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海外举债高增长风险巨大
国内企业今年以G3货币(美元、欧元和日元)记名发行的债券已经达到665亿美元,超过了2013年全年的590亿美元。就在2009年,这一数据还仅是24亿美元。也就是说,中国企业海外举债5年增长27倍,出现创纪录水平。
据统计,除日本外,中国企业今年所发G3货币债量占亚洲全部的43%,而2009年时仅占3%。BIS在其《季度评估》报告中表示,2015年,包括巴西和中国在内的企业需要债务再融资900亿美元,而2017年与2018年至多需要1300亿美元。也就是说,未来几年,中国企业海外举债仍然会增加。
现在的问题是:当前中国企业海外举债的债务水平到底高不高?中国企业为何喜欢到海外举债?这种海外举债的约束条件是什么?风险又在哪里?如果把这些问题弄清楚了,那么对中国企业是否可以在海外举债就一目了然了。
中企海外举债,主要分为两大类企业:一是房地产企业,目前这类企业海外举债比重较高,并且负债率也较高,当然风险较高;二是国内银行,目前国内大部分大型银行已经满足了2018年之前要求达到的资本充足率要求(最迟在2015年底必须达到9.5%,在2018年底达到11.5%),但是部分银行由于担心资产质量恶化和国内信贷增长放缓,仍然试图到海外发债来增加额外的资本以作缓冲,而这类海外举债的风险完全取决当前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性调整。如果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性调整不是很大,银行举债的风险不会太高,否则,情况就不一样了。
国内企业特别是房地产企业为何近年喜欢到海外举债?这主要是出自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性调整已经开始,银行对房地产企业信贷更为谨慎。国内房地产企业不仅从银行获得信贷困难,而且即使可获得银行信贷,也要付出高成本。因此,国内企业海外举债的主体――房地产企业纷纷走向海外举债(今年达600亿美元)。二是尽管今年以来美国QE开始退出市场,但是利率仍然保持在一个极低的水平,而且日本及欧盟的利率水平更低。
同时,尽管人民币今年上半年出现阶段性贬值,但多数时候都处于单边升值的态势下,国内企业仍然看好人民币单边升值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企业融资不仅比国内融资便利,而且融资成本低。而国外之所以愿意融资给中国企业,同样是看好国内经济未来走势。随着国内监管层放宽海外发债的监管,国内企业纷纷进入国际债券市场,到海外市场举债也是自然。
国内企业纷纷进入海外融资的风险有多高?最近的国际清算行(BIS)的报告指出,全球低利率环境刺激了投资者对高收益率资产的偏好,也使得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得以扩大财务杠杆。该报告显示,2008至2012年间,在1/3的主要新兴市场国家,企业的债务增速高于利润增速。但是,一旦国内经济放缓或美元走强,国内企业将面临巨大风险。而这里有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尽管日本及欧洲的利率还会有一个时期的上升,但是美国退出QE及利率上升已经是一种趋势,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而美元的利率上升,不仅会直接影响国内企业到海外举债的融资成本,也会影响国际市场资金的流向。这种国际市场资金的突然逆转一定会全面增加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并造成全球市场的汇率波动。
二是如果全球市场的汇率剧烈波动,不仅可能改变人民币单边升值的趋势,也可能增加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如果人民币汇率贬值,那么中国企业将面临着巨大的汇率风险,即债务负担会越来越重。
三是目前中国经济处于一个重要的周期性调整时期,特别是房地产市场。对于调整的时间延续性及深度,目前都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如果国内房地产市场调整周期长且幅度深,这不仅会造成国内不少房地产企业破产倒闭,也可能引发国内银行体系的巨大风险。
也就是说,在上述的情况下,不仅可能出现国际市场的利率走强,也可能导致本币走弱及国内经济的下行,这些都可能推升债券收益率,从而进一步拖累本国经济增长,损害发行人和包括国际投资者及当地银行在内的债权人的利益。这就使得无论是债务人还是债权人都可能面临较大的风险。
可见,就目前的经济形势与环境来看,国内企业大量地到海外举债,企业当然不会认为有多少风险。但是,经济形势并不是固定的,可能会发生巨大变化,无论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都是如此。如果国内企业不能够考虑到未来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大量到海外融资,可能面临着巨大风险。无论是国内企业还是监管层,对此绝不可掉以轻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