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后院

 找回密码
 加入后院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67|回复: 4

[转帖]一流大学是对学生宽容的大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7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评价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上,人们有着很大的分歧,但有一个问题是达成共识的,那就是大学精神或曰名校气质。而这种大学精神又不是空乏的,它体现在许多具体的事情上,体现在对知识、对学生的态度上。


一位大学校长曾对笔者说过:"读名校,读的是一种氛围,一种传统,一种精神。"

事实上,名校与普通大学的主要差距不是在硬件设施上,而是在传统上,在文化上,在大学精神上。而这似乎也常常是人与人之间的际遇迥异之所在......

我的一位考取北大博士的同学讲起他的面试时,提到这样一个细节:那天面试的地点本来定在教研室里,但当导师推开教研室门时,发现里面有一个学生在读书,导师随即就退了出来,对他说:"读书重要,我们换个地方吧。"

这是在北大。当我对另一所大学的学生说起此事时,他们直摇头,说道:"这在我们这儿是不可能的,那个学生不被骂出来就不错了。"

我又想起另外一件事。一位从美国回来的教授对我说,他在美国的访学的时候,一天晚上,与朋友出去回来晚了,大概深夜两点钟的样子,路过图书馆,发现有灯还亮着,进去一看,偌大个阅览室里,只有一个学生在看书,但所有的灯都还点着,空调也开着,出去的时候正好碰见管理员给这个学生送来一杯热咖啡。教授问管理员:"您们还没下班吗?"管理员说:"我们是昼夜服务的,而且只要有一个学生在读书,所有的服务就都在进行着,哪怕是十个人为他一个人服务,因为学习是最重要的事情。"教授最后很有感慨地对我说,在我们的很多大学,别说是昼夜服务,就是双休日还要休假的,许多学生想找个读书的地方都难,更别说是借书了。

前美国伯克利大学校长田长聚曾经说过,"未来的大学必须非常关心学生的生活。因为学生在生活中学到的,往往比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多得多。所以,21世纪的大学要改变过去那种重技术、轻人文的倾向。"这句话可谓一语中的。

缺乏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应该说是许多大学缺乏"人格魅力"和感召力的根本原因。在这个知识迅速更新、信息呈几何状膨胀的时代,要想在几年的大学时光里在某一学科脱颖而出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大学时光,特别是本科时光,最重要的,似乎是形成一种人文精神,逐渐达成人格的成熟。而这些,正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一位严格意义上的教师应该传授和熏陶给学生们的。

牛津大学的教授们,每周都要和学生至少可见一次面,问问学生这一周都读了些什么书,参加了什么活动,有什么体会,有什么创见,生活中有什么困难,然后大家一起讨论有时是争论一些问题。他们的薪水确实很高,但他们是对得起这份薪水的。
发表于 2005-10-7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久以前看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7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麻木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7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名校,读的是一种氛围,一种传统,一种精神。
比较同意这句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7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WAP]环境是靠人创造的。当你对环境有所要求的时候也该想想自己是否对得起这种环境...  [/wa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后院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广告业务Q|工大后院 ( 粤ICP备10013660号 )

GMT+8, 2024-6-14 13:1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