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后院

 找回密码
 加入后院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39|回复: 0

公务员笔试申论热点:抢购的不理智冲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10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社会背景】

  今日,广东、浙江、江苏、安徽多地现抢购食盐现象,并且出现了一些商家趁机提价的投机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抢购碘盐、酱油、腌菜等非理性行为的蔓延,在这样的事实面前,仅仅凭借专家的“吃碘盐完全没有必要,抢酱油更是无稽之谈”能让被抢购冲动缠身的公众冷静下来吗?

  就理性的个体来说,在正常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中,恐怕很难相信食用盐中的碘可以有效防止核辐射,但是,在公共信息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事实面前,个体有限的理性被集体的非理性裹胁了,并且二者相互作用,最终出现了“抢购冲动”,对此,社会应有清醒的认识,既不能一味地批评公众的抢购行为,也不能仅仅用稳定市场的方式来对待之,而应站在更大的视野下观察这种传言风险,进而求得解决之道,否则,只能是类似场景的再次显现。

  事实上,这种抢购冲动现象我们似曾相识,在当年的非典危机中不是同样出现了抢购板兰根等现象吗?这都让我们见识了传言的杀伤力,其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已经到了令人惊讶的地步。因此,笔者以为,传言之所以被公众相信,不仅仅是因为传言本身具有的杀伤力,更是由于人们面对正在发生的危机以及无法掌控信息的前提下为自身预设的恐慌。

  【解决对策】

  诸如此类的事实表明,传言是不可能杜绝的,尽量降低传言风险,是现代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的责任。可以说,传言既是一种心理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传言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触动了社会深层的机制。这是我们审视抢购冲动的立足点所在。

  如果易于导致社会失序的传言的蔓延无法得到有效抑制,就容易造成社会恐慌,可以认为抢购冲动就是社会恐慌的代名词。认识到了这点,在笔者看来,就找到了消除抢购冲动风险的路径:一是满足公众的公共信息需求,避免信息非对称现象;二是消除公众预设恐慌的土壤。http://www.zhimantian.com/ziliao/gwy/shenlun/2012/0310/51465.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后院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广告业务Q|工大后院 ( 粤ICP备10013660号 )

GMT+8, 2025-5-13 02:4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