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4-11-23 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二——轻松的快板
时间如流水,很快已成了大二的学生。大一里学了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也在机房勤勤恳恳泡了一年。大二开学,我们终于将宿舍搬回了学校本部,大家摩拳擦掌,要在宿舍里摆上电脑。顿时,女生楼里多了不少忙碌的男生——都是来帮忙装电脑的。男生撤了,各屋都响起了悠扬的歌声——在网上收集娱乐信息、下载歌曲似乎是每个女孩不学自通的本事,比起格盘、装系统可简单多了。这歌声时快、时慢、时而热烈时而忧伤,伴着我们走过后三年的美好时光。而大二就像是一支轻松的快板,勾勒出一份无忧无虑的心情。
大一刚刚入校时个个姐妹都是乖孩子,高中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靠着惯性延续了下来。早出晚归,勤耕不辍,很多人戏称之为高四。进入大二,大家已习惯了大学的学习方式,注意力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内的学习,生活愈加丰富多彩起来。
回想四年的生活,大二是其间最无忧无虑的一年,既没有大三的困惑,又少了大一的生涩。开学伊始,各个社团就纷纷在三角地大张旗鼓、拉起阵势招新,给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的感觉。受此“诱惑”,姐妹们各自参加了爱心社、棒垒协会、计算机学会、志愿者协会等等,我们全屋还在老大的带动下,集体加入羽毛球协会,开始了系统的健身活动,日程表上注明了“周二:打球专用时间”,“每晚十点:跑步”……此外,还有人加入院学生会、校团委做事……全然不顾自己到底有多少精力,到底能承受多少的活动,着实显示出一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豪迈情怀。一时间觉得学习生活犹如在万花筒的另一端,每天都在经历不同的事情,缤纷而美好。但是一段时间下来,似乎24小时都被塞得满满的,大家也感到一丝疲惫。加入社团是要做事情的,参与的活动多了,学习的砝码就轻了。这不是我们任何人想得到的结果。我不禁想起了那个“一个盒子到底能装入多少东西”的小故事,确实如故事所说,时间的载容远比你想像中的要多,关键是看你如何管理,要把最重要的事情,比如说我们的学业,放在第一位,其他的事就能有序地排好,而如果你让这些琐事占用了大多数的时间,最重要的事情无论如何也是无法被放入“盒子”的。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学会使用你的万花筒,生活将会更加精彩有序。
大三——命运交响曲
又一个学年的时间在身边像飞一样地过去,看着新入校的一群意气风发的学弟学妹们,突然觉得自己老了。屋里的姐妹们也越发注意起自己的形象来,烫发、美容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物。大家互相调侃着“原来你还是那个辫子扎得高高的小姑娘,现在也离子烫了,真是女大十八变啊。”
大三使我们有了生活的压力。毫不夸张地说,又一次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前。不同的是,过去的十字路口似乎没有选择,而现在却有无数条道路,需要我们自己来面对。大一时曾听一位老师说过:“你们早晚会感到困惑的。”当时很是不屑,觉得老师神经兮兮、故弄玄虚,而大三时,“困惑”这两个字确实是能最恰当地形容我们的感受的词,不禁又想起老师说过的那句话,为啥自己没早点规划自己的人生旅途呢?是应该考研还是工作?应该出国还是保研?每条路该怎么走?我需要作哪些准备?然而最让人迷茫的还是——我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大三的一年时光,就像一首命运交响曲,预示着我们每个人毕业后的出路。宿舍姐妹们此时便凑在一起策划,开始各谋出路。
于是,接下来的生活中有了“寄”“托”,有了考研班,有了为找工作打基础的“兼职”。大三,我们每个人有着不同的生活重心,纷纷忙得不可开交。宿舍里也不再有往日的热闹场面,稍稍早些回屋时,常发现宿舍里空无一人。众姐妹看似已作出了选择,却仍时时感到茫然与彷徨。考T、考G、练听力、背单词、做高数、练政治、写简历、找兼职,我们每个人机械地走在一条已经设计完毕却似乎遥遥无期的旅途之上。出国的姐妹会为能否拿到奖学金发愁,会为拿到offer后的签证烦恼;考研的姐妹会为如何能答好政治和专业考题而郁闷,为考研万一失误的可能性担忧;找工作的姐妹更是为自身的优势够不够分量而担心,为今后本科学历能否在社会上较好地立足而彷徨。此时的晚间卧谈似乎成了大家惟一可以全部聚在一起的机会,诉说着自己的苦衷,分担着别人的烦恼,更替每个人的一点点进展而开心。大家互相鼓励着,心里暖暖的,也很充实,因为我们知道每个姐妹都是你的坚强后盾。此时的卧谈内容也多了不曾有的“三个代表”,多了连中文意思都搞得不甚明白的GRE单词。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而姐妹们就是你同一战壕的战友,大家互相鼓励着,一起为着自己的理想默默地努力着。
大四——天之涯、海之角
大四,是大学生活的尾声。“保研的过着猪一样的生活,考研的过着狗一样的生活, 找工作的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形象地概括了大四众生态。寒假后一切尘埃落定,姐妹们都有了一份或多或少的收获。保研的人开始为系里做牛做马,找到工作的开始在单位朝九晚五,考上研的天天赖在宿舍里胡吃闷睡以补偿考研期间精神和肉体所受的损失……又值考试期间,看着师弟师妹们在图书馆里发奋图强的身影,我们几个去文艺期刊室大大咧咧地借了一摞小说,在宿舍里“发奋图强”起来,心中沾沾自喜,有种莫名的优越感,但同时也隐隐伤感,就要告别大学时光了,就要离开朝夕相处的姐妹了。大四的心情,是无法用词汇描述清楚的。
“散伙饭”吃了一顿又一顿,宿舍的散伙饭甚至吃成了系列,从食堂大聚餐到比萨自助餐,大家的目的只有一个——抓紧最后几次能聚在一起的机会。由于SARS的到来,大家的出游活动全体转移至寝室,一时间全体迷上了扑克,甚至在晚上息灯后“挑灯夜战”,应急灯也再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两个月之后,六个人就要天南地北地分开了,北至英国,南至新加坡,不知道何时能够再次相聚。想起这些,大家都说不出话来。最后一次的散伙饭,我们都哭了。大家互相安慰着,说着离别的话,彼此真心地祝福。
|
|