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后院

 找回密码
 加入后院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50|回复: 6

[时事辩论]大学成了“鸡肋”了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16 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画多:最近媒体上出现了大学是“鸡肋”这类的新闻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类新闻呢?你赞同媒体的说法么?你认为我们还没有就读大学的同胞,他们有必要坚持要上大学么?究竟是读大学的对社会的贡献大还是读技校/就业的贡献大呢?
本帖,我们就这一系列的问题进行谈讨.........
以下的是新闻时事背景



大学怎么就成了“鸡肋”?  
2006年08月15日 08:31:56  来源:广州日报  



徐浩然 江苏广电总台高级编辑

    时下,一种新“读书无用论”开始出现。《中国青年报》等单位组织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有34.7%的受访者在谈到自己的大学生活时都觉得“后悔”。无论是想学习的还是想找工作的,对大学的满意度都严重下降,问题折射出公众对大学出现的功利化倾向的焦虑。

    这些年来,在教育产业化的闪亮外衣下,很多大学出现了商业化、功利化的倾向,从学校到老师,再到学生都不约而同地进行着沉沦式的自我放逐。作为高校,态度非常清楚明了,你挤破头颅到我这里读书四年,其实就是为了一纸文凭,只要没有什么意外,到钟以后给你便是了。作为大学老师,误导而偏颇的教师评估机制,使得他们要成天面对着“论文、课题、经费”等等与教学无关的事宜,哪有闲工夫在教书育人上下工夫呢?作为学生,大学生活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将来谋个好饭碗,很多人从大三开始就已经在社会上四处活动寻找后路,所以根本就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我们常常喜欢把教育功利化的鞭子抽打在教育产业化身上,其实,这是一种误读。“产业化”不等同于“商业化”,更不等同于“功利化”。国外很多著名高等学府的例子告诉我们,教育产业化与教书育人并不矛盾。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著名高等学府都是私立学校,按理说他们应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才对,可是这些学校的“老板”们都清楚,你越是追求商业价值就越有可能得不到,功夫在诗外,他们在坚持从严治教的同时,摸索出一套利用大学的科研实力使学校成为工业研究和开发中心,通过与工业的联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教育产业化之路;同时,依靠大量的社会募捐,使大学的经费问题得以解决,他们绝不容许大学作为“保存、发展、传播普遍价值和文化遗产的公共机构和追求真理的场所”这一根本立场的动摇。相反,我们的所谓产业化是见钱眼开、急功近利的产业化,是没钱莫进来的产业化,这是被误读的教育产业化。

    当教育领域的所有主体与客体都变得世俗与功利的时候,我们要思考的就不是一个行业正当性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首先,在一个还不成熟的市场环境里,急功近利几乎是所有市场主体的最佳选择,社会的功利化无处不在。如果把大学的功能只等同于在社会上找工作的敲门砖,那么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不如高级技工美妙,就不是一件难以理解的事情。同理,如果把接受大学教育单纯看作是一种投入产出的经济行为,那么我们就不应该期待这种回报会很快到来,教育毕竟不能等同于炒股票,不可能及时套现。还有,一个浮躁的社会往往愿意寻找到一种最低成本的评价方法来区隔市场主体的优劣,于是一种简单而拙劣的评价方法便会应运而生。考核的标准一旦量化,就会很现实,就会使所有的学生或者学校为了完成考核的目标而倾其所有。考核虽然能暂时分出个上下高低、优良中差,可是相对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长远教育目标来讲,我们现有的评价体系几乎束手无策,这是最让人无奈与慨叹之处。

    有意思的是,尽管调查中只有47.6%的人明确表示“不后悔”,但被问到“如果重新选择会怎样”时,60.1%的人仍然会选择上大学。高等教育一不小心就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上大学不好,不上大学又不行。如果说哈佛女孩刘亦婷让我们对教育模式、素质教育产生反思,那么新“读书无用论”让我们反思的则是读书的功利化与教育的商业化,而这,应该与真正的教育产业化无关。


“后悔上大学”传递出的信号  
2006年08月15日 09:00:00  来源:综合  




34.7%受访者后悔上大学 教育现功利化倾向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开展了一项由8777人参与的调查,结果显示,34.7%的受访者在谈到自己的大学生活时,都觉得“后悔”。(8月14日《中国青年报》)

    笔者认为,34.7%的受访大学生后悔上大学,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反映出一些领域的问题已经到了亟待解决的时候了。

    第一个信号,就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考核引导出现了较大偏差,已经不适应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要。“后悔上大学”者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他们不满专业不专,公共课要求太多,抱怨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竟占了一大半。

    第二个信号,是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存在严重的“投入产出比”不合理现象。一方面,高校扩招迅速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极大地提高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教育水平,但在短时间内却给学生就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现实的困难。另一方面,不断看涨的大学收费,在考验公众经济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高等教育投入产出畸形,强化了学生们的后悔情感。

    第三个信号,是在大学生中仍然普遍存在过高的期望值,缺乏对形势的清醒估计和脚踏实地的思想作风。同日的《中国青年报》还有一项调查数据显示,返乡工作的毕业生中,有51%的人认为,返乡工作是因为没能在大城市找到满意的工作,仅有22%的受访者反对“返乡工作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51%的人不建议下届的毕业生返乡工作。这样的选择意愿和期望值明显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不相符。这既是“后悔上大学”的深层思想基础,也是大学生就业结构性失衡的重要原因。

    “后悔上大学”传递出的上述三个信号,既有高等教育本身的问题,也有教育管理决策部门的问题,还有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在笔者看来,要使大学生不后悔上大学,仅靠一个方面的改善是无法实现的,必须相关各方同步调整才能保证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后悔上大学”并不意味着后悔接受高等教育,而是后悔接受了不满意的高等教育,因为大学生也深刻地认识到“上大学后悔一时,不上大学后悔一生”的道理,我们不能因此得出“读书无用”的结论,而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改革教育结构和教育内容,调整教育收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转变就业观。(大众日报)




你认为大学教育是“鸡肋”么?请投票,并发表你的意见!!!
单选投票, 共有 0 人参与投票
0.00% (0)
100.00% (1)
您所在的用户组没有投票权限
发表于 2006-8-16 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绝不造成,
第一,我绝不后悔我读的大学,我读的专业,大学,不仅仅学到了技术,更重要的是学到的一些新的想法,新的看法,大学是很精彩的......
第二,大学生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摆正自己的看法,现在的人才需求仍然很旺盛,问题在于很多的人不够能力去做....
第三.大学不应该只是精彩,更多的应该是选择自己适合走的路,去学习这条路上需要的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6 0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绝不造成,
第一,我绝不后悔我读的大学,我读的专业,大学,不仅仅学到了技术,更重要的是学到的一些新的想法,新的看法,大学是很精彩的......
第二,大学生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摆正自己的看法,现在的人才需求仍然很旺盛,问题在于很多的人不够能力去做....
第三.大学不应该只是精彩,更多的应该是选择自己适合走的路,去学习这条路上需要的东西...



技术并不只是在大学才能学到的,中专、职校、技校等也可以学到

你所说的观点并不只是在大学才能存在的,在别的教育场所也能存在的:time::tim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8 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的人把大学当赚钱的路来走~~所以得出这个结论..
不过教育太贵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8 01:2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的观点是大学生就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就是比较高级的人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8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大学?大学的目的,精神是什么?我非常困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23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谣谣木马 于 2006-8-18 16:14 发表
什么是大学?大学的目的,精神是什么?我非常困惑。



是找回自己属性的地方,建立自我的时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后院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广告业务Q|工大后院 ( 粤ICP备10013660号 )

GMT+8, 2024-6-8 19:3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