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后院

 找回密码
 加入后院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705|回复: 9

我对写作的看法①②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19 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标题之所以不说是我“对文学的一些认识”,是因为还不敢说是文学。我还不敢对那么大的一个题目进行讨论。
 楼主| 发表于 2006-6-19 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写作的看法①--杂言

首先想说说的是,对我有影响的三个人。

第一个是巴尔扎克。不知道看过他的传记没有。巴尔扎克他在年轻时,不愿意接受家里的家传事业--律师,想从事文学。然而他的家里不支持,而且他的家里是极市侩的,即投机的,最后他家里给出的条件是,给二千元钱(不知道单位是什么,反正不是人民币),并给他二年时间,如果他能够成名,就继续支持他,如果不能够成名,那么,不好意思,要么回来做律师,要么一个人自己混。
巴尔扎克他接受了这个条件。在二年时间里,什么都要自理,房租、伙食、日常生活用品、写作用具及找出版商等都要从那二千元钱中挤出来,生活极为拮据。二年下来,他的作品失败了,没有能够成名。他还是不愿意从事律师,于是家里执行了他们的协定,不再理他。他于是,就孤军奋战了。
由于种种原因,如未从事物质生产而无生活来源,出版的作品被盗版等,他欠下了很多债。
他曾经写过一些很粗俗的小说,而他觉得对不起他的名字,他不敢署真名。
他写作时,一般都是避开人们的正常活动的时间,特别是来访的时间,如在晚上,在凌晨。而中午啊,晚上七八点这些交往高峰期,他就睡觉的。
他写作时,用的纸是很漂亮的,笔也是很合适自己发挥的。但思绪飞得很快,于是他的字写得很草,但有时还是不够他的思绪那么快。他写完一部分之后,不会立刻修改(同时要完成多部著作以还债也是一个原因),而是叫排版工人去排版,然后,在印刷体上,他再修改。那个排版工人要对他的字很熟悉,工资也很高,他修改的次数越多,他的作品的成本就越高。那些债主们(他因为要还债才创作某些作品的)经常都不肯让他修改的,但他却执着地要这样做。所幸的是,他基本上完成了这点。
后来,他遇到某个寡妇(下面的不太清楚了,也没有什么必要说这些,对创作与执着无关)。他的死因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喝一种咖啡,导致他的某种病(也忘记了是什么病了)。
当然,他的成就不用说了,《人间喜剧》这大部未完成的巨著就已经足够说明一切了。
想说的是,他为了自己的理想,敢于放弃家人,敢于为自己的理想不顾一切,这就已经足够我对他的崇拜了。而他对文字的执着,也是我现在那么苛刻地对待自己的文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来源(我在初中时受到了他的影响。)

第二个是路遥。路遥为了写《平凡的世界》,他花了很多精力,甚至可以说是不择手段(指的是对自己身体及其他的都不顾,而不是指损人),后来,他获得茅盾文学奖。过了几年,他去世了。《平》创作于1982年到1988年这6年期间。而路遥是1993年去世。他为他的100万字的长篇花费得太多了,以致我都认为,如果他不是这样拼命地写《平凡的世界》,也许可以活多几十年。所以,让我想到,人的一生是象流星一样,闪瞬即逝,短暂的辉煌、永恒的记忆;还是象煤油灯样,闪闪烁烁、昏昏暗暗、平平庸庸、可有可无?毕竟还有人为了理想而奋不顾身,特别是文学工作者。
当然,应当指出说明的是,他的写作并不是为了拿茅盾文学奖,他只是想为自己生活过的岁月一个沉重的、能够体现历史的一个交待。(忠告一下,我们也不能为了拿奖或者其他的荣誉而写作。)
他的具体的写作及生活过程我不说了,在《早晨从中午开始》这本书里,他自己了很多。写得很朴实,很好理解,很能感染人。
《平凡的世界》这部文章让我得到的一个最大的收获就是:所有的人都是可以理解的,都是根据他们自己的想法去做他们觉得对的或者有利的事情的,即使是与某人有仇或者与某人敌对都一样;当你理解了他们之后,你会觉得他是可以原谅的,而事实上,在《平凡的世界》中,除了极少数的,如胡永州之类的,其他的,他都给了他们一个原谅的空间。

第三个是梵高。梵高的具体事例我不清楚,但我清楚的一个是,他的画在他生前都没有卖出去一幅,而他的画在他死后却得到了人们的认同、欣赏和赞美,并因此而具有了极高的价值。
人们评价他说,他的画太超前了。因为太超前了,所以没有人能够理解,于是他陷入极度的寂寞中,但他坚持了下来,他知道自己的道路是正确的,只是当时的人是理解不了,后人必能理解他,他这样坚持下来了,他把他的画努力地完成好,把他的理念,他的技巧发挥到极致,留给了后人以精神的美的享受。
当自己的思想超越了自己周围的人而不太能被人理解时,不要害怕,会有人理解你的,如果整个世界现在都不能理解你,那么,也不要害怕,以后的人,会理解你的。你要做的事情,是忍住寂寞,把自己的事业完成下去。
无独有偶的是,爱因斯坦也是这样的。他的相对论在提出时也没有人能够理解,后来好像只有三个半人理解(那半个是指有一个神父他只理解其中的一半)。所以他没有因为相对论而拿诺贝尔奖,他拿过一次诺贝尔奖,但他是因为他发现了光电效应,证明了光的粒子性而获得的。实际上他是可以拿到三个或四个的,一是狭义相对论,二是广义相对论,三是光电效应,四是质能方程。如果没有相对论、那么我们的世界将会怎么样呢?至少,一,二战没有那么快结束;二,核电还不能用;更多的应用,我也不太清楚。但我知道,如果没有量子论,那么不可能有计算机。

这是对我有影响的三个人的大概情况。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在家人的阻挠下、在身体状况将受到极大威胁时、甚至在不被人理解的情况下,他们都坚持了下来,并且成就了一大事业。
我在高考前,受他们的影响,真的想过,要去学理论物理的,去钻研那些相对论、量子论,并且要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的,成为物理大一统理论的。(因为相对论和量子论这二个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中,他们是不相容的,一个的前提是时空是连续的,一个的前提是时空是不连续的,于是它们就有不同了,并且是不可调和的。不过据说目前连霍金也放弃了这个研究,即不再奢望物理大一统理论会出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9 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写作的看法②--写作的方法

这里要讨论一下的是我对文学一些理解及做一个有历史高度的文学工作者应当具备的品性。

在《义理、考据和辞章》这篇文章中,说得很好――我很多是在深入地学几篇文章之后得到的――其中有一句话:“语言的丰富多采,往往就是思想的丰富多采的反映。一个思想僵化、粗枝大叶的人,很难写得出生动活泼、严密周到的文章来。”“但是如果以为随随便便写下去就叫做朴素,实际上使朴素变成了简陋和寒伧。”真的也是这样子的。文字只是思想的一个工具,(实际上,思想除了通过文字来表达之外,还可以通过说话,只不过,说话也是语言的一部分。不过,另外一个就不同了,思想还可以通过音乐、绘画、建筑之类来表达。但无疑,文字是表达思想的一个很大的、甚至是主要的工具。而文字与人的思维也有密切关联的。看过《谈美》之后,我就认为我的文字水平与我从小学到高中坚持下来的早读有极大关系。)。
你的文字是怎么样,那么就必然地反映着你的思想是怎么样的。你的文字只有那么几种手法、只有那么几个情结、只有那么几件事情、那么,你的思想也只有那么几种感触。
所以,我并不觉得文字很需要去咬。当你要表达你那丰富的思想当中的一种时,你可以信手拈来一大堆的东西,然后,从那中间拿出一两个最能够表达你的思想的。如《最可爱的人》中,魏巍是采访了几百个人、收集了几百个事例,而最后选出五六个来表现抗美援朝时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感情的。(这些例子也许你已经厌倦了,但他们是真的。一个好的作家是真的这样子做的。)当然,不是说文字不用咬,而是说思想的锻炼比文字的锤炼更重要。
于是,就会出现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即,怎么样才能使自己的思想丰富?
我拿自己的成长过程来说吧。首先是你的知识要极大的丰富。我看了比较多的书,特别是物理的。当我接触到的事情越来越多,当我思考得越来越多,特别是我接触了哲学以后,我的思想才变得丰富起来。
看问题不再会那么偏激,那么非此则彼,不会极端,在两个末端之间,还会有很大的一个过渡区的。
哲学在高中时,对我的影响最大的一个理论是,“正确的认识是主观符合客观”。
我以前看一个人,都是会先入为主地设定,这个人是怎么样的。当我很认真地考虑过“主观如何符合客观”之后,我不再对一个人进行定义,而是让这个人自己发展,一开始觉得他还可以在一起玩的,而后,他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了,于是,觉得他和自己又相差得远了,后来,他的一些行为又让我觉得,哦,虽然有些东西与他不同,但,我还是可以和他在一起玩的,应当求同存异……就这样的一个过程。从开始的一个认识,(觉得还可以玩)到下一个认识(不行啊,和他相差地远了些了)到再下个认识(嗯,虽然有差别,但还是可以一起玩的),一步一步地让自己的主观符合他的客观,然后,再对这个客观的事实来调整自己的态度(一起玩,不再一起玩,还在一起玩)。这就是辩证法里的“否定之否定”、“人的认识是螺旋上升的”这样的一些基本结论的具体事例。
哲学中,最厉害的一点就是,当你对一个具体的事物理解以后,你会发现,你自己所做的,都已经被他说过了。他早就已经知道你一定是要这样做的了。
我有时候,就被哲学折服了。有兴趣的话,可以去再钻研一下哲学。
有人说“立场要坚定”,一开始我觉得是一句空话,“什么叫立场呀?关我什么事?”但有个人叫我帮他去公用电话(那种私人的固话)那里充Q币。当然可以充到,而且,我也不会用很多钱,最多几毛钱的电话费而已,而他就可以得益。但这样就会损害那个电话主人的利益了。我当时是有过想试一试的。后来发现,原来这样的事情自己都会想做?怕了。本来自己一直以来都认为,不能够“损人而利己”的,但自己却差点儿就做了这样的事情。这就是所谓的“立场不坚定”了。想说明的是,哲学的论断不是空洞的,只是你没有认识到而已。

另外要讨论的是文学工作者的度量问题。
杜甫和王维都在洞庭湖前写过诗。分别是: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杜甫:《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孟浩然和杜甫的描写景色,都各有千秋(人家这样说的,我不清楚怎么个各有千秋法,毕竟我不擅长写景,也没有去过岳阳楼,没有看过洞庭湖)。
但孟浩然描写洞庭湖是为了得到张九龄的举荐,去做官而已。(具体地,可以查查相关的书,人家说得很好。)
但杜甫不同,杜甫登上岳阳楼的时候,想到的是,“戎马关山北”这种国家大事。而不是“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这么狭隘的个人利益。
杜甫还有另外的更厉害的表现。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他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的感慨,这样的愿望,而这并不算什么,因为也有其他诗人对这个问题的发的差不多的感慨。他难能可贵的地方是后面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即,只要天下寒士能够有欢颜即可,自己并不打算与他们分一羹匙,也因此而获得好处,自己的状况怎么样(“吾庐独破”)无所谓。这种境界可不是有多少人能够做得到的。
所以,杜甫可以成为“诗圣”,而孟浩然充其量也只是一个“著名诗人”。
这个不在于文字功夫的高低,而在于他们的胸怀,他们的追求决定了的。
要成就大些,胸怀度量就要大些。“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

朱光潜是我少数几个对他们佩服的人之一。有可能,看看他写的文章也不错,如《谈美》。
我的一些思想也是从他那里学到的。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是不知道,然后韩愈是说,用敲好,因为敲响,敲声与静相对,让人更能有感觉之类的。
但朱光潜是认为,推门是指进自己的房间,如果那僧是“乘兴而出,尽兴而归”,那么,他回到自己的房门之后,当然是推进去了,他不需要敲,而且,他也不能敲,他不能去吵那鸟,僧本来就是不愿意打扰别人的,此时当用“推”。
而如果僧出门后,沿路走去,看到另外一个寺庙,灯火通明,庙内有人高声论佛,于是,也想请教或切磋一下,那么,他就应该敲门(叩门),从而让人家知道,再看看可不可以进去。虽说佛门无锁,但也是要敲门的。此时当用“敲”。
这就是按需而定。以前是认为推敲是永远都是敲比推好的,但实质上,是要考虑他要表达的是什么。如果你要表达是这种意思,那么,当用这个词;如果要表达另外一种意思,那么,就当用另外的词。
前面也已经说过了,文字只是思想的工具而已,文字没有本来的优劣之分,一个文字组合表达的就是一个含义、一种意思、一种思想,在要表达一个思想的时候,可以看出一个人文字能力,但在表达不同的思想时,盲目地用文字来衡量能力,那是错误的做法。

还有一个问题,是文字功夫问题。这个问题也是很需要考虑的。
如内因和外因的区别是什么样的呢?这个问题,现在叫我用哲学的语言精确表达,我用解决不了。
但毛泽东在他的《矛盾论》里就用了一个很巧妙的比喻。他说,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就如同鸡蛋与温度。如果是好的鸡蛋,那么它在合适的温度下(母鸡的体温),就可以孵出小鸡。如果是个石头,那么,母鸡怎么去孵,也孵不出;如果是鸡蛋,但没有合适的温度,如过高或过低,那么,也孵不出小鸡。
对外因和内因的关系通过这个说明已经基本清楚了。那么“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不可缺少的条件”这个结论就很容易理解了。
这就是文字功夫。毛泽东伟大的文学家。
鲁迅的《阿Q正传》被誉为是世界文化精品,这也是他的厉害之处。他可以通过一个普通的人物的一段生活的一个片段,反映了一次大革命的发生、失败,以及在民众中的影响,并且已经从某种意义上揭示了其失败的原因--实际上他是不知道原因的,他也在苦苦地寻找这次革命失败的原因,但他把当时以他的洞察力发现的事实尽可能客观地描述出来了。而描述出来之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几乎不言而喻,没有发动群众,而被乡绅及地主阶级篡夺革命成果。
朱光潜在这个问题上也有过另外方面的介绍,用诗的语言和用叙述的语言都可以表达一个感受,但用诗,用那二十个字(他举的例子是一首五言律诗)把这些内容表现出来,当然,因为诗的语言的韵律给人以语音的享受及更大的想象空间,那么,这就是一种艺术,这不是描写或者叙述所能达到的。(我是在一些杂志上看到的,我不能提供相关文章的出处。)

――――――――――――――

当然,要写好文章的最基本的还是,要有足够的资本,即有足够的基础知识,你要有足够的知识然后形成足够丰富的思想,然后,你就可以拿出足够的根据(你的足够的知识)来证明你的思想。
不管是什么文体,实际上都是一种用自己的根据来证明自己的思想。散文是这样的,小说也是这样的,你要让人家接受你的思想,那么,你就要用足够的例子或者是事实来证明给人家看。
比如,你要表达一种感情及这种感情在你心中的地位,那么,你要说,这种感情是怎么形成的,这种感情让自己有什么感觉,这种感情让自己有什么行动。你把这些说出来之后,人家就会知道,哦,你有这种感情,而这种感情在你的心中的地位是这样的。
所以,我是觉得很多文章,你只要白描就够了。而且,白描才是文章的根本。白描是指把事物的原本或事理说清楚,而不掺杂一些不需要的在事理文章中的带主观的叙述。如上面提到的《阿Q正传》达到的就是这个效果,虽然鲁迅带着强烈的蔑视和讽刺,但基本事实还是说清楚了的,并且比普通人看得清楚得多。一个作者首先要的就是这个。而其他的,如一些抒情、一些平淡或一些愤怒,只是起辅助作用。如果只有这些非白描,而没有足够的事实或者根据来证明你的感情或思想的话,那么,那只是煽情,其终极就是肥皂剧,如《还珠格格》之类;或者是一些胡扯的东西,如《我的奋斗》之类的。

――――――――――――――
写得还不够的,不过,现在我只能写出这些的了。不敢想这篇文章对你们的帮助有多大,冀得万一即已万幸。而且其中有一些是没有很仔细去推敲的,特别是打字时,会出现错误。所以,现在只是写下来就算了的。可能还有很多不妥当的用词,还望指正。有问题要讨论,可以找我。
――――――――――――――
参看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三卷847-879页,
《义理、考据、辞章》 施东向 1998年版的高中语文第三册
《作家要铸炼语言》 唐弢 1998年版高中语文第一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9 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写作的看法③--写作的作用

现在说写作的目的及写作的作用。
实际上,更准确的说,我要说的是,我们写作时,应当追求的效果和写作对我们自己的作用。
老实说,我觉得鲁迅并非一理想的学术人士。他的角度太偏激了、他的一些观点也是不太合理的,有时我甚至会认为他是故意把人往坏里想,然后,把他戴上极端的帽子,再打倒。当然,也许是当时的社会,真的就是那么回事吧。根本没有可能象现在这样,那么好,可以在一个公平的氛围中讨论一些学术问题或社会问题。
但,他死后,却可以覆于“中国魂”。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事情。中国历史上,有这种荣耀的人,不多吧。

就是因为他的创作的最终目的及实际作用,就是为了批判万恶的旧社会!
文学是为了社会的,只有为社会的文学才是有用的。不能给社会带来任何好处的文学是没有存在的价值的。至少我是这样认为。
而实际上,如果从实际上来说的话,文学也是这样的。文学,乃至文字,都只是为了表达人的思想的工具。工具是什么?工具就是一种没有了使用者即没有用的东西。如果没有了社会的存在,那么文字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即文字就是为了社会,更准确地说,是为了让社会变得更加合理的一种工具。“存在即是合理的”,但,“存在的即是不合理的”。意思是,现在这些东西存在了,如果他们不合理的话,他们是不能存在的。那么,存在即是合理的。但存在的最终就是会消亡的,这在哲学上,就是说,世界是发展的,世界是不断地由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而发展的。存在的,最后都会变得不合理的,不合理的,就应该要被淘汰,被取代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里面,只承认一点是绝对的,即,一切都是相对的。完整地说是“一切都是相对的,只有这点才是绝对的。”
文学的作用,从一个更高的角度上来看,就是要把一个现存的社会,通过文学的批判,然后,变得更加地合理。这就要把不好的给揭露出来,然后,让这个不好的,被消灭掉,然后,让好的发展起来。当然,这个现在认为是更好的东西,将来也会被更更好的东西所取代,这是历史的必然,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我们,积极向上的人们所应该做的事情。大概的意思就是这个了。

而写作对我们自己有什么用呢?
写作对我们的一个作用就是,可以把我们的思绪变得更加有条理,从那有条理的思绪中,可以看到更深入的东西。这个,你要试过才知道。
有时候,你只是为了从形式上完成一个作品,但在形式的完善中,你却发现了更进一步的内容。你写出“虽然……虽然……虽然……”,当你要写出“但是……”的时候,你会想,前面的“虽然”与后面的“但是”是不是可以形成转折?如果可以,这个转折的实质是什么?如果不是,那么,和这个“虽然”所对应的该是什么?如果我要表达的是“但是”后面的内容,那么,前面的“虽然”应该写哪些东西进去?这样,就让你的认识进了一步。文字不只是文字,文字是一个思想的表现。不仅是你思想是否丰富的表现(这个之所以为会上篇文章中说到,是对我所认为的你目前的只有小资心态而说的),更基本的,是你的思想是否正确的表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9 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
很久以前写的文章了,现在把它帖出来,大家讨论,不当之处,烦请雅正。

另:本文完全是原创。所有权利保留。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12月19日《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已在报刊上刊登或者网络上传播的作品,除著作人声明或者上载该作品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受著作权人的委托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以外,网站予以转载、摘编并按有关规定支付报酬、注明出处的,不构成侵权。但网站转载、摘编作品超过有关报刊转载作品范围的,应当认为为侵权。”
  


  在此,遐逸声明:本文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不得摘编。作者保留对侵权人的上诉权力。
  如有需要转载、摘编的请联系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21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以来都留意你的文字,觉得文字的东西有时是粗俗,有时却代表了很多的感慨,看着你手下的文字,让我觉得你有着异人的韧力,这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一直都在追随着自己的方向,却在追随中迷失。
以后我也是你的忠实读者,支持你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1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力滋,谢谢啦。
也许,毕业后,这个号就要关闭的了。
自己毕竟不是文人,自己毕竟不想做文人。

应该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自己去做的。

你也加油!

更多的看《我之大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21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之大学》也一直留意着,呵呵,潜水了:)
恩,是的,毕业后也许不同的心态来对待文字,我说的不是文学,文人那种,走文字道路的人一般都是比较的忧郁,同时道路也很难走的好。
真不想你关闭这个号,等你毕业后工作了,休息的时候看回之前所走的痕迹,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熟悉的文字,也是一种享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22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何必呢?
为什么很多人都认为毕业后就得不上后院或者关闭ID之类的
毕业只是一个阶段的结束而已
与上网没有非常大的冲突,或者会少了时间上来逛,但不至于到要关闭ID的地步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30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菜头 于 2006-6-22 12:39 发表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菜头被封了
同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后院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广告业务Q|工大后院 ( 粤ICP备10013660号 )

GMT+8, 2025-9-6 10:5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