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印了出来,现在总算把它看完。总体感觉不怎么理想。
感觉他对传统的作用的了解并不怎么样。
开始时说,传统是一种让人能够在行为举止方面感觉到安稳的东西。而实际上,让人感觉到安稳的东西,是社会规范,如法律体系。还有新的道德体系。
这甚至是可以完全与传统脱节的。
接着说,对父亲这个角色的理解。这段还是有点看头。应该说,确实是有这么一个过程。
再说断裂,说科举的情况,其实,好像对科举的总体并不怎么理解,或至少没有对科举说到点子上。说“经”所以用来经世的,好像也让人觉得有些失望。没有顺带提一下经的来历、经的使用,如果真的对这方面很有了解的话,一两句话就可说清楚的。
把传统的书院,说成传授知识、做人、政治的基地,其实也无妨。但,好像中国古代的知识中,如何区分知识、做人道理、政治,是没有明确的。而且,实际上,做人、政治是主要的。但,政治如何由书院完成,书院在整个国家运行中所起的作用会是怎么样的,则连提都没提到。
提到现代文明与传统手工的一个区别是“量化”,这点还有待商榷,也提到了“知行合一”,不过,并没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说,谁优谁劣。只说了一个事实,而没有进行对比与批判。应该是不知道,现代西方科技把社会与人文给断裂的大局面。
再提到,饮食是传统所沿续下来的东西。这倒是第一次听到。还算好玩。有待考虑。但,就目前的初步感觉是,这是小孩子说的话。如果只延续了这么一个东西的话,那么,中国真将“国将不国”了。
对《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的解释,觉得十分地烂。寓事于理,实际上并没有提到点子上的。
而如果十分了解的话,只需要用一句话就能说明为什么“乱臣贼子”会“惧”这样的情况的。
这就是中国国学大师的造诣。
我先汗一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