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候,外婆老是教育我,百无一用是书生,为什么要对一个必须天天向上,力争上游,考大学的孩子说这个话呢?至今我还不是很明白。等到必须以文字为生后,才恍然大悟,大概外婆是希望我多学点数理化,哪怕是学门手艺啥的,也比整天钻进故纸堆里,引经据典,皓首穷经来得强。 但是又必须承认的是,中国文明,乃至华夏文明、文化的风骨,数千年来,靠的却偏偏是这群百无一用的文士们支撑着,传承着,才最终有了今日这般模样!只是文士兴邦,亦能误国。即便有先生王阳明知行合一的道统传承着,可是在《柳如是》里,钱谦益、陈子龙终究还是无法挽即倒大明王朝于千钧,只能如半世浮萍,飘摇人世间。名士之风范或许尽在,名士之风流,却终究要借柳如是的艳名流传更广。 至此,才恍然若悟陈寅恪老先生以花甲之年,仍执着于《柳如是别传》的心机。说不得,说不得,纯是个人一私只见罢了。 所以,在这里,更觉得《柳如是》一片并非仅仅只是一部有关秦淮八艳之首,花魁柳如是的传记影片,影片宣传的“新文人”一词,最终还是落实在钱谦益、陈子龙,乃至武夫郑成功身上,而柳如是则半是钗裙半英雄。文人一词的内涵绝不仅仅只是通过开到荼靡的昆曲、秀丽清雅的江南园林风光传递,更多的则是从这群文人忧国忧民的行事与情怀来渲染,新字,传达的或许也有导演借古喻今,甚至是借古讽今的意味深长! 秦汉先生的表演张狂有时,沉稳更多,虽然依旧少不了些微我们所熟悉的琼瑶剧演法,但是一代文宗纠葛惆怅,却不失志的气度跃然纸上,力透三分。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片头,选花魁一段,佯狂借酒醉,低吟浅唱出“忙处抛人闲处住”一句唱词,那股抑郁志节立刻表现了出来。及至献城后,泛舟河上,犹豫徘徊,低语一句“水太冷了”,更把名士也难免的贪生偷欢显现出来。 作为《柳如是》一片的绝对主角,串起所有人物的江南名妓柳如是,青年演员万茜用力颇深,效果也基本达到。尤其是为了片子特意学过的昆曲身段,即便没有亲自开腔演绎《牡丹亭》的缠绵曲调,但是那身段已经无愧于柳如是之艳名。当然受影片内容太多,跨度太长的缘故,柳如是这一人物的几次心态转变,从激进到悲愤再到淡然的转变过程中,稍微缺少一点铺垫,于演员演技本身无关,纯粹只是内涵太多的缘故。 中国的文士,即便是文宗、大师一类,终究还是难逃被命运捉弄的下场。往往是一腔热血,鸿鹄之志,却难免迂腐,最终落得个百无一用,甚至生离死别的下场。如钱谦益、柳如是最后归隐田园,静悟那花开花落的宁静,都已经是幸事。可是,文士也好,名妓也罢,风骨终究还是他们第一追求,这才有了《柳如是》这样一部清雅冲淡,却浓烈到极致的文士电影,也才有了中华文化数千年的传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