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或许我是十分过激。
但,我还是认为我的说法不无道理。
------------------------
回复 沙发 遐逸 的帖子
你的话我倒是不放在心上,你没有看见“梵高”。是因为你心里没有“梵高”。朋友,多看看,多赏析一下它的作品,要是你感受不到梵高作品里面的东西,你就没有资格,甚至是没有必要对我的诗歌给予评论。
老实说,我的确是看不懂梵高的画,也没有怎么样去看。我不认为这样对我会有什么不妥,也不认为我承认我看不懂梵高会对自己的所谓的一些东西有什么影响。不知道就不知道,看不懂就看不懂。
大三的时候,就已经得出了结论:即使我们大学毕业了,也还是各有偏颇。
但,我知道梵高,对他最敬佩的是,能够坚持自己。梵高生前卖不出画,没人认为他的画有价值,他的画的价值是在离世后才被发现,才被承认的。虽然,不知道天价的画,对他是一种承认还是一种炒作甚至是一种玷污,但毕竟,他还是有人愿意看他的画了。
后来,再想,即使他的画,到了后世,也不见得有人欣赏,不见得有人理解,不见得“面对我们的骨灰”会有“高尚的人洒下热泪”,这样坚持自己过完一生,也是一种最极致的美吧。
如果楼主真能看懂,真能描述出来,并且真能与本词联系起来,而且说得有一独到之处,带我们一同领略一下某种我们目前单凭自己尚不能挖掘的东西,那我收回之前的话,并道歉。若不能,那恕照原文。
顺便带过,诗歌所谓的内容,不是作者想表达什么内容,刻意表达什么内容,而是读者想到什么内容。
作者是连最基本的文学理论都没有学过的,或者学过也不赞同的。
我暂且不提基本理论吧。先作一个最简单的假设:我拿我的《辞海》随意翻上三十页,每页抽一个字,写出来,四六三七二八一九不等地分成若干行,然后,说“这是我的诗。你去想吧。能不能发现美,那是你的事。与我无关。”
第一重创造,是作者从现实中,找到一个“典型的东西”来表达一“类”事物或一“类”情感,这个过程,作者需要挑选,需要锤炼,需要精益求精。如果粗制滥造,那就如街边的口袋书那样了。
第二重创造,是读者是读的过程中,联系自己,联系阅历,联系他人,联系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还有将要发生的东西,进行一些思考,得到新的东西,有用的东西。这个过程,更多的要求读者的素质与水平。
不在于作者写的是什么,而在于读者能想到什么,如果这不是一个懒作者或不负责任的作者说出来的话,那就是一个笨人说的话。
海子的诗歌,你看出了什么内容,说实在,我看了几年海子的诗歌,大部分也不知道他主要讲什么内容,但是我却为他的诗歌着迷,为什么,呵呵,那是一种感觉,与作者相通的感觉。
中国的诗歌太着重格式,太着重每样事物必定要代表某些东西。
有必要么?
我所提了一下,《致橡树》里的几个象征。如果只是凭我这几个说法就认定中国的诗重格式与每样事物代表某些东西,那就有些过分了。但如果作者还有其他证据,真能得出这个结论,那不妨说来听听,大家一同学习学习。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里格式不说,但是,没有代表,没有象征。只有困窘的境遇与孤独的状态,却有广阔的心境。于此,又有满腔的义愤“我的名,岂只因为我的文章而著于天下!我杜甫还有大把才能!我的官,只能由我得病了才能休的,为什么为什么,现在就这样把我给辞退了!”最后,只能以沙鸥自喻,聊以Z·W。
借问楼主,能像这样子解释一下,说一下你的诗歌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