生被侮辱感?
由于慈善组织管理机构不能保证捐赠者所捐赠财务的去向,所以致使很多人的爱心捐赠往往有个特殊行为,就是喜欢选择物品进行捐赠。既然是捐赠,那就要有诚意,并保证被捐赠者充分受到尊重的基础之上,可那些穿过的内裤、洗过的胸罩又算是什么玩意?如果捐赠者把爱心捐赠看成是施舍,甚至是当作处理垃圾的回收站,那就表示捐赠者有严重的问题,这样的赠送还不如不捐。
笔者观点:没人逼你捐,要捐就捐点象样的。 你的观点又是什么呢?
以上文章转自新华网论坛,但是也深有感触,校内经常有各种捐款,但是当班干部来收钱时,时常看到花名册上有人的捐款数写的竟然是几角钱,有的一角,有的两角,有的五角,实在让人汗颜,当然,捐多少与你有没有爱心不成正比,但是你捐几角钱,在我看来,真的是不如不捐。如果你当时恰好只有个100或者50元,没有零钱,而你的经济承受力还达不到捐100或50,你可以不捐,不捐也不表示你没有爱心。
真的要捐,还是慷慨点,虽然我们的日子也不是那么好过,但是那些需要捐助的人更艰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