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德华自传---我是这样长大的[转帖]
学影视表演出身的刘德华于1986年开始进攻歌坛,直到九十年代初才凭《如果你是我的传说》、《我和我追逐的梦》在流行歌坛占据一席之地,之后刘德华在歌路上一帆风顺。《一起走过的日子》、《真永远》、《相思成灾》相继热卖,一路唱着绵绵情歌的刘德华终于如愿以偿,登上香港地区歌坛四大天王的宝座。对于刘德华来说,能走到今天,自己也是始料未及。他说,那个时候也就是觉得好玩、开心。那时候他从演戏到唱歌,人家常说他唱歌不行,歌也不好听。他的第一首歌是《爱的连线》,这首歌他认为自己唱得很好,现在倒回去听,觉得自己的声音奇奇怪怪的。
??毕业于香港无线艺员培训班的刘德华尽管年轻英俊,入行之后在无线却只是一个跑龙套的角色而已,在剧组中曾尝尽人情冷暖。但他总是尽心尽力地去学习,希望有一天会成功。
??入行两年后,刘德华时来运转,受影坛大哥周润发的推荐,主演电影《投奔怒海》,打开了自己影视之路的新局面。所以直到今天,刘德华对周润发还是敬重有加。
??刘德华说,如果有一天他的成功到了周润发的地步,他会到更广阔的空间去发展,但是现在他跟周润发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以每年两专辑、两部电影、四部电视剧的速度,刘德华勤奋执着地在香港演艺圈中打下了一片天空。几经磨难的刘德华终于学会了如何利用英俊的外表去征服观众。至于观众看重的是他很靓的外表,还是他的演技,他表示无所谓,只要喜欢他就行。
我是这样长大的·第一章
相隔数年,再度执笔,感觉仍是一样:心里未说的话如水银泻地,一发不可收拾。
散文集里的十三个书目,原本是我在香港的一张粤语唱片里的歌名。十三首歌都是旧歌金曲,曾经在香港的乐坛上独领风骚。金曲流行的年代,正好是我个人的成长年代,从念书、训练班,至演出的《神雕侠侣》以至今天,这些歌曲实实在在地印证了我的青春岁月。
去年某天,我从收音机听到其中一首歌,回忆忽地在那一刻占据我整个脑海,历久不散!然后我惊觉:原来在我成长的过程当中,陪伴我的除了家人、同学和好朋友,更多的是这些历久常新的金曲。
我把重唱这些旧歌的构思告诉唱片监制,在一致通过后,唱片开始制作。
每次踏进录音室,我就想起许多许多: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一幕幕温馨的生活片段,零零碎碎,暖透心窝。
我决定把这些感想都记下来,这是种难得的情感:真挚、单纯。希望能藉着这些小小的文字,我手写我心,让朋友们和我一起分享成长中的亲情、友情和爱情!
*天各一方
谁说过的:当什么都不可能的时候,回忆就完整了。
可是我没想过,原来这些年来,大家有大家的生活,然而偶尔在月明星稀的夜晚,听着一首歌时,我仍会想起从前的点点滴滴。 “爱情”这两个字在我人生的字典里,总是忽明忽暗,忽远忽近,忽淡忽浓,从来不曾找到适当的时间和适当的人,每次当我努力想把它抓紧时,它反而逃了。 无结果的爱情大概都是这样的:在我不想走的时候,你要我走;在你想走的时候,我没有叫你留下。
两个人的盟誓都在走与不走之间磨蚀了。
我想我是一个不懂得在现实中表达感情的人。我把自己的感情都错放在一个又一个的角色里,谈情说爱,七情六欲,都是电视剧和电影里头的感情世界,回到现实中,我只是一个渴望有细水长流、平淡恬静的爱情的人。
有时工作累了,也很想有个自己的家,家里有我疼的人和孩子,让我回家一头栽进他们的笑声里,把工作上的种种烦恼都抛诸脑后。 每年的农历年,姐姐和弟弟扶老携幼地来父母家拜年,看着他们都有自己的家庭和下一代,不禁也会幻想数年后,自己也成为当中的一份子,我是别人的丈夫和孩子的父亲,然后一家人“交换”
派红封包给小朋友,热热闹闹,喜气洋洋……。
可是一回到现实,这一切都变得遥不可及,自己也不能告诉自己要再过多少年,才能拥有一个儿孙满堂的家。
当年年纪小,能遇到自己喜爱的人,会觉得是顺理成章的人生一部分,以为两个人开开心心在一起,就能组织将来,就能拥有将来。但相处下来,才发觉两个人最终能够走在一起,必须讲求适当的人和适当的时间。
*“时间”很重要。
我们要懂得在适当的时间向适当的人表达适当的爱。
回想起以往的爱情,我欠缺的都是“时间”。不能在对方给予我的有限时间内,表达出我对她全部的爱,在对方眼中,我一直都是付出较少的一方。
工作和恋爱,我总没办法在它们之间取得平衡,屡次在穿插片场的日子里我被问及关于将来的计划,我都哑口无言。
一个男人的将来不同于一个女人口中的将来。我们的将来并不是芭比娃娃和她的情人“简”那样的多姿多采,活色生香。 生活是生活。我们曾经许下承诺,可是承诺最终还是背叛了爱情,回到现实世界中面对千疮百孔的人事,渐渐地浓情不再。
回忆是人类最奇怪的一种感情,我们都习惯把它装进一只记忆盒子里好好保存。有的人拥有一只精致美丽上锁的丝绒盒子,珍而重之藏著;有的拥有一只木盒子,把它放在风雨中,让它与时间做见证;有的是一只玻璃盒子,小心翼翼地保护它,可惜最终又让它打破了,心碎了一地。
很多很多年后的今天,在营营役役、不分昼夜的工作中,曾怀疑自己的回忆是否真实。 长大了,身边越来越多丑陋和虚伪,惆怅旧欢如梦。
一直以为自己已忘记过去,一直把过去同岁月埋葬了,努力现在,谁料还是被歌曲触动了。
什么才是真实而恒久的呢?
是片段的回忆。
昨夜的渡轮上
青春真好,可以骄傲,可以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用担心回头已是百年身,不用理会当青春一去不回的日子应否后悔。
曾经有一段青葱岁月,尽情地玩、尽情地无忧无虑去生活,把赚回来的钱都花在自己的兴趣上,那时候赚的钱虽然没有现在的多,但花钱时的那份快乐却是今天名利双收时无可比拟的。名利和快乐,永远没法在一个艺人的天秤上平衡。 有一次,我在汽车渡轮上拍戏,突然觉得渡轮上那种缓慢的节奏似曾相识,如当年故人,久别重逢,不胜唏嘘。
故人竟也老了,像老去青春的老人,有过他快乐糊涂的岁月,曾经风光地在汪洋的维多利亚港穿梭行走,船客熙来攘往,班次频密,然而年事大了,老人办事能力大不如从前,开始要面对退休问题,流金岁月,不是没有回忆的,但回忆总是有点遗憾,好像被社会遗弃了。
年轻的一代都把渡轮当作可有可无的交通工具,宁捱塞车之苦,也不愿忍受他的慢,可是老人家也有老人家的好处,至少他舒服,守信用,不用在他身上花太多钱。 我和余佬都曾是他的好主顾。
那一年刚好中学毕业,抛下书包,迫不及待找到一份暑期工,替厂家送手袜皮套去工厂,从红堪送去湾仔,除工资外,每天还津贴廿块钱的计程车费用,初出茅庐,这种待遇算是不赖。
第一天上班,主管分了各廿块钱给我和余佬,我俩相视而笑,嘿嘿,大家都已经在心里盘算如何尽最大的努力去省下这廿块。
于是我们计划好每天不坐计程车,改坐渡海轮,从红堪码头去湾仔码头,下船后再走一段路就到了。
可是理想归理想,当肩膊上托着两大块又厚又重的手袜皮套时,这理想实在叫我太吃力,再加上恶毒的太阳,正是汗流侠背,百上加斤。 每天的行程就是从红堪乘渡海轮往湾仔码头,下船开始步行,肩上托着两大块皮套,两张脸都晒得黑黑的,像苦力,嘿呵,嘿呵,经过湾仔运动场,嘿呵,嘿呵,经过艺术中心,嘿呵,嘿呵,三步并作两步,千万别让在艺术中心上暑期班的同学看到我们这副狼狈相才好!嘿呵,嘿呵,步上天桥,举步艰难,还得把肩上两块皮套分两次运行,来回两趟,托得气也喘不过来!下天桥,嘿呵,嘿呵,再接再厉,绕一大圈路,当看到湾仔的三角红砖教堂,总算可舒一口气。 每天都在渡轮的甲板上踏上青春脚印,踏上去的时候天还是白的,踏过来的时候天已黑下来。
这样快乐无忧的日子竟也会过去,然后才发觉:男人的肩膀,卸下手袜皮套的日子们然要负起沉重的责任,走一条好长的路,上车下车,步行上天桥,再向前走……。
生命是一场战斗,我们都是天生的战士,披战衣,上沙场,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受伤了,自己躲到一角舔伤口,休息一会再上沙场,渐渐地,受伤不再是一个伤口,而是一种习惯。
昔日的三角红砖教堂现已拆卸,渡海轮专线也越开越少,终有一天它会给社会淘汰,小岛上再也容纳不下任何过时的东西,当大家都在加快脚步的时候,我怀念那种日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