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后院

 找回密码
 加入后院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56|回复: 4

世界古代兵器精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5-1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按古代世界地理文化区分为中国、日本、欧洲、非洲、印度波斯、

亚洲、中东伊斯兰文化区,分区分类展示。

  古兵器因功能及使用场合的不同,设计适用于战争、运动、自卫

、狩猎、比武等需求,而且不断改进与创新,其中以战争所使用的

兵器最为先进。受威胁的一方为求自我保护,必需研发更先进的兵

器,因此造就了科技的进步。人类很多发明是伴随著兵器的发展而

来,技术与科技于是有了演进的轨迹。

  手握古兵器尤如历史在掌上,阅读兵器发史书宛如读世界历史。

历史告诉我们改良或发明新兵器是尖端科技,要征服别人或保护自

己,唯赖兵器,所以没有任何东西比兵器更贴近人类的命运。除了

历史与社教的角度,我们更可以从兵器的制作技术装饰艺术,看到

人类文明的演进与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

■■■■■中国区■■■■■


越王勾践剑

中国春秋末期越王勾践使用的一把青铜剑。于1965年12月在湖北省

江陵县的楚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剑长55.6厘米,宽5厘米

。剑身有黑色花纹,材料为铜和锡,正面有“越王鸠浅自乍用剑”

(“鸠浅”即“勾践”,“乍”即“作”)铭文。该剑出土时置于

黑色漆木剑鞘内,剑身光亮,无锈蚀,刃薄锋利。铸造工艺达到相

当高水平。



吴王夫差矛

  中国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使用的一把青铜矛。于1983年11月在湖

北省江陵县的楚墓出土,仅存矛头,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矛头为

青铜铸造,长29.5厘米,宽5.5厘米。剑身有黑色花纹,材料为铜和

锡,正面有“吴王夫差自乍(作)用”)铭文。矛刃锋利。其铸造

工艺之精细为同类兵器所少见。



斧(钺)

  中国古代用于劈砍的格斗冷兵器。由斧身和斧柄组成。斧身为

石质、铜质或铁质,斧柄为木质。钺与斧形制相近,区别是钺形体

薄、刃部宽且成圆弧形。钺主要是作为军权的象征,所以钺大多铸

造精良,钺身上刻有人面或兽面纹饰,形象狰狞而华美,给人一种

威慑力。





  中国古代用于钩杀和啄击的冷兵器。由戈头和柄组成。戈头多

为青铜铸造。柄多为竹、木制作,长度通常为1米左右,最长超过3

米。戈盛行于商代至战国时期。战国晚期,铁兵器使用渐多,逐渐

淘汰了青铜戈,至西汉后期已绝迹。





 中国古代一种装有控制装置,可待机发射的远射兵器。由弩弓、

弩臂、弩机三部分组成。弩机由青铜或铁制成,包括牙、牛、悬刀

三部分。汉代的弩在弩机外面加装了一个青铜机匣,称为“郭”,

可以承受更大的张力。 另外,汉驽在用于瞄准的“望山”上增设刻

度,相当于现代步枪的标尺,提高了命中率。



【元军头盔】

 元军甲胄制做极其精良,有皮、铜、铁等质料。图示为皮制头盔

,原涂有黑漆,帽顶铜管为插装缨饰之用,帽右为铜护片,帽下护

耳及护颈是内铺棉絮外钉甲泡的棉甲,与当时的吐蕃用胄极相似。



【清代连发强弩】

中国弩(十字弓)发源得很早,而直接用在军事上,应是在春秋晚

期。战国时代,列国已广泛运用于各类征战活动中;到了三国,诸

葛亮设计出连弩,可一次发射十支铁箭,时称『元戎』。图示为清

代连发强弩,可一次装填二十余支弩箭,并能同时发射二支,大大

提升发射速度。



【武成永固大将军炮】

清康熙年间,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奉命为清廷铸造火炮,《武成永

固大将军炮》便是其中最优秀的炮式之一。此炮于康熙二十八年

(1689 年)铸造完成,是一尊铜炮,重3公吨、炮长310 公分、口

径12.5 公分、用药5 斛(斤)、生铁炮子10 斛;炮身全部铜绿,

凸纹精美,花文、蕉叶文、回文、乳钉文、莲花文俱全,底左右也

有满汉铭文。光绪26年(1900年),八国联军进占北京,联军统帅

瓦德西(Von Waldersee)把许多战利品从中国带回柏林,其中包括

了数尊《武成永固大将军炮》;这些炮后来变成德国「威廉梭收藏

馆」的重要展品。1930年,德军扩张军备,熔毁部分火炮,逃过此

劫的炮被转运到英国成为私人收藏,1994年奇美购得两尊武成永固

大将军炮,并展示于博物馆外草坪上,是研究古代火炮的最佳素材



[ Last edited by sia on 2004-5-1 at 07:59 PM ]
 楼主| 发表于 2004-5-1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区■■■■■ .


【当世具足】

「当世具足」是日本胄甲的一种,胄保护头部,日本称作「兜」

(Kabuto);甲保护全身,日本称作「铠」(Yoroi)。自15 世纪

起「当世具足」就为武士上战场时穿著,其构造随战斗方式之演变

及兵器之发展而变化,最大特点是重视防御力与机动性,造型上受

西洋盔甲影响。本件甲胃传于彦根藩(今滋贺县)藩主井伊家族,

是井伊直义的收藏品。井伊家族是江户时代德川将军的部将,在幕

府位居要职。(具足是轻便甲胄之意)



【日本武士刀】

日本刀以其固有方法制作,独立於世界兵器系统之外。刀身经过千

锤百炼,淬火後呈现的刃纹,随流派不同而异,放出神秘的光芒。

其配件如「「锷」(Tsuba)、「鞘」(Saya)、「柄」(Tsuka)

等配件之制u作也非常讲究,发展出极为精美的工艺技术,其中不乏

被列为国宝级的作品。出自名家刀匠的好作品在刀柄上都有铭,经

刀剑鉴定极具收藏价值




>
【日本铁炮】

初期火药兵器在日本通称铁炮(Teppo)。西元 1543 年由漂流到九

州种子岛(Tanegashima)的葡萄牙人传入.当时传来的铁炮是南欧

系统前膛式火绳枪,口径约18 公厘,最大射程200 公尺,有效射程

40~50 公尺。种子岛领主[时尧](Tokitaka)为铁炮威力所震惊

,遂自力研制,取名「Tanegashima」,铁炮遂逐渐普及。在战国武

将当中,最先把铁炮战确立为军事技术体系的是织田信长,以後在

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统一天下的事业当中,铁炮扮演重要角色。日

本自铁炮传入以来,点火系统一直沿袭「火绳式」(Matchlook)长

达300年,直到19世中叶後,才改为[击发式](Percussion)和「

撞针式」(Pin-Fier),而走向现代化。日本抢的制造技术水准很

高,品质好,又讲究美术工艺性,很受世界各国的重视。

[ Last edited by sia on 2004-5-1 at 08:01 PM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5-1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欧洲区■■■■■


【麦斯米伦风全身盔甲】

 此件全身盔甲造型原专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麦斯米伦一世。麦

斯米伦一世(Maximilian I, 1459~1519,在位期间(1493~1519)

善於更新武器,16世纪初,他在现今奥地利-茵斯布鲁克城创设兵

器制作工坊,尤其在盔甲制作上领导流行,图示盔甲之造型为其首

创,後来在 1500~1540 年间,广被模仿且流行于欧洲长达数十年,

全套约重30公斤。



【德国黑白相间半身盔甲】

 古代战士为求取自身安全,常用硬骨头、木头、兽皮、厚棉布等

为材料制做成简陋的战时防御物;西元前 600 年起,人类开始懂得

以小铁圈串连编织成「铁链衣」(MAIL SHIRT)保互身体;至西元2

世纪o,由於炼铁技术进步,铁片盔甲逐渐盛行,至14 世纪达到最

高峰,高阶战士的盔甲均需特别量裁制作,造型及样式甚具艺术性

,能保留至今者均被视为艺术精品广受珍藏。本件黑白相间之半身

盔甲,是16世纪流行於德国的典型样式。



【德国连指护手甲】

  护手甲属于金属盔甲的一部分,可保护手腕、手背及手指,有二

种不同的型式,一种是五只手指独立分离型;另一种则是是只有大

拇指单独分离的连指护手甲。连指护手甲兴於15世纪,并广为流行

,特别是受德国统治的欧洲地区。通常铁手甲内会先戴上皮手套,

除了可避免皮肤与金属直接摩擦,更有方便固定的效果。



【德国十字弓】

  欧洲十字弓系由传统弓箭发展而来,於中世纪时期出现,它具有

发射无声、无烟火,易於携带,不受天候、地形限制,利於偷袭等

优点,起初用於狩猎,後来才应用於战场上。十字弓身采用弹性佳

之木材、合成木或钢片制成,无法徒手操作,必须用特殊的辅助工

具,例如绞弦器、拉秆等,方能将弓上弦。




【德国双手刀】

 双手刀,顾名思意是需要用二只手来操作的兵器,极可能是 13

世纪源自於欧洲的「条顿民族」(Teutonic),是中古时代步兵战

斗用兵器中最笨重者,西元1450~1580年期间流行於欧洲,它的外型

极少有改变。一般双手刀长 1.8 公尺,重16 公斤。专用之於比武

、防城战或对付持长矛的集团步兵。双手刀的刀刃有时呈波浪状,

容易砍断敌方之长矛,接近大型十字形护手下方,有两只突出的小

刀,主要是防止打斗时敌军的刀剑滑落割到手。



【西班牙左手短剑】

  左手短剑又称匕首,15~16 世纪曾流行於欧洲,尤其是德国地区

。左手短剑经常与长剑搭配使用。细尖的刀刃不必锋利但需强而有

力,足以抵挡敌人的剑击,其功能形同盾牌。有时刀刃成锯齿状,

可折断敌人长剑的尖端,故又名断刀器。



【 意大利长剑】

  1530年起,长剑风行於欧洲,成为武士必备兵器,但它只适用於

刺击,无割砍功能。影响所及,学习剑术蔚为风尚,剑术的研究与

发展也十分蓬勃。长剑的手柄造型极多,制剑大师可随个人喜好设

计出各式造型,其中不乏精工细琢者,日後均成为兵器收藏家的最

爱。





【欧洲长柄武器】

  远古时代最普遍的武器,起初用於战争和狩猎,之後有专为骑士

设计的,有步兵使用的,到了文艺复兴时代,各种式样、风格、尺

寸、华美的长柄武器更是丰富精彩,功能性也提高,例如:钩爪形

长矛,其内外侧的突出物可将骑兵从马背上钩下来。再用尖刺伤害

对方。斧形长戟,虽然不能达到锋利地步,却能藉其重量劈砍,给

予穿著全身金属铠甲的骑士重大的伤害。长柄武器通常约 2~3公尺

长,重量不轻,使用者需要相当的体力。



【荷兰火绳枪】

  火绳枪是由小火炮改良而来,15世纪初已经出现,由前膛装填火

药粉与弹丸,射击时,扣动扳机,使火绳接触「点火药粉池」,产

生的火焰穿过火门传入枪膛内,引燃火药粉发射掸丸。其优点是制

造成本低,维修保养容易。直到1650年,转轮式、火石式、雷管

式...等新式点火系统出现後,才逐渐被淘汰,但亚洲地区国家如日

本,大约在1860年以前都还是使用火绳枪。



【欧洲转轮枪】(前膛装填)

  在欧洲,枪的演进约於1520年进入转轮式,1530年便相当普及,

尤其是在德国。它的射击原理是在「引火药粉盒」下方安装有隐藏

的锯齿状转轮,并以「火石钳」夹著火石紧靠在转轮上,扣板机时

,转轮会快速旋转,与火石接触摩擦生火而引燃火药。这种型式的

枪大大地改进了火绳枪的缺点。



【德国火石枪】

 火石枪的构想始於约1547年,1620年进入成熟期。原理是利用「

火石」撞击[打火镰]产生火花以引燃火药粉。火石枪的性能较火

绳枪优越,制作成本又比转轮枪低,在1850年「弹夹後膛装填」式

的射击系统出现之前,一直都是普遍使用的火药兵器。图示为特殊

的火石枪,可预先由枪托装填火药粉及弹丸。上膛时,将枪口朝下

、扳动[上弹把」,即可自动装填火药粉及弹丸,完成射击预备动

作,精简了许多步骤。



【弹丸及模具钳】

  制作弹丸时,先用火将铅熔化,倒入模具中,冷却後打开取出,

再利用钳柄上的「修剪器」,将多余的部分除去,一颗颗的弹丸就

产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5-1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度波斯区■■■■■


【波斯的头盔与盾】

 缸状钢制的头盔,护颈甲由小铁圈编织而成,有可上下移动的护

鼻梁,帽顶有尖刺,左右的两根细管是插缨饰用;盾的内面有衬垫

,除了可避免摩擦皮肤外,还可减少被攻击时的力道,另有四个扣

环可连接成二条皮索,方便握持,所以盾面上有四个突出的半圆形

,目的是修饰扣环孔。表面若是有金银镶嵌的人物肖像,或是严谨

的几何图案,都是相当贵重的兵器。



【波斯护臂甲】

  护臂甲(Vambrace)又称为Dastana 或 Arm-guard,有时只有右

手配戴,前端有布片和铁链片,用以保护手背。为表示华丽通常会

装饰金或银的花纹。



【印度锁子甲】

相传西欧「克而特族」(Celt,居住於现在的爱尔兰、威尔斯和苏

格兰)於西元前 500 年就已知道用小铁圈来编织铁链衣,作为战争

或比武时的护身之用。西元2~17世纪之间虽然铁片甲胄盛行,但身

体的某些部分仍需铁链衣来保护,甚至较落後地区如东欧、中东和

高加索、伊朗、印度等地区,由於制作技术落後和气候炎热的关系

,不流行盔甲,直到16世纪火药兵器逐渐普及之前,仍视铁链衣为

重要的作战装备。



铁链衣制作耗工费时,每个小铁圈都必须在接合处捶平并使之重叠

,然後钻洞(一般一个洞,亦有二洞者,三洞者极罕见),并扣以

铆钉避免脱落。铁圈环环相扣,有时配合更小铁圈以转折所需之造

型,适合人体穿著及活动。作战时链槌、弓箭、尖剑和矛钩都是对

付铁链衣的利器。本件重约18公斤,小铁圈约17,000个。
■■■■■亚洲区■■■■■



【印尼蛇形刀】

 蛇形刀是马来西亚和印尼民族特有的兵器,刀刃大部分都呈蛇形

,约有5~15不等的弯波。当地人相信蛇刀具超自然、不可思仪的特

性,并代代相传。通常男人一生会拥有数只蛇刀,分别是来自父亲

、岳父的相传与馈赠,以及他们为自己所订做的。



【菲律宾半身盔甲】

这种形式的盔甲并非菲律宾当地所原有,而是受到西班牙影响所产

生的样式。头盔用动物角制成。保护身体的部分,则是利用动物的

壳和角磨成薄片,与链子甲缝制而成,再以黄铜制图案装饰表面。




【菲律宾青铜回旋炮蓝达卡】

  青铜回旋炮蓝达卡可用於陆上或海上,长度由20寸~7尺不等,小

型较为普遍,主要用於重要典礼上,发射表示敬意。在婆罗洲,蓝

达卡象徵著崇高的地位与财富,它甚至可被当作货币使用。由炮身

的纹饰可看出当时受到欧洲及中国的影响之大。





■■■■■中东伊斯区■■■■■


【土耳其匕首火石枪】

  结合匕首与火石枪设计成的特殊武器,整体造型及金银纹饰可看

出土耳其镶嵌艺术之登峰造极。




【阿拉伯匕首】

  阿拉伯匕首,曾盛行於奥斯曼帝国、波斯和印度,双刃开锋且弯

曲,刀柄和鞘的外形多变,在装饰上更因地区起源而异。在阿拉伯

半岛,这种型式的匕首被尊为自由的象征,它不但是打仗的武器,

也常出现在婚礼以及割礼庆典上(一种宗教仪式)。刀鞘长又弯,

鞘末是茎球状,镶嵌精制,19世纪曾出现U形的鞘。



【苏丹马姆路克盔甲】

  这套罕见的苏丹戎服,「胄」是圆锥形,16世纪时的作品,後人

加上护面梁及护颈铁网,一直为回教救世主穆罕默得 Mahdi 的追随

者所沿用,1898年在恩图曼 Omdurman 战役中被人寻获。「棉甲」

则是19世纪当地的战袍。本件作品曾在1991年的「伊斯兰军事遗宝

」的展览会中展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7-22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你玩过帝国没?那里可以看到很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后院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广告业务Q|工大后院 ( 粤ICP备10013660号 )

GMT+8, 2025-11-3 17:4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