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后院

 找回密码
 加入后院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17|回复: 3

《论语》笔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23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语》笔记一  

??这几天看完《论语》第一篇,现在略略把所学到的记一下。当然,我当前只是学舌,著书者言何,则我因何;著书者之外,暂无新知。因初学也。
??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记:这里所说的是三重境界。甚至说是孔子在学这方面的三重境界。悦,指内心喜悦。乐,指喜悦显露于外。学习而有新得,而心生喜悦。又学而时习之,则新得不断有。无聊不是没人聊,只是没人聊想聊的。所以,有朋自远方来,互通有无,共同探讨人生世界与未知,此不乐哉?至于到了后面,所得越来越多,思想越来越复杂与深层,所知非随时可让他人理解,甚至遭人反讽、嘲笑、刺伤,但对这样的事情,已经不再有愠色,不再生气,此不是君子的作风吗?
??
??按:我个人的经历,学而时习之的悦,是经常有的,确实如此。
??有朋自远方来,这个乐,倒十分少见,记忆中只有两次。一次是火车上遇一南京大学学生,(时年大二,我大三,暑假,自北京返广州);一次是看完《河shuang》与《帝国的惆怅》然后两女生聊,而能尽述吾知,甚快。
??至于人不知而不愠,著书者警言,此境甚少人能达之,切勿轻言。或我胆大妄为,我于高二时,即有此感;至大一时,此感真正确立。若遇难辩处,此难辩尤因各人知识与思辨能力不同,目前所指皆因彼方不足所致,我遂不辩,然亦能不怪之。理存于我心,即可,他日若愿再探,亦无妨。
??
??
??(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记:此段无大的内容。只是说有孝弟的人,不太会喜欢犯上(鲜);不会喜欢犯上的也不会作乱(未有)。故孝弟应当为本,本立而道生,仁道社会遂成。
??
??按:与《大学》第一章所言相近。即“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
??
??
??(三)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记:用巧言令色去谄媚他人,(以求达到某种目的),这样要到达仁,是很少的。
??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勿需巧言令色,而自有持重有份量,令所求之人亦有所敬重,则大善。
??
??
??(四)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记:三省吾身指:忠,信,习。忠,对己;信,对友;习,对被传道者。
??
??
??(五)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记:大国国君之爱民表现,一,言而有信;二,不要奢侈;三,使民服役时(服役,古代王对民常有之事),要考虑他们的可能性(不要在农忙时抽人去做苦役)。
??
??
??(六)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记:德为先。孝弟谨信爱众亲仁,为德。有余力时,再学文。文则是德之后事。
  另:《弟子规》里,第一章即是这部分。
??
??
??(七)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记:爱贤而轻色(夫妻之间),竭力为父母,致身事君,有信交友。如果还谦虚地说没学问,我必定说你已经学了。
??
??
??(八)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知己者。过则勿惮改。”
??-----------------
??记:君子不持重则不让人觉得威严。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句子。解释一下“过则勿惮改”,有过,就不要怕(惮)改过来。
??
??
??(九)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记:慎终,葬礼要庄重对待;追远,对远辈追思勿忘。从而使民德敦厚。
??
??
??(十)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
??记:孔子到处预闻别人政事(在做决策之前,希望能够提建议而参与决策),是他求人要,还是人家自愿给的?孔子啊,柔和(温)、易善(良)、庄顺(恭)、节制(俭)、谦逊(让),靠这样的品德得到预闻政事的机会,即使他求人,也求得和别人不同吧。
??
??
??(十一)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记:三年之孝,或因此而行。父在,子不主事;父没,子可主事,而行是否改父在时之道。
??
??
??(十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记:和为贵。然,和当以礼为准绳。和而非礼,则不可行。
??
??
??(十三)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
??记:暂不记,没多大感觉。
??
??(十四)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记:暂不记,没多大感觉。
??
??
??(十五)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记:贫多求,故易谄;富有恃,故易骄。若贫无谄,富无骄,仍只是“可”,若能贫而乐,富而礼,则尽矣。子贡:那就是说,不仅要达到基本的一个层次,还要追求到更高的层次,要合礼,要合道,是吧?孔子:天赐给我的啊!我可以和你说《诗经》了。我告诉你前面,你就已经知道后面了。
??
??(十六)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记:人不知而不愠,故不患人不知道自己,只是患自己不知道别人怎么样,尤其是不知道别人的高深在哪个地方。
 楼主| 发表于 2008-8-24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笔记二

(一)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记:以德施政,则必如北极,众星环绕它。
德,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其所得,若其所固有,故为德性。(这个词的确切意思,现在还不能明了。姑且抄一些内容在这里,而后再慢慢研习。)

(二)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记:《思无邪》本为《诗经》其一,内容为咏马。故当认为非为篇名,而定“无邪”为“直”义。又《诗》均至情流溢 ,真写衷曲,毫无伪托虚假,故“思无邪”即:思直,依本性而思。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记:道:导,领导。政:法制禁令。刑:惩罚,尤指刑罚。用法制禁令领导民众,用刑罚来使民不敢有所违抗,民众在行为上是不敢有过分的行为,但并未从心里接受自行遵守的规范(无耻)。用德来领导民众,用礼来规范民众,这样,民众就能知道何为耻(耻在古代为一种品德,与今义不同)而且会一同看齐(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记:孔子十五岁有志于学,三十岁有立,不退不转,有得有守。虽有立,而与外界相异相逆,则心易起惑,必能对外界一切言论事变,明到深处,究竟处,与其相互会通处,而皆无可疑,则不仅有立有守,又能知之明而居之安,此四十所达。虽对事理不复有惑,而志行仍会有困;志愈进,行愈前,所遇困厄或愈大;故能立不惑,更进则须能知天命。天命指人生一切当然之道义与职责,道义职责似不难知,然有守道尽职而仍穷困不可通者,何以当然者而竟不可通,何以不可通而仍属当然,其义难知。遇此境界,乃需天命之学。孔子五十达之。外界一切相异相反之意见与言论,一切违逆不顺之反应与刺激,既由能立不惑,又知天命而有以处之,不为所摇撼所迷惑,于是更进而有耳顺之境界。耳顺者,一切听入于耳,不复感其于我有不顺,于道有不顺。当知外界一切相反相异,违逆不顺,亦莫不各有所以然。能明一切所以然,则不仅明于己,亦复明于人。不仅明其何以而为是,亦复明其何由而为非。一反一正,一彼一我,皆由天。斯无往而而不见有天命,所以说耳顺。孔子六十达之。圣人至此境界,一任己心所欲,可以纵己心之所至,不复检点管束,而自无不合于规矩法度。此乃圣人内心自由之极致,与外界所当然之一切法度规矩自然相洽。学问至此境界,斯其人格之崇高伟大拟于天,而其学亦无可再进矣。七十达之。(注:孔子卒年七十有三。)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
记:五人问孝所答皆不同,或因所问不同而答异。孟懿子之父僖子遗命其学礼于孔子,故答之“无违”,当谓孝乃无违父命,兼为施政于礼也。对樊迟御,乃重申之,事、葬、祭皆从礼。因若父不礼而无违,则是顺亲而无礼,亦非真孝。故无违,专对孟懿子而已(因其父遗命之学礼)。孟武伯问,则答:要做到让父母不担心你其他方面的东西,只担心你的身体。因为其他方面的东西都是可以控制的,而身体则是天定,何时感冒何时得病,皆由天,则非力所能及。但人事则尽能宽父母心,则孝也。对子游答:孝非只养,犬马皆有人养,若不敬,父母与犬马何异?对子夏答:有事时,劳重活弟子做了;有东西吃时,长辈先用。
此为孝的五种说法。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
记:回,指颜回。我和颜回说了大半天,他一句话不说,好像愚笨一样。他退下后,我去看他的所为,也有对我所说的很多东西有申发。颜回也不愚笨啊!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
记:看一个人做事的原因(理由、依据),再看他做事的途径,又看他做到什么地方或者以什么样的方式感觉到安稳踏实,那这个人还能有什么可以掩藏的吗?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记:新,可从外来的,也可从旧里整理、总结、推演而导出来的。如只从外来而知新,则只是信息的传递者,非能为师。而能够从旧中导出新来,则有思力,能为师。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记:三答君子之问。一,不器,不只对某一事情可做,诸事可做,是谓才。二,先做而后说,即不张扬,不先立希望,先躬行知其义理等何在,再告之于众。三,周:忠信;比:阿党,阿私,偏袒一方。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记:学,外来;思,内来;罔,迷惘;殆,危殆。只向外学,不反求这己心,自加精思,则必迷惘无所得;思而不学,则事无征验,疑不能定,危殆不安。即需内外结合,方能不罔不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
记:事有两端,此为基本假定。当执之两端,求通其全体。如只攻其一端,则害处就大了。
又:孔子言学,常兼两端,言仁而及礼或及和,言质兼文,言学兼思。《中庸》“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记:由(子路)告诉你什么是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
记:问如何得到官职。答:多听多闻,不说你所疑的,其他的慎言之,那么,少过了;多见别人处事,不做你所不安的,其他的,也要小心从事,那么就少内疚的。说话而少过,做事而少内疚,求官即此了。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
记:怎么样能让民服?答:把正直置于邪曲之上,则民服;反之亦然。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
记:如何让民努力(加倍)地(对自己)敬、忠呢?答:端庄对下,则敬;能让民孝其长,慈其幼,则能忠于君。褒奖、宣扬善德者(孝慈、有才等),引导、教化不懂不能之人,民则会努力(加倍)忠与敬。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
记:孔子啊,你为什么不从政呢?答:《尚书》说,孝于父母,友善于兄弟。在家里能够孝悌,处理得有条理,这就是政,哪里要去从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
记:人如果没有信任,那么就不知道是怎么样了。就如车没有一个灵活应对的装置(輗,軏)一样,怎么行走啊?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
记:子张问:可预知未来吗?答:商朝因袭夏朝的礼,有所增减,可以知道;周朝因袭商朝的礼,有所增减,也是知道的。后面因袭周朝的,就算是过了百世,也是可知的。
另:三十年为一世。百世即三千年。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
记:不是他的祖先,而去祭拜,(为求福避祸),这是存心谄媚;当做而不敢做,是没有勇气。


===========================
至此,我仍未知孝、君子、礼究竟是什么。著书者说,孔子以学教人,而非以信教人。知之即知之,不知即不知,非以不知处而推一神,以神之意志摆布世界,从而唬众人而使儒成教。故其内容,暂放而不究,待《论语》读完再做细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26 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笔记三

《论语》笔记三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
记:指季氏僭越侯礼(鲁为侯),甚至僭至王礼(周为王)
按:周为王,鲁为周之侯,季氏为鲁之一分姓。八佾,为天子礼;《雍》也为天子之会所奏。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
记:人如果不仁,那要礼来干什么?人如果不仁,那要乐来干什么?即,仁为礼乐之本,没了仁,礼乐都是没有意义的。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
记:礼,与其表现得多、滥,不如无华而质朴;丧时,与其把葬礼置办得齐备,不如只是悲戚。即宁肯表现得不够,但不要过于张扬。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
记:即使夷狄有君王等秩序,也不如各个夏没有君王等。
按:《史记》北狄、南蛮、西戎、东夷。夏,指中原地带。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
记:旅,祭礼之一种。祭泰山,乃天子所为。如前文,亦一僭越。孔子由此感叹,若泰山有神灵在,难道居然不如林放?(林放在前文提及他问礼的根本)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
记:君子不争。即使争,也是游戏中的争,如射靶。但射完之后,赢者向输者致礼,饮酒。即使争,也以礼而平息,所以,不失为君子。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
记:倩笑、美目,仍着朱粉,以更美。美术也先着色后以线分界。那么,(忠信等质在先,后靠懂礼来成全君子)礼也在后?孔子认为是这样。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
记:夏、商之礼,孔子都知道。但杞(夏后嗣所在地)宋(商后嗣所在地)都已经无法说明了。文,典籍;献,贤人。籍、人不足,故无法说明、证实。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
记:禘,五年大合祭(祭全部祖宗按顺序排好于一庙)或天子崩而新天子即位之祭,此为前者。灌,为禘之前序。自从禘祭开始时,孔子就不看了。原因是鲁国强行将祖宗的顺序排错,是为无礼。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
记:费解,暂不记。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
记:祭时,如真有其神在。又说“我不一起去的话,(即使你们去祭了,)我仍然感觉没有去一样。即必亲临方为尽心。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
记:亦较费解者。大意是与其去献媚于奥,不如献媚于灶(两个不同的神);孔子说,算了吧,如果得罪了上天,你献媚给谁都没用了。讽与对讽的反击。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
记:相对于夏、商两代的礼来说,我更愿意从周的礼。郁郁,盛。后者当然比前者所有的内容要多,要完备。此属正常。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
记:孔子进了太庙,什么事都要问一下。别人带嘲笑地问,“从鄹来的孔子不是很知道礼的吗?为什么什么事都来问呢?(是不是徒有虚名啊?)”孔子听说,“你们这样的僭越,也算礼吗?”或“这叫虚心,向你们学习嘛。”更趋第一解。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
记:比赛射箭时,不比能不能把皮革射穿,只比能不能射中,因为力大小不同,此是天生;但技巧是否有,则是要比的。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
记:以爱惜一只用于告朔(祭礼)的羊而毁礼,孔子不愿。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
记:孔子在继续对周王朝尽礼,别人以为他在谄媚于天下。(当时已经无侯愿尽礼于周王朝了)。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
记:君与臣的关系应该如何?上对下以礼,下事上以忠。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记:《关睢》,快乐却不过分,悲哀也不过分。乐易逾量,转成苦恼;哀易抑郁,则成伤损。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
记:社前植树。夏都河东,植松;商都亳,植柏;周都(豐阝)植栗。此实因地不同,土不同,故植不同树。又强之以为说,这是为了使民战栗。孔子说,已经完事的,就不再评论;已经决定的,也不再谏;已经过去的错误,也不再追究了。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仲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
记:用事实证明管仲的小人之心,即非君子。不俭(三归,三处房子);不摄(奢侈);树塞门(树:屏风,天子与诸侯方用屏风挡门);有反坫(反坫,天子与诸侯行礼时所用器具)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
记:指乐的过程,先是奏金,鼓钟(翕);而后人声(纯);络绎不断(绎),而成。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鐸。”
―――――――――――――――
记:仪封人在孔子游经时请求见。“像君子这样的人来这里,我们不可能不过来见的。”见完后对孔子的弟子说,你们哪里用得着沮丧啊?天下没有道也已经太久了,天要把你们师作木铎啊。木铎,天子集会要说事时,先用木铎警示。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
记:韶,商汤一统时的乐,为文得天下,故尽美且尽善。武,周武王一统时的乐,为武得天下,故只尽美而不尽善。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
记:在上而不宽以待人(爱人的表现),行礼又不以敬为本,丧时又不见哀,我还能拿什么来看他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26 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笔记四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
记:居仁为美。如果不能够选择仁的地方,哪里算得上是知啊。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记:约:穷困。不仁的人不能够长久地处在穷困中,也不可以长久地处在逸乐中。因为不仁,所以不能安心地久处某一种状态。仁者可以安心地处于他觉得仁的状态里;而智者,则努力向仁的方向发展,希望能够到达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记:只有仁者,才能不因为顾虑、私欲而是真正地好人,也才能够真正地厌恶别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
记:如果是有志于仁的话,那么,不会对别人感觉到厌恶的。(前文所言,能恶人,实则仍旧是希望其能够怀仁而成好)。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记:富贵,谁都想要的,但不是由道而得,不要。贫贱,谁都厌恶的,但如果不是由道而行,也不离去。君子成名于有仁,若去则不为君子。君子无时无刻都不违背仁,匆忙之间、颠仆困顿之时,也一样。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
记:孔子说,没有见过好仁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好仁的人,以仁为最高。厌恶不仁的人,自己也就变得仁了。有谁曾用过一日的力来实行仁的吗?我没有见到不够力的(只是没有愿意去做而已)。可能是有这样的人,但我始终没有见到吧。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
记:人的过失,各人都有不同的,但却可以分类。我看他过失的类型,就知道他的仁的程度到多少了。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
记:早上寻找到了道,下午就可以死了。说明道是一个极高的追求。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记:志于道的士,却以衣食为可耻,那么,也不用再和他讨论什么了。(即有名无实,或说志于道,其实不是。)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
记: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专注某一特定的,也没有一定说反对的,只要求符合义就行了。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
记:德,自律的要求;土,实物。刑,他律的要求;惠,实际的好处。君子怀着的自律、他律,不越。小人怀着很肤浅的土地和他人的恩惠。是以见不同。(此条为个人见解。)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
记:把什么都用利来衡量,那么就会生出很多的怨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
记:能够以礼治国的,有什么困难呢?不能以礼治国,那要礼干什么?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
记:不担心没有职位(位置、地位),只担心自己有没有能力达到那个位置的要求。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知识,而要要求自己能够有东西让别人知道。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记:曾参,我所说的道,可以一以贯之。(即可以以一个核心贯通所有。)此即忠恕。忠,尽己之心以待人;恕,推己之心以及人。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记:君子所明白的在于义,小人所能明白的在于利。比之如X理论和Y理论。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记:看到好的人,去想着要和他做得一样好;见到不好的,就要内省自己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行为。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
记:对父母所为,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可以轻轻地提提意见,但如果不愿意改,那么要恭敬而不能违逆他们的意思。但那意见要不断地提,即使这样提了很多遍(他们还不改),也不能有所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
记:父母在的话,不要远游。游的话,也要跟家里父母说清楚向哪个地方去了。(方便有急事时,急切找回。)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记:学而篇已有。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
记:父母的年龄不能不记得。想起的时候,又喜(年寿可高至如此)又怕(年寿至此,大限之期还有多远?)。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
记:古时的人很少先说(自己要达到的效果),担心自己做不到而受耻。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
记:以约检、收敛而有所失的人,很少。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记:君子常要想对言辞迟钝而在行动上勤捷。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
记:有德的人,不会感到孤立,肯定有亲近他的人。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
记:事君时,如果过于烦琐逼促,那有可能被辱;和朋友相处时,如果过于烦琐逼促,也可能被他疏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后院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广告业务Q|工大后院 ( 粤ICP备10013660号 )

GMT+8, 2025-8-15 14:3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