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知道这样一篇文章不太可能讨巧,我知道像我这一个凡人注定永远无法掌握真理,但是我应该做到真实,在这样一场浩浩荡荡的如文革运动般的“倒克”“保克”之争中,真实也许比真理更重要。而且只有真实中国足球才能得到更多,才能不在下一次轮回中愚蠢地“倒克”“倒米”------
一、拷问谁有资格反击?除了克劳琛!
我手里有两份新浪调查:在中青队出征世青赛之前,认为“中青能小组出线”的只占不到20%,认为“能进八强”的只占不到5%;但第一场小组赛结束后情况大逆转,认为“能小组出线”的达到75%,直到昨天,认为“能打败德国进八强”的已近80%——对于克劳琛的弹赞情况,也基本如此。
我还要说一个大家都不能否认的事实,去年底媒体及公众对“08奥运之星计划”颇有微词,及至今年4月中国足协下达前往巴特基辛根集训的行政命令,并规定“谁不前往就将遭受扣分甚至停赛一年的处罚”的时候,全国舆论、球迷对这种粗暴行政手段管理足球的方式已恕不可遏并在网上疯狂跟帖。当然,我也在声讨之列,而且至今我也不讳言对把一支球队集中在巴特基辛根甚至克莱枫丹长达二、三年行为的坚决反对,即使它一小留神就拿下了世青赛冠军。
胜利之前没有人支持克劳琛,与所有的故事一样,三连胜后把一切都颠覆过来了,巴特基辛根也正在成为一个圣地,这没什么错,它证明了足球场上“胜者为王败者寇”的不变真理,没有什么比胜利本身在球场上更有力的了!球迷也只能把结果当成最实在的判断依据。我真正反感的是——在短短半个月不到的时间,眼见城头变幻大王旗,有道德“马后炮”们就隆隆地发出声响了,这时胜负已定,这时谁也诋毁不了克劳琛的形象,这样的道德家只是在打一趟“太平拳”而已,没有风险,只有架秧子起哄的喝彩。
这样一种习题性的“前倨后恭”证明中国足球其实对世界所知甚少,而且是一个猥琐不堪的轮回,我想说的是——其实我们谁也不能在三连胜后操起反击的武器,真正有资格反击是克劳琛!但他没有这样做,就像当初的米卢一样。
想起十强赛出线那天的绿岛基地的一个场景,持续经年的“倒米”和“保米”运动,竟在一次出线后烟消云散了,等那天晚上“保米”的要去清算“倒米”的,却发现根本没有对手了,因为“倒米”的全在一秒钟内跑到了“保米”那边去进行热烈拥抱了。
现在的情形就是这样。前两天那家曾以跨版形式疯狂“倒克”的专业报突然发表一篇“为何连胜之后还全盘否定克劳琛”的文章让人晕菜,但这个新闻前提是错误的——因为在连胜的势头中没有人敢全面否定克劳琛,我们在前线的所见所闻能证明这一点,中方早在二连胜后就言必称克劳琛了,以中国人的劣根性,即使想!也不敢!这则新闻由内行人一看就是为了“找补”回变天后的不利局面——与当年米卢的情形如出一辙。
对此我的说法是:你丫有先见之明,你丫为什么不早点跳出来挺“克”呢?为什么要等到三连胜大局已定才放了一记堂而皇之的“马后炮”。有时候,操作开头并操作结尾的新闻真的很卑劣。
二、除了口水,我们还能得到什么?
中国足球一直在重复一种很可怕的东西,这种东西比输球本身还要可怕——就是不反思自已不总结历史,好了伤疤忘了痛,同样的错误每隔几年就再犯一次。
十强赛出线后黄健翔和我曾经在网上激烈VS过网友们,争论的焦点是“出线是否代表一切”,当时持否定态度的我们被骂得狗血喷头,有网友甚至上升到李某人、黄某人是否爱国这一层面;但几天之后“甲B五鼠”的丑陋彻底败露,几个月之后中国队在世界杯上“270分钟不射连失9球”。举这样的例子不是为了证明黄某人或李某人之流的远见,而是为了说明很多显而易见的事情在中国足球却被故意回避甚至掩藏了,因为脆弱的中国足球太怕伤自尊,而这种阿Q忌“光”忌“亮”甚至忌“尼姑”的东西使它一次次走向轮回。
刚才,我查阅了2001年世青赛前后的系列文章,那些标题足以感受到当年是多么的狂欢——比如“FIFA官员盛赞中青队:想不到中国还有这么好的球队”,比如说“马拉多纳高度评价高明、阎嵩”,比如说阿根廷媒体庆幸艰难击败中青是“一场恶梦终于结束了”------还不用说国内媒体那些肉麻当有趣的“超白金”“狂一代”“风之子”,饶有兴趣的是很多球评家们都用上了现在很眼熟的“有冲劲、有整体、有拼搏精神”的评语,而回国后中青队也受到了热烈欢迎被成立了不少“FANS后援会”而且立即提拨入国家队的待遇,恍惚间还以为我把2001报纸和跟帖看成了2005年了。
有网友(当然也有可能就是潜伏在网络上的新闻同行)经常批评我阴暗刻薄,对此评语我衷心领受。因为面对中国足球我不能不阴暗刻薄,我永远做不到你那样的“阳光男孩”,我不得不经常想起“超白金”怎么在中国染缸里成了“脑白金”,不得不想起为中国足球带来出线的米卢最后临别前还得到中国足协一个“功过六四开”的无知评语,不得不想起阿里汉击败伊拉克、伊朗闯进决赛时众人怎么声情并茂,输给小日本后又怎么群情激昂似乎我们才是真正的亚洲冠军,然后是臭名昭著的11.17------每隔一年多就来一次啊!比酷刑还酷刑。
上面我已经说过,这件类似文革的争论中其实在三连胜后已没有反对派,但在三连胜前也没有一个人(包括我)敢跳出来说“坚决支持克劳琛”,最多有人借克劳琛之名实反对中国足协之实——但这是痛打落水狗的干活了,与克劳琛本身并无逻辑上的关系。
一切是首战拿下土耳其后才开始变化的,一切不过是一个舆论恶俗的轮回——举个例子,2001年7月,米卢在上海四国赛上一塌胡涂甚至输给了朝鲜,当时无论除了李响外没有好像没有什么人站出来支持米卢,很多人都想干死米卢,甚至上海八万人体育场外还有上千球迷高呼“米卢下课,国足解散”,但中国足球永远就像六脉神剑时灵时不灵,半个月后却在集体重感冒时取得了十强赛开门红并一路顺风冲出亚洲。然后众人失语甚至失忆,然后众人开始口诛笔伐其实已消失掉的“倒米派”,好像半个月前的倒米与自已截然无关。
我的观点是,中国足球没有新故事,只有对老故事的翻版重复。它在少数无良之人的操纵下,借球迷的纯真之情,让它永远处于一种政治跟风站队式的看球观里——一有闲情我们就要来一场“保X”“倒X”的无聊争论,自已并没有立场,虽然身形如杨柳随风变幻无常,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却在口水中殆尽——比如说有谁在争论后思考过米卢究竟给我们留下什么?更鲜活的是克劳琛究竟给我们留下什么?总不至于是“与中方大战三百回合,以三连胜告终”而且庆幸“自已很惊险地终于也站到了正确的一边”这样的江湖事非吧。
关于这场“保克”“倒克”的争论是可以的,因为真理越辩真;关于足球我们也是可以当成一口痰盂来倾泄生活中积怨的,因为足球本身就是一个娱乐品。但我们总得在口水之后得到些什么吧——很多次了,我们本得到很好的反思机会(首先是中国足协的反思机会),但由于某种劣根性某种急需站好队的动机,让真正有用的东西与我们失之交臂,然后再来下一次“倒X”或“保X”,我真的担心这样一次压倒性优势的保克反击战”后也会重复以前的庸俗故事。
[ Last edited by 蓝色蚂蚁 on 2005-6-20 at 12:1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