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后院

 找回密码
 加入后院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63|回复: 1

返回讨论区 同主题索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29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月3日,《中国青年报》以《国际出版巨鳄大幅提价 部分高校面临学术断粮》为题,对国际出版巨头励德爱思唯尔学术期刊数据库涨价一事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在教育界和出版界掀起轩然大波。

各方反应凸显数据库开发地位

对于爱思唯尔这次的数据库涨价,海外出版公司的中国办事处都非常关注。处于风口浪尖的爱思唯尔公司更是高度重视,本报第一时间连线,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接受本报的专访(敬请关注本报后续报道)。施普林格、约翰•威立等有相关出版业务的海外公司面对记者的采访三缄其口,还有很多海外公司北京办事处针对这一事件召开了紧急会议。一家外国出版公司驻华代表表示,爱思唯尔确实是全球科技学术出版的“巨无霸”,在占有绝对内容资源的优势下,他们有条件根据相关情况对旗下产品涨价;但每个公司的定位、在华的本土策略、管理方式都不同,所以相信爱思唯尔的学术期刊数据库涨价不会造成其他公司陆续跟进的连锁反应。虽然如此,一次偶然的涨价事件之所以会形成一场影响广泛的“风波”,说明期刊数据库的产业地位确实日益重要,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早在2006年1月,本报记者在采访英国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Taylor & Francis Group)全球销售总监科里斯托弗•吉舍时得知,该集团在对图书馆销售时,电子版和印刷版的图书价格一样,而且其95%的图书拥有电子文档,尽管2005~2006年电子书销售收入只占该公司图书销售总收入的6%,但斯托弗•吉舍肯定地表示,这一比例将逐年增长。今年5月,剑桥大学出版社全球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伯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该社2007年数字化产品销售收入为6000万美元,约占公司总销售额的15%,比2006年增长30%以上,快于传统业务的增长速度。

面对爱思唯尔期刊整体涨价,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原社长王德说:“面对对方涨价,只能发展自己。抓住网络期刊的发展契机,是中国学术期刊下一步的发展路径。”显然,传统出版目前的这种国际格局已经很难打破,但在网络期刊领域,国外也是刚刚起步,中国学术期刊有很大机遇。通过开放式网络平台,在内容资源获取、信息发布、传播、销售等方面覆盖更多、影响更广。我们完全可以注册国际性学术期刊公司,一定能够打造出中国自有品牌的国际期刊代表。

与爱思唯尔有图书出版合作业务的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社长陆银道认为,国内的杂志以各种协会、学会办刊较多,出版社办杂志较少,这样的资源分割现状不利于学术期刊的内容整合,但出版社改制后,也有可能选择这样的路径,担负起整合的任务。2007年,北京大学医学社与英国医学杂志集团洽谈版权时,明显地感觉到数据库开发和营销是一个大趋势:2000年,该社的《临床证据》在英国出版纸质版本;2001年,网络版已经完全替代纸质版本。去年该社与其签订了《临床证据》一揽子引进计划,该书已先后推出了全本和精华本,下一步还将继续推出单行本、网络版和掌上电脑版。虽然图书跟杂志相比,有一定的滞后性,但社里已经成立了电子出版部,正在着手开发考试教材增值服务、教育在线以及病理学、影像学等临床资料数据库,供医院临床使用。

随着大众阅读和购买习惯的改变,数字出版日益成为强势产业,这也给了我们一个提示:包括学术期刊在内的数据库赢利前景已经日益明朗,确实已经成为出版业的大势所趋,国内应该加强对于自有知识产权数据库的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爱思唯尔涨价事件中,作为卖方的爱思唯尔态度比较强势,不少大学图书馆负责人甚至觉得自己是在“忍气吞声”。业者在受访中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与该集团对于资源和市场的垄断有很大关系——2006 年爱思唯尔在线平台Science Direct向我国的高校师生提供了3000多万篇下载量,占全国高校全部外文科技论文下载量的59%,而巨大的市场份额也使得整个学术界对于这家公司产品的依赖程度很高,因此对该事件的探讨很自然就聚焦到如何减少对于国际出版巨头的依赖上。

对于涨价事件本身,此前曾经有高校图书馆以及网友发出了“联合抵制”的声音,结合之前台湾高校通过对爱思唯尔采取 “三不政策”(不投稿、不任编辑、不评论文章)而最终迫使对方降价的案例,业者认为联合谈判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但是在通过“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简称CALIS)与爱思唯尔谈判失败之后,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同该集团签订了订购合同。对此,某知名高校图书馆负责人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第一是我们未能齐心协力,第二是要有人敢出来承担责任。不仅大陆的高校应该联合,我国香港、台湾乃至整个大中华区都可以联合起来谈判,这才有可能由被动转主动。

打造自主产权是未来路径

针对海外出版公司将国内投资研发形成的学术成果重金卖给国外机构的现状,提倡国内论文发表与使用“开放获取”不失为一个积极的办法。2006年,俄罗斯“数学隐士”佩雷尔曼在一家学术网站arXiv.org上,发表了世纪数学难题“庞加莱猜想”的证明方法,其他人可以在这个网站上公开免费获取这篇论文,之后像arXiv网站一样“开放获取”(openaccess)的学术资源遍地开花。这种学术期刊发布和交换模式虽然削减了传统学术期刊出版的利润,但有助于减少学术科研界对于出版巨头产品的依赖。

由于缺乏出版期刊英文版和数字出版的能力,国内很多学术期刊都采取同海外出版公司合作的模式,而通过这次事件,国内期刊出版界也应该重新考量以前合作所带来的弊端。英国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出版经理闫培认为,现在中国的出版社和科研院所习惯于将自己出版的所有期刊交给同一家外国出版公司出版英文版或整合到其在线期刊平台,令中国的绝大多数重要学术刊物资源掌握在极少数外国公司手中,时间久了,国内出版社容易形成依赖,将自己置于被动地位,不妨适当分散合作伙伴,争取主动权。记者从CALIS举办的“第六届国外引进数据库培训周”活动名单中发现,有数据库出版业务的海外出版公司有几十家之多,国内期刊出版界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还是很有余地的。

但从出版产业角度来说,最根本的方法乃是增加市场上的竞争主体数量,让购买者有更多选择的余地。就中国的情况来说,就是加强对于民族自有知识产权数据库的建设。在这个方面,高等教育出版社学术出版中心的Frontiers in China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据该中心副主任丁海珈介绍,这个项目是完全由高教社拥有知识产权的学术期刊数据库,不仅在同海外公司合作的过程中将数据库销售到了海外市场,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学习以打造自己的英文期刊编辑和排版队伍(详细内容详见本版相关报道)。更重要的是,高教社还通过向海外作者约稿的方式打造真正的国际化学术期刊数据库——这也是我国期刊数据库出版的未来发展趋势。

与爱思唯尔有紧密合作关系的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西安公司总经理张栓才认为,国内出版机构建设医学学术资源数据库有两大难题。一是杂志论文作者数字版权归属问题。目前,国内有期刊9000种,其中包括4000多种学术期刊、2000多种医学期刊,多年积累起来的作者版权问题,纷繁复杂。二是资金问题。各种资源的数字化、详细的目录分类,鉴定哪些文章有学术价值、哪些没有太多学术价值,也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对大多数出版机构来说,庞大的前期资金投入还无能为力。另外,对于通过搭建国内平台来吸引个体国际学术资源流入,目前来说还不太可能。因为国外出版机构通过多年的积累达到垄断上游资源的效果,并树立了权威性,国内尚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发展学术期刊数据库的民族品牌对于大部分出版社来说有一定难度,政府部门的助力就显得格外重要,比如高教社在Frontiers in China项目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与教育部不遗余力的海外推广有很大关系。此外,针对国内现有的科研、学术评价机制所导致的恶性循环——国内科研人员极力给国外期刊投稿造成学术资源流失海外,也需要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管理和调控。

■ 各方见地

■闫  培(英国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出版经理)

商品涨价是一个全球问题,这首先有通货膨胀的因素。期刊数据库涨价其实也是市场经济作用的结果,买某种数据库的人多,卖方自然就会提价,如果买方觉得不合理,可以拒绝购买,选择其他替代产品,但也可能消费者就觉得这家的产品好,即使涨价也要忍痛购买。我猜测,爱思唯尔数据库涨价的理由之一可能是人民币升值,我们公司的数据库每年也有小幅涨价,不过涨幅在用户可接受范围之内,所以没有引起强烈的市场反应。

■陆银道(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社长)

不管是电子版本还是纸质版本,学术出版物相对于普通的出版物来说,应该有一个差价。去年,北大医学社去爱思唯尔医学总部考察时了解到,该集团将70%的力量投入到电子数据库的开发,却只有15%的贡献率。可以说,此前爱思唯尔以低价进入中国市场,此番大幅提价,也是其经营收获之时。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

■某图书馆工作人员

我们也同时购买其他一些数据库,它们每年也都有一定的涨幅。国内高校最近几年着重发展电子期刊,以满足教学科研的最新需求,因此采购量逐年上升,但这次众高校对爱思唯尔提出的涨价方案反对如此强烈,是因为新方案是与之前完全不同的价格模式。此外,数据商还根据全国的人数来衡量数据库的价格,如国外出版社认为国家图书馆的资源可供全国读者使用,所以报价往往以中国人口数来推算,这就非常不合理。

■ 事件回放

爱思唯尔提价风波

英荷“混血”的励德爱思唯尔旗下的在线平台Science Direct的期刊数量超过2500种,拥有世界1/4的科技与医学领域经同行评审的电子版全文文献。

Science Direct的中国客户,从2000年首批11家,增加到2007年的200多家?熏以大学为主,其他还有国家图书馆、各部委图书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据了解,每年仅大陆高校组团购买爱思唯尔产品费用已达1800万美元,2010年预计将达2800万美元。2006 年Science Direct向中国高校师生提供下载3000多万篇,占高校全部外文科技论文下载量的59%。2007年高校向爱思唯尔付费最多的是北京大学496590美元、吉林大学358546美元、南开大学311749美元。

2007年底,爱思唯尔提出2008年征订方案——今后3年在华年均提价15%,是至今4次调价中最高的一次。为了争取合理价格并简化程序,国内图书馆以“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名义出面议价,该系统成员图书馆超过500家。

2007年11月9日,双方在北大图书馆进行了集体谈判,随后又多次沟通。11月29日,该系统向成员发出了谈判未果的情况通报。其后,双方又进行了多个回合的讨论。但在此期间,爱思唯尔已经接到为数众多的高校关于尽快开始采购的要求。一份包括150家大学的Science Direct全学科订户费用表显示:北京工业大学2007年82148美元,2010年116160美元,涨幅41%;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77134美元,2010年157788美元,涨幅104%……

爱思唯尔“每年费用必须保持5%的增幅”的提价要求在我国台湾未能实现。台湾“学术电子信息资源共享联盟”作为最主要的议价代表,台湾各大院校均发布了措辞强硬且一致的声明,终于促使出版社改变态度取消涨价,甚至同意降价8.6%,同时开放图书馆可弹性删刊。

事实上,大陆科学家们今天遭遇的一切,国际同行也经历过。类似的风波在德国,在俄罗斯、美国都曾沸沸扬扬。

不知广工有没订爱思唯尔的东西,有个师兄说搞工科的半年不看爱思唯尔,武功全废

心血来潮突然想起
发表于 2008-9-29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搞工科的半年不看爱思唯尔,武功全废....

有无甘夸张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后院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广告业务Q|工大后院 ( 粤ICP备10013660号 )

GMT+8, 2025-9-10 11:4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