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5-12-16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GDP重估的含义
【来源:金融时报(FT中文网)】 【作者:文榕】
长期以来,驻香港的投行经济学家们一直倾向于使用自身估计的中国GDP规模与增长数据,而非官方的统计;国际组织尽管接受中国官方GDP数据,但同时也会在内部自行估算一番。在首次全国经济普查(2004~2005)后,官方对GDP规模统计的准确性问题做出了回应:问题之一在于低估了私人部门和服务产业的规模,和中国经济的实际规模相比,统计数字缩水大约20%:例如,2004GDP约低估了3000亿美元。
这与来自香港与华盛顿的估计基本吻合,也让一些反映经济结构的比率回归正常水平,破除了中国经济的一些“神话”:如果GDP基数扩大20%,那么按照2004年的数据,投资率将从44%下降到37%,储蓄率将从47%下降到39%,这与同样处于经济起飞最快速阶段的上个70年代初的日本、80年代初的韩国相当——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并不如原来估计的严重。
相应地,投资效率(用固定资本增量与GDP增量的比率 “增量资本产出率”表示)也将有相同比例的改善。一直被认为表明中国金融体系流动性过多的广义货币M2/GDP比率将从185%下降到155%——这在银行主导的经济体系中属于基本正常的水平。高盛驻香港的中国经济学家梁红的评论是,“中国经济比通常所认为的更有效率,从而减少了市场对硬着陆的担忧。”
按照原有的GDP数据计算,2004年的美元对欧元贬值让中国GDP规模落到了意大利之后,位列世界第七。根据这次经济普查的数据,即便按市场汇率计算,中国也已经超过英、法、意,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而按照IMF和世界银行的购买力平价估算,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官方此次至少确认,自己的块头远比原来所承认的要大。
块头大当然值得高兴,但统计部门会有些尴尬。国内外公共和私营部门的研究者与决策者,都能对宏观统计数据的质量、可靠性和一致性,进而对数据收集方法和调整、预测技术提出一大串问题。GDP低估只是问题之一,不过20%的幅度可能还是让公众吓了一跳。在GDP数据修正之后,统计部门还需要对历史序列重新调整以保证整套数据完整一致。否则,孤立的数据修正只会带来对统计可信度的更多疑虑。
上个周末,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中国经济的灵活性远比通常想象的要大,特别是非国有部门的扩张,给估算和预测经济活动都带来了困难。而IMF早已指出,分散的统计体系限制了统计部门改变数据收集方式的能力。中国统计部门前些年就已承认GDP统计存在的问题,但直到此次全国经济普查,才得以确认这些问题并重新估算。看来,作为经济活动的基准标尺,中国统计部门还需要足够灵活,以赶上经济灵活性的步伐。
(责任编辑:崔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