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Age音乐的共同特点有取材广泛,不循常规,音效丰富,低音饱满,高音圆润等,但其最根本的共同点是崇尚听觉效果。一般会成为 New Age音乐的拥戴者就两种人——音乐发烧友和感官至上者。音乐发烧友为了是自己的“爱机”物尽其用,四处搜罗发烧音碟,New Age是他们不二的选择,换言之,New Age音乐碟只有在发烧音响上才能体现其撼人的效果。感官至上者不在乎音乐的内涵,他们在乎的是听起来舒不舒服,爽不爽;他们基本上不看歌词,因为没那个必要,还好有一半以上的New Age音乐不需要歌词。如雨果颂的一系列产品,均是迎合这个特殊的消费群体的口味。特别是“试音天碟”系列产品,将New Age音乐的音效发挥到极至,尽管它因此牺牲了音乐的整体,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听说如今你购买一套数百元的低级音响,厂家都会送你一盘所谓的“试音碟”,姑且不论事实真伪,音效好坏,至少试音碟的“时尚”程度由此可见一般。
New Age音乐的另一特点是包容性强,主题丰富。全球的民族民间音乐都是它的素材。非洲的古典和爱尔兰凯尔特民族的风笛是最流行的音乐元素。大家在音像店里经常能够发现主题如:印度音乐、埃及音乐、南非音乐等等的民族音乐,以及如汽车音乐、酒吧音乐等等的轻音乐,它们是 New Age的一部分。凯尔特音乐(CELTIC)是New Age音乐家爱不释手的元素,最成功的莫过于ENYA (恩雅)。大家应该不会对这个名感到陌生吧,就算没有听说过,相信大家也多多少少有意无意地听过她的歌,因为她的歌时常当成电视电台节目的背景音乐而被播放。而以爱尔兰为基地的凯尔特民族音乐在世界范围的风行主要归功于风笛的魅力。凄美、悠扬、哀惋,风笛似乎天生变带有英雄将之的伤感,但在平静的声音中又浮雕出一丝顽强的希望。《勇敢的心》这部电影中,苏格兰民族起义第一次失败后,领袖华莱士隐居山林,他的故事在民间流传,把他传唱为传奇般的英雄。只见镜头在崇杉峻岭间穿梭飞行,有人在山脊狂奔,此景之下,风笛适时响起,煽情营造的英雄主义气氛,令人感动的一塌糊涂。1997年的《泰坦尼克号》也把风笛玩得婉转动人,黯然神伤,使一个永恒更加完美。如今,凯尔特音乐已是New Age中的一个大支,甚至可以单独作为一个大的分类。在学生街和图书城CD地摊上,随手便可翻出一堆堆封面上印有“CELTIC”字样的海关碟,种类数量之多可让人目不暇接。但话说回来这类音乐也确实好听。古典音乐也是New Age音乐的元素,创作者喜欢选择协奏曲、室内乐、四重奏等作品中较舒缓轻柔的片段,加以改造,标以季节、天气、地貌等主题,便是一盘主题轻音乐的CD 了。我是一向排斥该类音乐的,认为这种音乐恶俗,对古典大师们是一种侮辱。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口味,我仅仅是表达自己的意见。我有一盘该类音乐的 CD,名是《Country Morning》。唱片的封面很漂亮,但音乐本身是如何表达“乡村早晨”这一主题的呢?制作着只是在大师作品的基础上大量添加了鸟鸣的音效,并使用了部分电子乐器,于是原本严肃的古典音乐作品显得不伦不类,令人大失所望。巴赫、亨德尔、维瓦尔第等大师的作品都被无情修改,其中名气最大者应是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中的《春》,连巴赫的作品也“难逃厄运”。而该CD的作者还作有另外三张CD与该CD成套,包括《Country afternoon 》、《 Country evening》、《 Ocean sound》,不过我已经没有兴趣欣赏了。
New Age音乐的发展对传统音乐特别是地区民族音乐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制作者以自己的立场,以自己的思想处理这些音乐元素,作品就难以保持原汁原味,而带上强势文化的色彩。就像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形态的差距:对待同一事物,生活在两种社会形态下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不同。一段地区性的音乐,制作者在制作过程中考虑到迎合市场的口味,只有这样,产品在市场上才会有人消费;或者也可能是出于个人的喜好问题,制作者按自己的想法修改创作,产品只能带有强势文化色彩。音乐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在世界范围内流传,弱势文化在传播中被强势文化侵略影响,人们接触到的只是变味的文化,还沾沾自喜,而先入为主的思想就更可怕了。现今拿休闲音乐当古典音乐听的人还真不在少数,而许多人自满地说他喜欢听西藏音乐时,他并不知道其实听到的只是带有西藏风格的流行音乐或New Age音乐,如果让他听听藏区牧民吟唱的原汁原味的藏族民歌,他可能就不会那么开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