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笔记一
??这几天看完《论语》第一篇,现在略略把所学到的记一下。当然,我当前只是学舌,著书者言何,则我因何;著书者之外,暂无新知。因初学也。
??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记:这里所说的是三重境界。甚至说是孔子在学这方面的三重境界。悦,指内心喜悦。乐,指喜悦显露于外。学习而有新得,而心生喜悦。又学而时习之,则新得不断有。无聊不是没人聊,只是没人聊想聊的。所以,有朋自远方来,互通有无,共同探讨人生世界与未知,此不乐哉?至于到了后面,所得越来越多,思想越来越复杂与深层,所知非随时可让他人理解,甚至遭人反讽、嘲笑、刺伤,但对这样的事情,已经不再有愠色,不再生气,此不是君子的作风吗?
??
??按:我个人的经历,学而时习之的悦,是经常有的,确实如此。
??有朋自远方来,这个乐,倒十分少见,记忆中只有两次。一次是火车上遇一南京大学学生,(时年大二,我大三,暑假,自北京返广州);一次是看完《河shuang》与《帝国的惆怅》然后两女生聊,而能尽述吾知,甚快。
??至于人不知而不愠,著书者警言,此境甚少人能达之,切勿轻言。或我胆大妄为,我于高二时,即有此感;至大一时,此感真正确立。若遇难辩处,此难辩尤因各人知识与思辨能力不同,目前所指皆因彼方不足所致,我遂不辩,然亦能不怪之。理存于我心,即可,他日若愿再探,亦无妨。
??
??
??(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记:此段无大的内容。只是说有孝弟的人,不太会喜欢犯上(鲜);不会喜欢犯上的也不会作乱(未有)。故孝弟应当为本,本立而道生,仁道社会遂成。
??
??按:与《大学》第一章所言相近。即“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
??
??
??(三)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记:用巧言令色去谄媚他人,(以求达到某种目的),这样要到达仁,是很少的。
??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勿需巧言令色,而自有持重有份量,令所求之人亦有所敬重,则大善。
??
??
??(四)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记:三省吾身指:忠,信,习。忠,对己;信,对友;习,对被传道者。
??
??
??(五)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记:大国国君之爱民表现,一,言而有信;二,不要奢侈;三,使民服役时(服役,古代王对民常有之事),要考虑他们的可能性(不要在农忙时抽人去做苦役)。
??
??
??(六)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记:德为先。孝弟谨信爱众亲仁,为德。有余力时,再学文。文则是德之后事。
另:《弟子规》里,第一章即是这部分。
??
??
??(七)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记:爱贤而轻色(夫妻之间),竭力为父母,致身事君,有信交友。如果还谦虚地说没学问,我必定说你已经学了。
??
??
??(八)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知己者。过则勿惮改。”
??-----------------
??记:君子不持重则不让人觉得威严。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句子。解释一下“过则勿惮改”,有过,就不要怕(惮)改过来。
??
??
??(九)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记:慎终,葬礼要庄重对待;追远,对远辈追思勿忘。从而使民德敦厚。
??
??
??(十)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
??记:孔子到处预闻别人政事(在做决策之前,希望能够提建议而参与决策),是他求人要,还是人家自愿给的?孔子啊,柔和(温)、易善(良)、庄顺(恭)、节制(俭)、谦逊(让),靠这样的品德得到预闻政事的机会,即使他求人,也求得和别人不同吧。
??
??
??(十一)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记:三年之孝,或因此而行。父在,子不主事;父没,子可主事,而行是否改父在时之道。
??
??
??(十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记:和为贵。然,和当以礼为准绳。和而非礼,则不可行。
??
??
??(十三)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
??记:暂不记,没多大感觉。
??
??(十四)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记:暂不记,没多大感觉。
??
??
??(十五)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记:贫多求,故易谄;富有恃,故易骄。若贫无谄,富无骄,仍只是“可”,若能贫而乐,富而礼,则尽矣。子贡:那就是说,不仅要达到基本的一个层次,还要追求到更高的层次,要合礼,要合道,是吧?孔子:天赐给我的啊!我可以和你说《诗经》了。我告诉你前面,你就已经知道后面了。
??
??(十六)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记:人不知而不愠,故不患人不知道自己,只是患自己不知道别人怎么样,尤其是不知道别人的高深在哪个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